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斯德哥尔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瑞典斯德哥尔摩 ——游历北欧五国(三)
热度 10 四合院的闲人 2016-7-22 19:26
瑞典斯德哥尔摩  ——游历北欧五国(三)
瑞典斯德哥尔摩 ——游历北欧五国(三) 四合院的闲人 6 月 17 日,在异国他乡的这一天,我们有个约会:到瑞典的北京朋友家做客。这是我们北欧之行的重点节目,也是我期盼已久的,以为不能实现的愿望。 这天傍晚,我们从挪威首都奥斯陆乘大巴用时 4 个半小时,到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入住酒店后,我们马上被朋友接 到斯德哥尔摩郊外的家中,在异国相聚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 2010 年,我们曾经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相聚,朋友夫妇走遍美国,拍摄了无数优质的照片,圆了北美之梦。随后每年,我们都相聚北京,那份友谊在交往中像美酒一般越酿越纯。 朋友家空气清晰,环境优雅,居住 N 年后,左邻右舍已经成为好友,需要的时候可以相互帮助,和外国人交朋友绝非易事,这也是朋友夫妇的好人缘啊。我们参观了等待侍弄的大片山地后院,还有自己动手建造的玻璃房和桑拿浴。正在忙着作业的小女儿更加楚楚动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啊。 欢快的气氛洋溢在玻璃房内,鲜花美味水果让我们的开心。 喜欢窗外安静的环境和祥和的家庭氛围,佩服身为博士的一家之主高水平工作能力,能到世界各地进行总工的重任,也钦佩我的朋友高超的摄影技能和不断追求梦想的心态。其实,人无论生活在何方,保持一颗乐观、开朗、平和的心,都可以营造一个自己的小天地。 人们都说,瑞典很像一个现实版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福利超前,孩子出生起国家每月有补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不需缴学费,不过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此,闻名全球的宜家企业的当家人,常年居住在法国,从不回国,目的是规避高额的税率。目前在瑞典本土最有名的企业是若基亚公司。 ——赴瑞典途中我们参观了诺贝尔故居 帅哥导游小郝在我们行程开始时,从旅行社北欧行程的 19 个自费项目中选了 2 个,一个是参观诺贝尔故居,另一个是斯德哥尔摩游船,包括全程导游司机的小费( 105 欧元),每人交 300 欧元。 诺贝尔是何许人物呢?大部分人都不甚了解,何况仅住几年的故居?!但是,郝导请来一位出色的讲解员,在半个多小时的讲解中,让大家笑声不断,兴趣大增。不得不说,在参观了这么多故居中,包括美国林肯总统、英国皇室、法国凡赛尔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女王皇宫 ...... ,尽管历史悠久、宫殿华丽、珍宝耀眼,唯有这位女士高超的讲解留下深刻印象。 诺贝尔的心上人 科普:诺贝尔奖,以著名的化学家阿尔费雷德 . 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 万瑞典克朗)作基金 1900 年创立。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 1901 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 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 300 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969 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最闻名于世的创造之一:建立并评选诺贝尔奖,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瑞典还是创造发明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们团里的一位“西服哥”先生正是代理瑞典轴承商达 20 多年之久。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几代人为之奋斗,渐渐建立诚信,以求发展。 全团合影 中午在瑞典老先生和他的夫人经过多年学习,掌握了中餐的秘诀,他的中国餐馆里的自助餐,中西结合,味道兼顾,得到好评。 3 值得称道的是瑞典老先生的餐馆周围环境优良,餐后,大家纷纷在河边留影。 6 月 18 日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参观,在阴雨绵绵中进行,冷风吹过,似有秋天的感觉。参观了市政厅,幸运的是进入瑞典皇宫(行程安排外观),全程参观这座华丽的建筑。 斯德哥尔摩街景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蓝厅是评定诺贝尔奖后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就建筑本身而言,主体以红砖建造,右侧高高耸立的钟楼顶端,是代表丹 麦、瑞典、挪威三国的金色三王冠。 皇宫后花园 斯德哥尔摩游船(一小时),天空暗下来,远处景致不清晰。据说,瑞典有无数小岛,景色各异,可惜我们看不到。 瑞典,我们走了三个城市,留下文明、现代和亲切感。至于是否适合移民居住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郝导十几年北欧领队的经验和考察有较深刻的领会:哪也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地盘舒服和自在。我们赞成这样的思考结果,这也是多年与华人华侨接触后的结论。 科普:瑞典国家形成于公元 11 世纪。 1397 年瑞典被并入丹麦。后脱离联盟独立。 17 世纪瑞典成为称霸欧洲北部的强国。 18 世纪初开始衰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领地。 1897 年瑞典控制下的芬兰被并入俄国。 1905 年挪威脱离瑞典独立,现代瑞典的版图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中立。二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瑞典自国家形成至今一直实行君主制政体,从未成立共和国。 2016 年 7 月 7 日 北京
个人分类: 摄影和旅游|59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斯德哥尔摩印象
热度 18 铜山 2015-10-15 14:55
斯德哥尔摩印象
Ernesto Cortazar — Alone at Sea.mp3 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西岸,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76万,是北欧第一大城市,由14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和一个半岛组成。 市内水道纵横,70多座桥梁把整个市区连在一起,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 斯德哥尔摩在英语里意为“木头岛”。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 那时,当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因此得名为“木头岛”。用咱中文直译的话,“石头哥儿们”? 市政厅很漂亮! 市政厅不仅本身华丽,它临海的风景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变化中。。。 安居乐业的百姓 市政厅院落 中国游客处处可见。生活富裕了,满世界走走看看。。。 院落。。。 市政厅长廊 院落。。。 长廊。。。 长廊。。。 前景在变换。。。 变换。。。 人家准备拍婚纱照。冒着危险偷拍一张。 逛街开始。。。 在小巷里穿梭 基本都是皇宫周围的小街巷。因为我们在等待观看皇家马队表演。不是天天都有哇! 在这里我们两人与大部队失联了。。。 继续失联。。。 归队了。。。 皇宫前。。。 继续逛街。。。 一头撞在鲜花上。。。 逛街。。。 港湾。。。 港湾。。。 远离港湾,夕阳潜入地平线。。。 朝阳还是夕阳?大脑一片空白。。。 与配乐呼应。。。
1000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分享 揭秘屠呦呦青蒿素研究:成果挽救百万人生命
热度 2 MingHao 2015-10-6 00:26
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认可。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以下是一篇对 屠呦呦研究成果的介绍文章:   6月4日,美国沃伦·阿尔珀特奖基金会官网宣布,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奖的还有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露丝·纳森兹韦格教授和维克多·纳森兹韦格教授。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名字是和“青蒿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是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而此次获奖,是继屠呦呦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后另一重要国际大奖,它让人再次审视青蒿素的发明历程,及其对于中国中医药领域的特殊意义。    青蒿素研究成果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沃伦·阿尔珀特奖是由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授予的,由已故的慈善家沃伦·阿尔珀特先生于1987年设立,以推动人类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51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有7位获得诺贝尔奖。   沃伦·阿尔珀特基金会网站指出,屠呦呦在疟疾研究的前沿工作了近50年,她的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纳森兹韦格夫妇(露丝和维克多)则是研究抗疟疫苗的先驱。他们的关键发现是给小鼠注射经过射线处理的疟原虫可诱发其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疟原虫的活性抗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发现了疟原虫表面的抗原蛋白CSP。动物研究显示了该蛋白的亚基能够再诱导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分子和肝脏细胞结合,从而保护机体。他们在技术上也有领先的突破,基于该原理的抗疟疫苗目前已由葛兰素史克生产,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而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同样是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此次获奖,青蒿素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哈佛医学院院长杰弗里·弗莱尔(JeffreyS.Flier)说:“非常感谢这些能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的研究人员,我深受启发。他们的贡献使医学研究成为治病救人有效的助推器,而非无用的试验场。”    屠呦呦最先筛选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有效   中国之所以启动青蒿素的研究,是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疟疾肆意横行,严重影响到战争形势。然而,当时的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为了研究出抗疟特效药,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意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众多老科学家、研究人员已经被“斗倒”。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中药所”)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参与这项任务的小组组长,时年39岁。 青蒿素的研发历史   开始,屠呦呦从一些疟疾单秘验方集中筛选了一些药物,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够好而放弃。1970年初,屠呦呦因另有任务研究工作中断,其组员余亚纲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派来协助中药所工作的顾国明一起查阅整理文献,以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并筛选出重点药物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焦岫卿做鼠疟筛选。   据顾国明回忆,青蒿出现过60%~80%的抑制率,而根据焦岫卿的回忆,青蒿素当时对鼠疟的抑制率达90%以上。1970年后期,顾国明调回原单位,余亚纲因其他任务调离523小组,于是中药所的“523任务”处于停滞状态。    屠呦呦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方法   1971年6月,全国“523领导小组”由原来的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6个部门改为由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一院领导。   在卫生部领导的敦促下,中药所重新组织力量进行筛选。屠呦呦仍担任组长,并与钟裕蓉等其他组员继续提取了120余种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筛选,未获满意结果。   屠呦呦提出复筛曾经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青蒿,后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最终在1971年10月4日得到对鼠疟具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1972年8月,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组里的其他成员倪慕云、钟裕蓉以及助手崔淑莲在所里进行有效单体的分离,11月8日,分离得到三种结晶,即青蒿素Ⅱ。但很可惜的是,中药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开展的临床试用效果很不理想。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的青蒿素提取工作一直进展不顺,也未能再提取出青蒿素开展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但与此同时,参加过南京会议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人借鉴经验,应用乙醚及酒精,于1973年11提取出7种结晶,其中第5号结晶因抗疟有效命名为“黄花蒿素”。而在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并暂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后改称为“黄蒿素”。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黄蒿素在临床验证中显示对恶性疟有极佳的疗效。   可以说,在数十个单位数百余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后来又在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下开发成功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复方等大量有效的一线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当年科研设施落后、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创造出的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应为屠呦呦   需要指出的是,沃伦·阿尔珀特奖基金会网站在介绍中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文中称屠呦呦是“523项目”的领导,实际上,该项目由中国政府主持,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其中的37家参与单位之一,屠呦呦是其下属中药研究所任命的参与该项工作的小组组长,最初的小组成员只有2~3人。   正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作战,是全国数家单位共同努力开发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谁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纯化后,屠呦呦并没有发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结晶临床试验结果也很差。据此,云南与山东两个小组认为,是他们首先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而他们获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独立想出来的。   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图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使用常规化学方法人工合成青蒿素   对此,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调查文章,详细梳理了“523项目”的过程和细节。该文认为,该项目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但由于“523项目”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是不允许向外公布的。在“文革”时期,发表科学论文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但课题的研究信息与进展还是以报告的形式在研究人员的内部会议上进行了自由的交流。   该调查研究证实,1969年1月后,屠呦呦被作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了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长期研究青蒿素的历史,曾撰文详细推介屠呦呦及该项工作。饶毅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此外,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因此,青蒿素的发现应主要归功于屠呦呦。   85年高龄的屠呦呦早已淡出公众的视野,北京科技报联系了其原供职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药所询问并转达了屠呦呦的意见,“屠老师对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但如今她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要求。   毫无疑问,青蒿素的发现及功劳争议,是中国特殊的科研条件和体制下出现的案例。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获得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认可。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青蒿素研发做出了贡献的其他科学研究者。
9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岳东晓,霍金终于开始承认统一论了
热度 1 稻草 2015-8-27 10:34
霍金讲的这些关于黑洞的东西,统一论早就精确地用数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了。他终于要和统一论握手了,点击看 统一论网 。 统一论 啊,你是何等的正确与伟大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综合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等媒体相关报道,本周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向一群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以及媒体人士介绍了他的一项关于黑洞的最新理论。根据霍金的理论,或许即便你掉进了一个黑洞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你或许会跳进另外一个宇宙!   霍金的这项工作主要与黑洞的“信息悖论”有关,这一悖论长期以来困扰着从事黑洞研究的科学家们。简单来说,这一悖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由于黑洞并非永恒存在,它最终会消失。这样一来,最初形成这个黑洞的大质量恒星所包含的信息似乎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随之消失了。然而,量子物理学原理要求信息不可丢失,因此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黑洞的消失应该也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才对。那么,当黑洞最终消失时,之前被黑洞吸入内部的信息后来都去哪里了?   尽管这听上去似乎无关紧要,但对于物理学而言却并非如此。如果这一明显的悖论得不到合理解释,那么宇宙中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将会崩溃。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公开讲座上,霍金教授暗示,如果黑洞不受量子物理学中关于信息守恒原则的限制,那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身的概念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本周二,霍金教授解释了他的最新理论,他指出:“我认为信息并非如此前所设想的那样是存储在黑洞的内部,而是在黑洞的边界,即所谓的事件视界上。”事件视界就像将黑洞包裹在内的“外壳”,一旦越过这一边界,任何物质都将被黑洞捕获。   根据霍金的这一理论,进入黑洞的粒子会在这一事件视界上留下少许信息。而当这些粒子通过所谓“霍金辐射”的方式再次从黑洞中出来时,就会将此前留在那里的少许信息再次携带出来,从而保存了信息的完整性。霍金进一步解释称:“外界进入黑洞的粒子携带的信息被存储在事件视界内,而当这些信息被‘归还’时则是以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形式。对于任何现实的角度而言,这些信息的确都已经丢失了。”   在周一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霍金将这种无用信息的归还机制类比为烧掉一本百科全书:从技术上来说,当你烧掉一本百科全书时,只要你保存了全部的灰烬,那么你就并未损失任何信息,但要想再用这本书查询一些什么东西时就将变得极其吃力。   霍金表示,这样的形式转变构成了对于最初外界粒子的某种全息图像——关于三维物体的信息被以二维的形式存储在一个表面上。当辐射离开黑洞时,它会带走部分保存在事件视界上的部分信息。   诺贝尔奖获得者吉拉德·霍夫特(Gerard t'Hooft) 参与了现场讨论,他本人在黑洞信息悖论方面也持有与霍金类似的观点,并且在此之前他还就这一问题发表过多篇论文。但就目前而言,还需要经过更多的讨论和数学方程的计算才能最终判断霍金的这一最新理论在霍夫曼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何新的进展,或者是否霍金已经克服了此前他人的类似研究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难题。   而除了“全息图”模式之外,霍金提到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通往另外一个宇宙。霍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在讲座中提到:“如果你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黑洞,先别放弃,还是有办法逃出去的。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黑洞必须足够大。而如果这个黑洞在旋转,那么它就可能拥有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但你不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这个宇宙中。因此,尽管我渴望太空飞行,但我并不想去黑洞里看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霍金的此次公开讲座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但他远非本周在会议期间公开发表自己在黑洞研究领域重大进展消息的唯一与会者。霍金和其他科学家此番参与的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一期黑洞研究会议。理论物理学界的一些最顶尖成员都前来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最终解决一些有关黑洞运行机制方面最艰难的问题。(晨风) 注:要看黑洞是如何帮助人类实现在宇宙星球之间走亲戚,实现宇宙星际航行的,请看我的连载科幻小说 天地之恋(点击即可看) ,作了详尽的介绍哦。 喜洋洋 - 管弦乐 - 民歌.mp3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59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从迷高仓健到苍井空是一个进步
热度 7 岳东晓 2014-11-19 01:36
今天在各大网站看到一个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对一名叫高仓健的男性日本演员正常死亡表示沉痛哀悼,称之为中国人民熟悉的艺术家云云。 带着好奇,我在网上搜索“外交部 演员 哀悼”的关键词组合,看中国外交部是否对世界著名的其他演员的去世表示哀悼。结果令人惊骇。中国外交部除了对高仓健死亡表示哀悼之外,我唯一找到的另一个中国外交部哀悼的外国演员也是日本人,叫山口淑子。过去若干年内,世界上正常或非正常死亡的演员应该不少,为什么中国外交部偏偏对日本演员死亡表示哀悼? 联想起日本人是全球范围内,中国唯一鼓吹为世代友好的对象。中国人不曾跟世界所有其他人民搞世代友好,只跟日本人搞世代友好。 日本人有什么特殊性? 日本人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1)对中国的破坏最大、屠杀中国人数量最多; (2)日本人在中国培植的汉奸也最多。 这两个特征足以解释中国外交部对日本演员死亡的沉痛哀悼。 首先一点是某些人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的心理依赖。某些持这种心理的人,你威胁要他命,打他几个巴掌,然后揉一揉,给点糖吃,他对你无比爱戴,比对自己爹还亲;打得越狠,他越服帖,完全没有正常的人格。某些中国人对日本就是这种心理。 其次就是日本人在中国培养了不少亲日、哈日、媚日分子。这些人操控了中国的文化市场,导致中国一代人被日本劣质文化产品洗脑。 我高中时期是1980年代,那是电视里经常播放倭国影视的时代,日本的电影我肯定看过一些,什么《人证》、《血疑》、《 追捕 》之类,但基本没有留下印象,也没发现有这几部日本电影,哪个日本演员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性”。以电影《追捕》为例, 日本雅虎视频评分只有3分 (5分满分);日本人 自己打分只有5.89(10分满分) , 基本不及格。 但在所谓中日世代友好的毒害下,对广大的同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日本劣质影视可能成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如上所述,这些日本影视就是日本人自己评分也没及格,如果从全球的标准看更可能是相当低劣的,很可能不过是模仿好莱坞的粗制滥造。但对于没有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就是极度精彩了,给他们尚在成型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追捕》的镜头我在YOUTUBE上重新看了一下,男主角表情呆若木鸡,看不出有什么演技。在约一小时处,男主角高仓健与真由美在一堆篝火前进行了一段全裸性爱,这段镜头当年引进时应该被删了,性 演技也很单调、机械,肯定不如下面提到的“苍老师”。这种档次 被奉为中国外交部哀悼的艺术家,明显存在一种主观鉴赏力的极大偏颇。 外交部哀悼倭国演员,实际上是对日本人赤裸裸的刻意讨好。有辱大国尊严。而讨好巴结日本人(中国就不讨好其他国家),最合理的解释是受害者对施暴者的依赖心理。 过去的中国人迷高仓健,今天的中国宅男迷苍井空,我看还是有进步。网上有张照片显示杨澜等人与苍老师同台演出。但愿这位日本“明星” 不幸“逝世”之日, 未来中国外交部不会再次令人作呕地哀悼。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10624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论联日抗美者民族自信的缺失
热度 4 岳东晓 2014-11-16 01:43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当时 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在国际上相当孤立,英美自然加以排斥、甚至敌视,而苏联与国民党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斯大林 对毛泽东要渡江统一中国不予赞同。 正在我大军准备渡江之际,英帝国若干战舰逆江而上,舰炮傲然指向北岸解放军阵地。鸦片战争以来的英国人是强横的,国民党政府曾借着二战胜利的机会,试图与盟国英国商议收回香港,被丘吉尔断然拒绝,称大英帝国从未不通过一场战争而失去土地。 面对英国舰队,解放军抢先开炮,大英帝国海军将士纷纷倒在了共军的炮火之下。之后的历史,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查阅。数月之后,英帝国在1950年1月宣布不再承认国民党政权,转而承认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950年8月,朝鲜局势危殆,毛泽东警告美国,倘若美军越过38线,则中国必将干预。对此警告,麦克阿瑟称倘若中国人前来将是一场最大的屠宰(“greatest slaughter");美国总统杜鲁门称这是中国对联合国的光头威胁("a bald attempt to blackmail the UN")。此时,斯大林畏惧美国、不敢支持毛泽东,而美国前锋已经直抵鸭绿江边,模仿当年丘吉尔、巴顿将军在莱茵河对着纳粹德国小便之举,对着对岸的中国 urinated into 鸭绿江中 。毛泽东乃令彭德怀领军30万渡过鸭绿江,迎战联合国16国联军。 当时中美的实力差距可以说无法想象。美军曾横扫纳粹、倭寇。以美国精锐的海军陆战第一师为例,剿灭倭寇10万,自身损失不过数千。美军装备之精良、装备数量之庞大,令斯大林胆寒。坦克、大炮、飞机、航母应有尽有不说,美国还有核武器。而中国军基本只有步枪,而且大多是杂牌货,弹药不足,迫击炮就算是主要火力了。就是在这样火力悬殊情况下,1950年11月底,中国军发动了对联合国军的攻击。后者全线奔溃:西线美第八集团军死伤惨重,其司令沃克将军在撤退中死亡;东线,美陆战第一师陷入重围,后虽奋力杀出,10万美军实行了敦刻尔克似海上撤退,但损伤惨重。直到今天,美军将士回忆当年在中国军攻击下的状况,依然泣不成声。而中国军渡过汉江,攻占了汉城。 在这种突然的变化下,美国进入全国总动员。尽管美国倾其国力,并且有英国、加拿大重兵援助,并且启动日本作为工业生产基地提供汽车、船只等设备,中国也丝毫没有落下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取得这一系列关键胜利的时候根本没有获得苏联的援助。中国军将联合国军全面击溃并追击到汉江之后,苏联才在1951年初向中国提供了36个师的装备。 由此可见,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即使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世界超强美国、英国抗衡,并取得战略性的优势。用毛泽东的话说,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毛泽东去世了,但他不但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知识产权,包括各种战略国防科技与产能。 今天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与美国并列的世界超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极为广泛,中国正在寻求与美国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避免陷入历史上新兴强国与现有强国的毁灭性战争。对于核武时代的世界来说,这种和平竞争是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福音。 而正是在这种和平的气氛之中,日本人却在否定、美化其侵略罪行,侵犯中国领土,并试图解除宪法约束,全面扩军备战。而面对日本人的猖獗,有中国人在鼓吹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先不论中国与罪恶累累、死不悔改的日本有没有联合的可能,也不论美国是否是中国不共戴天的敌人,即使中国要与美国对抗,为什么偏偏要跟日本联合? 持联日抗美思想的人缺乏起码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即使他们认定美国是敌人,如果有起码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如果认为14亿中国人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任何强敌,也不会去乞求跟日本人联合。他们之所以想乞求日本人的援助,是觉得14亿中国人不行,不足以应对美国,必须要依靠一亿日本人。换言之,这些联日抗美派心里,日本人远远强于中国人,有日本人撑着才能与西方对抗。而事实上,正如我多次分析的,当今的日本除了个别工艺上的优势外,不过是美国技术的消费者,日本 并没有任何核心科技,其竞争力已经是江河日下、黔驴技穷。 当年汪精卫这样的革命者为什么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 汪精卫内心实实在在地认为中国不如日本,他认为与其中国抗日而被日本彻底灭亡、不如先当个日本的奴才保全性命。由此可见,缺乏民族自信很可能导致走向汉奸道路。 与汪精卫一样,联日抗美者内心有着深深的民族自卑感,他们的新艳电的核心,也就是所谓联日抗美,不过是汪精卫艳电的简单翻版。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9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1 19:45 , Processed in 0.053482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