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农民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ZT:这几天 全中国被农民工范雨素写"自传"刷屏(组图)
热度 1 天涯过客 2017-4-28 07:35
这几天 全中国被农民工范雨素写"自传"刷屏(组图)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于 2017-04-25 20:24:43 - (被阅读 47128 次) 2017年4月25日,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在打工文化艺术馆对面的一间屋子里,范雨素接受来自几家媒体的采访。近日,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上突然引起众多关注,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 44岁的范雨素是湖北人,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她说自己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挣点儿稿费。然而《我是范雨素》突然火爆之后,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来自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的范雨素只读完了初中,然而在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岁的范雨素一路北上,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京。在饭馆做服务员,但她形容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结婚五六年经受了男人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那里有众多小型加工厂和打工者租住的平房。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方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 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写作。“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图为范雨素接受媒体采访。 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范雨素听了一年。起初,因为小女儿要看管,她在和皮村相邻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书的工作。打工子弟学校工资低,一个月只给1600元。小女儿可以独立上学、回家之后,她就去做育儿嫂,一个月给6000多元,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 范雨素说,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她的心好像变得很柔软。写小说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没有想过很多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从来没有想过养老。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2 童年,我和小姐姐俩人脚对脚躺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我问姐姐:我们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你最服的名人是哪个?小姐姐说:书上写的名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我都不服气,我最服的人是我们的小哥哥。 我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是呀,书上的名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生活中能看见摸着的人,我最服气的是我的母亲。小哥哥无非就是个神童罢了。 我的母亲,叫张先芝,生于1936年7月20日。她在14岁那年,因能说会道,善帮人解决矛盾,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从1950年开始干,执政了40年,比萨达姆、卡扎菲这些政坛硬汉子的在位时间都长。不过,这不是我服气母亲的原因。 母亲只有几岁的时候,伪爷(外祖父)把她许配给房子连房子的邻居,就是我的父亲,以后母亲就能帮衬我的舅舅了。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个俊秀飘逸的人,可父母亲的关系一点也不好,他们天天吵架。 从我记事起,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树的影子,看得见,但没有用。父亲不说话,身体不好,也干不了体力活。屋里五个娃子,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我的母亲是生在万恶旧社会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我们兄妹五人的名字都是母亲取的。母亲给大哥哥起名范云,小哥哥起名范飞。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人中龙凤,腾云驾雾。母亲给我们仨姐妹的名字起得随意多了。大姐姐叫范桂人,意思是开桂花的时候成人形的。小姐姐是开梅花的时候生的,应该起名叫梅人,但梅人,谐音霉人,不吉利。妈妈就给她起名范梅花。我是最小的娃子,菊花开时生的,妈妈给我取名范菊人。十二岁那年,我看了当年最流行的言情小说《烟雨濛濛》,是琼瑶阿姨写的。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字,管自己叫范雨素。 大哥哥从小就有学习自主性,但没有上学的天赋。每天夜里,舍不得睡觉地学习,考了一年,没考上大学,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大哥哥生气了,说不通过高考跳农门了。大哥哥要当个文学家跳农门。我们家是个很穷的人家,两个姐姐的身体都有残疾,长年累月看病,家里穷得叮叮当当响。可是因为大哥哥要当文学家,当文学家要投资的。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幸运的是,妈妈的五个娃子没有一个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没有一个娃子抗议吃得太差。 大哥哥又读又写了好几年,没有当成文学家。身上倒添了很浓的文人气息,不修边幅,张口之乎者也。像这样的人,在村里叫做喝文的人,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是被人鄙视的。 但是,大哥哥和孔乙己有不一样的地方,大哥哥有我们英勇的母亲。因为母亲的缘故,没有人给大哥哥投来鄙视的目光。 母亲口才很好,张嘴说话就有利口覆家邦的架式。她长期当媒人,在我们襄阳被人喊作红叶。母亲当红叶不收一分钱,纯粹是做好事,用现在的词语叫志愿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个娃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像母亲这样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大哥哥没当成文学家,没跳出农门,这不是要紧的事。但大哥哥需要结婚,这是大事。像大哥哥这样类型的人,在村里被人叫作文疯子,说不上媳妇。可是我们有厉害的妈妈,她向来能把黑说白,能把大哥哥的缺点说成优点。凭着母亲的凛凛威风,我们这穷得叮当响的人家,给大哥哥找了一个如春天的洋槐花一般朴实的妻子。 结了婚的大哥哥依然迂腐。他对母亲说,村官虽小,也是贪官污吏的一部分,他让母亲别当村官了,丢人现眼。那时候,我虽然年龄小,也觉得大哥哥逗,哪里有每餐啃两个红薯的贪官污吏? 但是,母亲什么也不说,辞掉她做了四十年的村官。 大姐姐生下来五个月,发高烧,得了脑膜炎。当时交通不方便,母亲让跑得快的舅舅抱着大姐姐往四十里外的襄阳城中心医院跑。住上了院,也没治好大姐姐的病。大姐姐不发烧了,智障了。 据母亲说,是打针药时下得太重了,大姐姐药物中毒了。 大姐姐傻了,可母亲从不放弃。母亲相信自己能改变这个事实,她相信西医,相信中医,相信神医,不放弃每一个渺茫的机会。经常有人来家里报信,说哪个地方,有个人成仙了,灵了。母亲便让父亲领着大姐姐讨神符,求神水喝。讨回来的神符烧成灰,就着神水,喝到大姐姐的肚子里。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母亲从来没放弃过。 小姐姐的小儿麻痹症,一直治到12岁,腿开了刀,才慢慢好转。 母亲生了五个娃子,没有一个省心。 作者的母亲。由作者提供. 3 曾经的我很膨胀。 我是母亲年近四十岁生的唯一健康的小女儿。我的童年,母亲忙得从来不管我。我在六七岁时,学会了自己看小说。这也不是值得夸耀的事,我的小姐姐和大表姐都能看一本本砖头厚的书。童年唯一让我感到自豪的事,就是我八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也没有一个人表扬过我。我自己为自己自豪。 我那个年龄,很容易骄傲。我的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好的。我上课时,从来没听过课,脑子里把看过的小说自编自导一遍。一本叫《梅腊月》的小说,在我脑子里导过一千遍。 我上小学的年代,文学刊物刊登得最多的是知青文学,里面全是教人逃火车票,偷老乡青菜,摘老乡果子、打农户看门的狗,炖狗肉吃的伎俩。 看这些小说,我感到一餐啃两个红薯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不用偷,不用抢,也没有人打我,还有两个红薯吃,还能看闲书。少年的我,据此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我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通过看小说,我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我在屋里有空白的纸上,都写上了赤脚走天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选择南下,是因为我在1982年的一本杂志上,看见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个善人,专门收养流浪儿。她在冬天收养了一个流浪儿,那个孩子冬天睡在水泥管道里,把腿冻坏,截肢了。我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知道如果去北京流浪,会把腿冻没了。 我按照知青小说教我的七十二道伎俩,逃票去了海南岛。那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马路上有木瓜树、椰子树。躺在树下面,可以吃木瓜,喝椰汁。我吃水果吃腻了,就上垃圾桶里找吃的。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生活的。头发很短,脏兮兮没洗脸的我,看着像一个没人理睬的流浪男孩。人贩子辨认不出我的性别,也没盯上我。 可这种日子会过腻的。没有学校读书,没有小说看,也没有母亲。我在海南岛上浪荡了三个月,决定打道回府。一路逃票,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身旁。 一回到家,只有母亲还用慈祥的眼神爱着我,父亲和大哥哥对我恨之入骨,说我丢了他们的人。村里,年长的族兄找到了母亲,说我丢了整个范家的脸面,让母亲把我打一顿,赶出去。 这时候,十二岁的我清醒过来。在我们襄阳农村,儿娃子(男孩)离家出走几天,再回来,是稀松平常的事。而一个娘娃子(女孩)只要离家出走,就相当于古典小说的私奔罪。在我们村里,从来没有女孩这么做,我离家出走,成了德有伤、贻亲羞的人。 我没脸见人,也没脸上学了。最关键的是,我也没勇气流浪了。怎么活下去?活下去是硬道理。 母亲并没有抛弃我。这个时候,我的神童小哥哥已读完大专,成了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当了官。母亲支使神童哥哥为十二岁的我谋了一份民办老师的工作,让我在一个偏远的小学教书,安顿了我。 荏苒岁月颓。转眼间,母亲的孩子们全成了成年人了。母亲为我的大姐姐求医问药了二十年,还是没治好大姐姐的病。大姐姐在二十岁那一年,发了一次高烧,医治无效,死了。 小姐姐长大后,成了乡下中学教语文的老师。在学校教书时,小姐姐的才子男朋友去上海另觅前程了。脑子里有一万首古诗词内存卡的小姐姐恨恨地说: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小姐姐找了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男文盲,草草地打发了自己。 大哥哥还在村里种地,锄头、镢头、铁锨,把大哥哥要当文学家的理想打碎了。大哥哥现在只种地了,过着苦巴巴的日子。再也不搔首问天,感叹命运多舛。 少年得志的小哥哥,在40岁那年,迷上了赌博。可能因为官场运气太好,小哥哥在赌场上只一个字,输。输钱的小哥哥借了高利贷。很快,还不起债了,他每天都在腾、挪、躲、闪着追债人。官也被撤了。 世态炎凉,小哥哥没有朋友了,没有亲戚了。小哥哥在深夜里,在汉江二桥上一遍遍徘徊。 这时候,母亲站了出来,她一遍遍劝慰小哥哥。母亲说四十岁的儿子,是个好娃子。这不是小哥哥的错,是小哥哥当官的朋友把小哥哥教坏了。 母亲说,对不起小哥哥,那时没有让年幼的小哥哥复读一年。如果复读了,考上了大城市里的大学,到大城市当官,大城市的官员素质高,不会教坏小哥哥,小哥哥就成不了赌鬼了。母亲说,人不死,债不烂,没什么好怕的,好好地活下去。有母亲的爱,小哥哥坚强地活着。 4 我离开对我家暴、酗酒的男人,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襄阳,母亲没有异样,只是沉着地说,不怕。但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让我赶紧走,别给他添麻烦了。 按照襄阳农村的传统,成年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母亲没有帮助我的权力。母亲是政治强者,但她不敢和中国五千年的三纲五常对抗。爱我的母亲对我说,我的大娃子不上学了,不要紧,母亲每天会求告老天爷,祈求老天爷给她一条生路。 这个时候,我已明白,我没有家了。我们农村穷苦人家,糊口尚属不易,亲情当然淡薄。我并不怨恨大哥哥,但我已明白,我是生我养我的村庄的过客。我的两个孩子更是无根的水中飘萍。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爱着我们了。 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京城,做了育儿嫂,看护别人的孩子,每星期休一天。大女儿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在出租屋里看护小妹妹。 我运气真好,我做育儿嫂的人家是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土豪。男雇主的夫人生的两个孩子,已是成年人了。我是给男雇主的如夫人看护婴儿的。 男雇主的如夫人生了一儿一女,大儿子在国际学校上学前班,小女儿是刚三个月的小婴儿。男雇主给大儿子雇了一个少林武校毕业的武术教练,在自己家盖的写字楼里辟出了一块三百个平方的场地,装上了梅花桩,沙袋,单双杠...... 给庶子一个人使用。除了学武,又找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霸,做家庭教师,包吃住,负责接送孩子,指导孩子写作业,领着孩子去习武,还教六岁的孩子编程序。 我只负责三个月的小女婴。小婴儿睡觉不踏实,经常半夜三更醒来。我跟着起来给孩子喂奶粉,哄她入睡。这时,我就想起我在皮村的两个女儿。晚上,没有妈妈陪着睡觉,她俩会做噩梦吗?会哭?想着想着,潸然泪下。还好是半夜三更,没人看见。 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时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碰到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 每每这时,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 大女儿交了两个同龄的不上学的朋友。一个叫丁建平,一个叫李京妮。丁建平来自甘肃天水,丁建平不上学是因为妈妈抛弃了爸爸,爸爸生气。爸爸还说,公立学校不让农民工的孩子上,上学只能到打工学校上,这样的学校一学期换好几个老师,教学质量差。反正上不成个器,就省点钱不上。 李京妮不上学,是因为她的爸爸在老家有老婆孩子,可还去骗李京妮的妈妈,生了李京妮。李京妮的妈妈发现受骗后,气走了。也不要李京妮了,爸爸是个善良的人,没有抛弃李京妮。可爸爸说,李京妮是个户口也没有的黑孩子,城里的打工学校,都是没办学资格的黑学校,娃子们在里面上,没有教育部的学籍,回老家也不能上高中考大学。李京妮是黑人,没必要再上这黑学籍的学校,来个双料黑。 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下面的学校虚报人数,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可教育部为什么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 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我的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生长。三个大孩子一起看护一个小孩子,很轻松,孩子们每天都好得很。三个孩子,每天对着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得眉飞色舞,玩得欢天喜地。 作者和女儿在西藏旅游。由作者提供. 5 我所居住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村子。中国人都知道,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土豪炫富都是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这些炫法,我们皮村都不屑。我们皮村群众炫的是狗,比谁家养的狗多。我在皮村认识的工友郭福来是河北吴桥人,在皮村做建筑工,住在工棚里。皮村的一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十二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郭福来冷冷地写了一篇《皮村记狗》,发表在《北京文学》,表达农民工的心声。 我的房东是皮村的前村委书记,相当于皮村下野的总统。房东是政治家,不屑养狗部队,只养了两条狗。一只苏格兰牧羊犬,一只藏獒。房东告诉我,苏格兰牧羊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狗,藏獒是世界上最勇猛的狗。最聪明的狗和最勇猛的狗组成联盟,他们是天下无敌。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 大女儿学会了看小说后,我陆陆续续去潘家园,和众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为啥买了这么多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论斤买太便宜,二是这些进过废品收购站的书太新了,很多都没有拆下塑封。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 我原来没写过文章,如今,我有时间就用纸笔写长篇小说,写我认识的人的前世今生。 我上学少,没自信,写这个是为满足自己。长篇的名字,我想好了,叫《久别重逢》。它的故事不是想象,都是真实的。艺术源于生活,当下的生活都是荒诞的。文章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考证。对这篇自娱的长篇小说,我总是想着写得更好。 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我听了一年。那一年有空听,是因为小女儿要看管,我在和皮村相邻的尹各庄村找了份在打工学校教书的工作。打工学校工资低,是个人就要。一个月给一千六。后来,小女儿大点儿,可以独立上学,独立回家,独立买食物。我就没再教书了,去做育儿嫂,一个月给六千多,只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没再去工友之家了。 2015年1月7日,北京,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算是北京工友之家的大本营。来自视觉中国。 2015年1月7日,位于北京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院里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和工友图书室。来自视觉中国。 2015年1月7日,北京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的工友绘画作品《工伤故事》。来自视觉中国。 2015年四月在皮村工人小组上课,老师张慧瑜让农民工学员朗诵各自的作品,范雨素在朗诵中。由作者提供。 作者的手稿。她一直在写随笔和长篇纪实。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麻木,懦弱的人。我一直看报纸,不求甚解地闲看。如果把这几十年的新闻连起来看,你会发现,在没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就是约1990年之前,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世界第一。一哭二闹三上吊嘛。自从可以打工,报纸上说,农民女人不自杀了。可是又出现了一个奇葩词汇,无妈村。农村女人不自杀了,都逃跑了。我在2000年看过一篇野鸳鸯最易一拍两散的报道,讲的是异地联姻的农民工婚姻太脆弱了。逃跑的女人也是这样异地联姻的女人。 在北京这样的城中村里,这样没妈的农民工的孩子也很多。可能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缘故。我的大女儿交的两个朋友,都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基本上也是最惨的。 我的大女儿跟着电视里的字幕,学认字,会看报看小说了。后来,大女儿在小妹妹不需要照顾后,在14岁那年,从做苦工开始,边受苦,边学会了多项手艺。她今年20岁,已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相比较,同龄的丁建平、李京妮,因为没有亲人为他们求告老天爷,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 凡是养过猫,狗的人都知道,猫狗是怎么护崽。同理,人是哺乳动物。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 6 我在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发现自己不能相信别人了,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和人打招呼。我对照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病,得的叫社交恐惧症,也叫文明恐惧症,一旦恶化,就成抑郁症了。只有爱心才能治疗。我想到母亲对我的爱,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母亲爱着我,我每天都使劲这样想,我的心理疾病没有恶化。 今年,母亲打电话告诉我,我们生产队征收土地,建郑万高铁的火车停靠站。我和女儿还有大哥哥一家子户口都在村里,有土地。村里征地,一亩地只给两万二千块,不公平。队长贴出告示,每家要派个维权代表,上政府告状,争取自己的利益。大哥哥也出门打工去了,我们家的代表只能母亲来当。 母亲告诉我,她跟着维权队伍,去了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走到哪里,都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推推搡搡。维权队伍里,队长六十岁,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打断了四根肋骨。母亲八十一岁了,维稳的年轻人是有良心的,没有推她,只是拽着胳膊,把母亲拉开了,母亲的胳膊被拽脱臼了。 一亩地,二万二就全部买断。人均地本来就很少,少数不会打工的人,怎么活下去?没有当权者愿意想这些,没有人愿意想灵魂。神州大地的每个旮旮旯旯都是这样,都认命了。 一想到在正月的寒风里,八十一岁的老母亲还在为她不成器的儿女争取利益,为儿女奔走。我只能在这里,写下这篇文字,表达我的愧疚,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童年,我们村里的一大半人都找茬欺负我家房后那些因修丹江口水库搬到我们村的钧州移民。钧州最出名的人叫陈世美,被包青天铡了。钧州城现在也沉到了水底。我的母亲,作为这个村子里的强者,金字塔尖上的人,经常出面阻止别人对移民的欺侮。在我成年后,我来到大城市求生,成为社会底层的弱者。作为农村强者的女儿,经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侮。这时,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念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 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完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4/25/6195776.html ============================ wangd103 发表评论于 2017-04-27 07:10:18 这个范雨素让那些高级职称的文学家情何以堪啊 coffeebeans 发表评论于 2017-04-27 03:52:14 汗颜。 我也算我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可我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来。不是她的文笔有多好,而是她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多么实实在在,她用她那饱读诗书的眼睛去感受,却有现实最草根的生活去提醒她给她最真实最鲜明最严酷的对比,所以她的想法是文人阶层所达不到的朴素和现实,却又因为她读过书,也不乏浪漫。 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芸芸众生的生活和真实的想法,文笔流畅,风趣幽默,具有浪漫色彩,这就是受喜爱的原因。 edm_guy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20:56:28 What a great soul ! 一声叹息的事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20:01:04 好像她也没写什么特别的东西,可是很感人。 我想是因为真实吧。 文章不长,却包含了许多真实的社会问题。 原她单纯的爱心不被污染。 拿铁咖啡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7:28:21 怪不得追着她出书,很好看,一气呵成。 木每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6:29:32 草根达人。草根不怕,有个好妈,强! 毕凡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3:17:04 范雨素的文字带着我穿越了一回。穿着穿着,不知道自己脸上湿了。 xiaoc288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3:03:28 写的真好!如果她出书,我一定买! jiewang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0:42:15 XYZ101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9:59:47 每每这时,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 楼下的看懂了吗? 她在控诉这个人吃人的社会。 -------------------------------------------- 看似朴实无华不露锋芒的语言,恰恰揭露控诉了当今这个没有公平公正弱肉强食的可怕社会!赞! 祖国的亲大业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0:38:52 收编招安,纳入体制,很快就变成处生了。 TheEarth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0:36:04 劳动最光荣,吃糠咽菜最革命。万恶的旧社会才子佳人少爷奴仆最不适合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没有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推翻万恶的旧社会,中国人民现在肯定的裸奔。 因没钱买衣服。现在多好,不用裸奔。 还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在那万恶的旧社会穷人没法活,现在也如此。但那是万恶的没法活,现在是自豪的没法活。很多先进代表都高度赞扬声在新中国地震震死也幸福。 劳动最光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现在是农民工领导一切。 心戚然2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10:12:51 因为真实而感动。 XYZ101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9:59:47 每每这时,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 楼下的看懂了吗? 她在控诉这个人吃人的社会。 thingonethingtwo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9:58:38 好人 不注册不行吗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9:12:34 *** 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 我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我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我的大女儿告诉我,她上班的文化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大女儿没有喝饮料的习惯。每天下班后,双手捧着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 xiaofengjiayuan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8:22:09 **** 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念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 xiaofengjiayuan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8:19:45 苦难没有把她善良敏感的心泯灭。 她在不停地承受着,感受着,这是丰富饱满的一个生命. 老蜀人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8:16:01 感动 NorthAmericaCW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7:54:57 大赞作者范雨素! 这让我想起了凤姐, 也是爱读书的农民孩子. 相比之下, 我们这些象牙塔出来的人, 应该多一些敬仰, 关爱和包容这些低层的文化人才! Juanzi0505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7:49:37 佩服! iBear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7:20:30 真是令人感动的好文好人! 石错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7:00:44 真难为她,能找到“如夫人”这个词来代替“小三”,用“庶子”代替“私生子、非婚生子”。 文章刷屏是因为她揭开了底层的一角。这么多年,对底层的歧视早就深入到这个社会的骨髓里,看看文章标题“农民工”,“农民”早就被约定俗成为一个歧视性的词汇了。 LaoxiangPAPA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6:05:50 所谓文化人,应该是这样子的,有灵魂,有教养,正直前行!与文凭无关! 大顶范雨素! Longdelong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48:44 这个帖子被删多次,为什么?是因为提到近来的一种文体----半句话就换行的【goupi文体】吗?呼吁大家坚决抵制近来的不正文风:不是诗歌,却一句一行,甚至半句话就换行,很像fang pi,噗、噗、噗。文学城的编辑很喜欢吗? Longdelong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43:29 写的好极了!感情真挚,文笔流畅,尤其难得的是:对社会对生活认识深刻,有的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些写又臭又长废话连篇文章的文人,那些编写半句话一换行的【goupi文体】的编者,应该读读此文,尽快改弦易辙了。 文学城的编辑,删帖的时候,睁开眼好不好?这帖子你们也删?为什么? 俯卧撑123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31:26 文学城多登一些这类好文章,让我们也提高一下文学素养。 俯卧撑123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29:45 佩服! lightice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27:16 顶顶顶 像活着一样的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5:03:43 作者对他妈妈没有怨言只有理解和感激,可是从事实看来她妈妈的思想观念还是以男孩为主,唯儿子马首是瞻。她自己在家庭里没地位,连带女儿们也没地位,陈旧观念织成的网就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过幸亏主人公在农村得不到收留,返回大城市闯荡,才给她女儿一个更大的环境去追寻自己的未来。否则留在农村恐怕又早早嫁人重复前辈女人们的命运了 似曾相識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4:25:19 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 Tree100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2:41:56 苦难没有把她善良敏感的心泯灭。 她在不停地承受着,感受着,这是丰富饱满的一个生命. bokma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1:55:10 同是文字,可跟文学城里那些厌人小编的吸睛套路标题,扭曲的灵魂龌蹉回复,差别太大咯,这也是人性的差别 外虎飞扬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1:09:08 文笔幽默,是个有智慧,懂思考的人! orchid 发表评论于 2017-04-26 00:46:15 独特的笔触,内涵丰富而幽默,如此长文却没能叫人有一丝倦意!生活跳跃在她的笔下,善良的心托起她那高傲的灵魂,一个范雨素让我及很多人相形见绌,佩服佩服!! olive-c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3:41:45 高贵的灵魂,有几个人8岁读完竖版名著的。文章这么长,一点不乏味,引人入胜,几个人能做到? da124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3:26:53 野火烧不尽, purple123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57:36 写的生动!刻画的跃然纸上。 阿拉丙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51:04 文笔真好。词汇量比我大. 点点点点点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36:11 一段对社会的强烈控诉却娓娓道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听她倾诉,写得真好。 shamrock100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31:40 啥老师好, 有文化底蕴的。 看了几百本书, 不会写也会写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 看她的照片, 完全是一个有修养有底蕴有阅历的知识分子嘛。 想想当年海明威也就是一个淘金工人。 有天赋, 有文化, 有阅历会是一个好作家。 佩服作者的妈妈, 淳朴顽强能干富有爱心, 是一大家人的精神支柱。 甜齿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17:23 她比很多有文凭的人要有文化,可是以她的天分,却没有一个用其才的工作,希望这篇文章能改变她的命运。 林依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04:35 感动!敬佩! 七戒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2:01:43 不简单!五体投地! littlememe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48:59 所以不要再骂中国真正的农民了。他们很多有真正的文化传承。 尘之极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47:20 看到的是血泪,坚强,善良,逆也有来顺受。 深深被平凡中的苦难的她们所感动。 她有极好的基因。 千夜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46:07 不容易啊。 bsmile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38:27 挺好的,有些字词我都不会啊,惭愧。。。 hhhhh430us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32:21 中国的女人坚强过男人。 阅后发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18:55 朴实,真挚 十具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14:17 三国名城襄阳,汉水之滨,城郊有古隆中,范雨素一定得益于她深厚的人文底蕴。 穷途迷津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12:24 跟富翁将发家史一样的次序 穷途迷津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11:16 千篇一律,都是先写自己受过多大多大的苦。 青花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1:02:59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 说得真好 十具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0:54:48 一气读了下来,真是用心写的。她应该把那句话送给那个预测绝大多数人会因为他那NB的互联网活得很惨的马老板,“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obama_北美101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0:53:11 张慧瑜当得起老师的称号。赵本山们,汪涵们,范冰冰们,下次节目中有人称呼你们老师时,最好起身避一下, 别那么坦然。 o,dear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0:50:49 佩服! littlememe 发表评论于 2017-04-25 20:46:03 写得真好。
个人分类: 感谢生活|9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地分了,心散了……怎么能对小岗有好感?
稻草 2017-4-14 11:16
 作者:张夷 我为什么对小岗没有多少好感?   我生于安徽,长在安徽,本应该以小岗为自豪。中国以小岗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发展社会,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安徽人这应该是无上光荣,这种浅显的道理连小孩都懂,但这种感觉总是难以油然而生。   本也感到温饱,分田到户(我们习惯上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简单的物质刺激之下,农民的小农意识复苏膨胀,生产积极性暂时有所提高。伴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多数人比以前吃得饱,这是事实。   但究其原因,除了分田到户出现利益热情以外还有多种原因。如当时学习前苏联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袁隆平发现的杂交水稻在广泛推广铺开,农民自身的开荒种田种地(这也是造成后来大量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扩大面积等。   就是这样还是好景不长,此后就没有“持续”,相比之下,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开始走下坡路,农民工饱受妻离子散之苦,少数农民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    第一个对小岗反感的因素是一件事触动了我的神经 。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的一个在政协工作的学生和同事对我说,他们的政协主席到小岗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对他讲 :小岗很穷、很乱、很落后 。我当时就十分诧异,纳闷、困惑,开始痛苦彷徨,一个大问号腾空而起——怎么会这样?    虽然我一直以为,小岗改革之法是临时抱佛脚,不是国家长远发展之计,但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和政府的扶持之下总不会如此之差劲,但事实胜如雄辩,小岗的省派书记沈浩死后中央台记者的报道印证了当时政协主席回来说了大实话。   原汁原味的小岗就是改革了二十多年,到 2003年,竟然很穷、很乱,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只是沈浩被派遣到小岗后,向上级政府伸手要了不少的钱,才得以将门面装饰好,才有点典型形象。    第二个引发我对小岗反感的因素是:   1989年安徽省的山区农业工作会议在石台县的新中村召开,当时以卢荣景书记为代表的中共安徽省委, 在石台县新中村召开的实际上是一次全省农业工作示范现场会,以新中村为典型,号召全省人民大干社会主义农业。   这样做颇为令人费解,这样的会议不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进旗帜村——小岗召开,而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小村召开,而且冠以“山区”之名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避免冲突。   这里面颇有蹊跷的原因是: 新中村的农业成就是靠几十年集体积累和社员们苦干实干建立起来的,靠的是几代大队支委会以集体主义精神传承接力走过来的,这个就是“大寨精神”,实际上就在这次会议前后,人们暗地里也把它叫做“大寨精神”,看做是集体主义的光辉。   那时中共安徽省委至少有一部分人,对小岗是知底的,对举国宣传小岗心知肚明——那原本是人的自然性的大暴露,能在全国全省领头“可持续发展”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楷模吗?没有纠正的权力、机会,只好明修栈道,暗中纠偏吧了!   作为农民的儿子,又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的乡镇,对农村的生产发展一直默默关注。 中国的荒漠化,荒山化,水土流失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 多年前看到内蒙古大学的一位讲师在电视上说,他青少年时期(按年龄推理应该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内蒙古张家口以北一带还是草色青青、绿色一片,只是到了分草场到户,牧民无节制放牧,发展到上个世纪末才呈现荒漠化、沙漠化,出现了疯狂肆虐的沙尘暴。   这与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电视上看到的一组材料完全相吻合,当时甘肃、宁夏有一种草根(不知叫什么草,忘记了)很值钱,于是大量的农牧民都聚集在这一地区挖草根。轰轰烈烈,几乎一度失控,后来当局花了大量的精力,过了好长时间才得以控制局面。    这样的市场经济无序化,盲目化,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钱,给有限的资源造成巨大破坏,直到今天仍见伤痕累累。   我们这里山区树林植被也是这样被破坏的,上个世纪的1974年我曾经随父亲到我县的深山区去参观学习,沿途所见都是原始深林,公路旁时不时见到横七竖八老死倒地的大树,有的大树竟然横亘在公路上使车辆不能通行,但现在只能在极少数高山顶才能见到这样的状况。    山林承包后管理的权力移植到农民个人手中后,出现了极度地乱砍滥伐,资源浪费。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下过一场大雪,有些山上少数树木被压断,于是就有农村地头蛇(多是支书、村长)就利用关系谎报灾情,以“雪压材”的名义大量砍伐木材,几个月就成了当时所谓的“万元户”,借小自然灾害,大发国难之财,几年间将山上树木严重的洗劫一次,而且只砍不栽或少栽,有些地方栽了也不管理。   前些年在电视上看到云南有个根雕大县,就是将山上的树砍光后,连树根都不放过,要挖出来搞根雕来发展经济,提高本地的GCP。想想看,这样的毁灭森林,怎么会不水土流失,怎么又不泥石流?   我们县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一任县委书记,就在全县提倡以根雕和树兜、树根做成的盆景为主要产业来发展本县经济,并且公开在县里各级干部会议上说:到省里去要钱,要手托盆景做献礼。 所以现在我们乘车沿途都是光秃秃的居多,这些顾头不顾尾吃子孙的饭的经验源头就是小岗,这也是我对小岗缺乏好感的重要原因。   我们大队到公社的土道路原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也不宽,手扶拖拉机都很难开到四五档,阴雨天到处是积水的坑,泥泞得行人行走也很不方便,到了1975年前后公社派遣的工作队长带领公社两大队的社员,利用早晚时间修了一条很直的较为宽敞的土道路,并挑了些沙子填充铺平。   我也几次参加了修路工程,所以至今念念不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条路比原来的路直多了、宽多了,近两公里只拐了一个小弯,前些年有人到我的村庄去过,我问起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感觉最深的是道路非常直,乡村道路他还没有见过这么直的路。道路重修后手扶拖拉机可以开上六档,真是叫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充满憧憬。   但就是这样好的基础道路也近二十年无人修理,期间每次回家骑自行车很不方便,坑坑洼洼,颠得几乎无法行驶,每逢阴雨天还是泥泞得无法行走。每逢回家走在年久失修的路上就感慨万千,悲愤沉痛。原因何在?就是好端端的集体在实用主义的摧残下,彻底散了架,农业发展后继无望,中国的现代化一只腿已经很难迈出去了,怎么叫人不心疼!   分田到户后,生产队、大队的社会公益事业无人问津,社员都各自顾自个儿——各人自扫门前雪,甚至损公肥私,挖社会主义墙脚,哪里还有人顾及自己天天走的路,遭罪,大伙儿都一道遭罪就是了。   这些年看到不少报刊杂志和电视台报道农业增产增收,我不知可否?前几天回到家乡所在的村民自然组,到自家承包的的无人耕种的田里去看看,得到了一些认识。家里只有父母的承包田地,父亲已经过世,只剩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中风多年行动不便,我只好将她带在身边。   由于是独子,家里的田地管理都只有我出面安排,因此时常回家走走。家里有五亩多田,还有不少的地,已经多年叫别人代为耕种,年底收一二成租子。如今种田经济效益低,农民年轻力壮的都基本上出去打工,老人和孩子在家种不了那么多田地,原来的双季稻就变成了单季稻,而且现在连单季稻也少种了,种上棉花等经济作物,部分田地甚至没有耕种,所以我见到与我家一样,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道路田埂草没膝盖,深的地方没了头顶。   联系到前不久单位组织到陕西去旅游,在去延安的路上,见到的农业耕种不是很旺,也有多处荒芜现象,见到的农作物基本上是两种——玉米(北方人叫包谷)和烟叶(经济作物),这叫人浮想联翩:这样的农业生产,那连年粮食和农作物增产增收来自何方?中国的粮食增产水份究竟有多少?这些年究竟每年要进口多少粮食?是不是存在“无粮则乱”的问题?但愿那“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在当今不是真的。   这次回家又见大河的河堤被洪水冲垮,农作物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说起河堤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父辈们修的,有些地方我也参与了修建。但三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地方都与时俱进,就是农田水利建设与时俱退,本来早应该换成固若金汤的石头堤,水泥混泥土堤的却还是沙堤,而且无人管理,破烂不堪,大多数失去了功效,大水连年发难,岂有不溃堤的?原来的有效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变成了靠天吃饭、等天吃饭,哪有不遭灾,不遭殃的?   联想近年全国各地连续遭灾都是事出一因: 改革开放之后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松弛、停滞不前,全国农业生产都在靠天收,这样的农业生产能确保温饱乃至小康? 于是乎,当年的热火朝天的大干社会主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相形之下叫人唏嘘不已。    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原来确定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虽然难以实现,但在上个世纪末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定能的。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就开始运用推广,那时就连我们的山区农村也有部分小队有拖拉机,有些大队还有插秧机,公社有大型拖拉机和农用汽车,而这一切都在分田到户中偃旗息鼓了。    小岗的经验不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正是被小岗经验所折腾,所打断,中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集体主义恰恰被小岗的经验扼杀了 ,所以迄今遗留了“三农问题”的后遗症,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小岗的经验是什么?就是离心离德,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私欲横流,利欲熏心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其思想根源是头脑中的“私心”、“私念”、“私利”、“私欲”在作怪,“私”才是万恶之源。以小岗为先驱的私有化改革以后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人们内心深处长期禁锢私欲膨胀的魔鬼。“私”弱小时,它会多吃多占他人的利益,而“私”强大时,则要大肆抢劫国民的财富。自从“一切向钱看”被奉为主流价值观以来,持权者凭借着手中的权力,由起初的多吃多占发展到大肆抢劫,仍至公然抢劫。    分田到户在全国推广无可避免的出现“地分了,人心散了”的局面。 私有化理论,使“自私自利”在人们心中发挥到了极致,致使剥削阶级绝处逢生,得以卷土重来、大开盛宴,无产阶级则重沦被剥削被压迫的深渊。   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行业、单位和部门都在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单位和部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地破坏着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致使所有一切神圣、高尚、纯洁、崇高的东西都变成了“假大空”,而似乎只有自私自利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从而把一个社会的崇高美德也给彻底否定了,使我们走到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去守住社会的“伦理底线”的可悲地步。    小岗这个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面前都显得渺小、丑陋、垃圾的思想,却被一些人当成救命稻草。 在政治腐败的影响之下,尤其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之下,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逐渐泛滥成灾,唯利是图已经成为一些行业、单位和部门的价值取向。    毛主席时代,官僚所有制度因为受到正统革命思想的抑制,和人民民主的制约,而没有表现出来,但这不等于说它不存在,一旦有机会,它就像狂傲不羁的野马,像一泻千里的洪水。 它终于赶上了让它自由驰骋的时代,出现一个有模有样的“官国社会”。   前两年在电视上看到 小岗二代说的一句中国古老的谚语,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样的文化意识,连现代文明资本主义都难以启齿的极端自私自利之心,竟然被中国社会主义的典型示范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成口头禅,而这句话恰恰暴露了小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证明了这种自私狭隘的思想意识不能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宋朝易学大家邵康节就说过:“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于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于利也。 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真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当代的某些治国理念还没有千年之前的古人先进。    没有科学发展观,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共产主义的精神支柱,怎么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那只能成为美国的跟班。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家为什么是劳碌命???
稻草 2016-6-19 19:46
科学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当然需要亲力亲为了。相对于搞神学的动动脑子,口中念念有词就迎来万人崇拜,让科学家拜倒在其神袍之下;相对于搞哲学的动动嘴巴,整理整理科学家的结论,也可指挥科学家干这干那。 美国基督神学控制了美国的思想,并且还特有钱,象华尔街的就是神者化身,你科学家还真成了这些资本的奴隶。美国的哲学思想者们控制了美国的政治,你科学家不好好工作就没有了科研项目。 在人类观念体系里,科学家的分工和建筑工地农民工一样,神秘的投资人和设计分别相当于神学人员与哲学人员罢了。 总之,科学家就是一个劳碌命,没办法。 直到科学、哲学与神学统一起来了,进入统一论了,人人就会平等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打响中国农村创新发展第一炮
稻草 2016-3-11 07:53
不要 为扶贫而扶贫 ,而是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打响中国农村创新发展的第一炮。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再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贫困村发展和中国其他农村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所不同的是贫困村人口和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一些,交通和电力等条件落后一些罢了。那么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呢? 那就是组织的创新,工农业的整合、融合发展。 具体措施: 第一是一部分村民发展工业。 这个工业的组织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分三种情况: 一是村民都在外打工,稳定就业的,国家要就地安置,让其安居乐业,迁出农村; 二是在外没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要通过发展县域、镇域经济让其稳定就业,还有一部分建筑企业、交通工程、其他工程的农民工是临时就业的多,这一部分国家要让企业主让其稳定就业,不能稳定的要有公平的福利保障措施,现在是侵权 欺负 这部分人的劳动力,这种现象不能这样长期存在下去,必须还农民工一个公道; 三是农民很少外出打工的要组织起来,建立村、镇、县级集体企业。主要是县镇为主,村已经少有优势了。在县、镇集体企业组织形式上,提倡全员工股份制创新,贫困地区农民村民与工业村民共同入股企业,共享成果。 第二是留下的部分村民发展农业。 农业创新发展分为生态农业和现代规模农业。 一是地多的地方在上述第一条迁出大部分人口后,搞规模现代农业,国家可以给予政策资金扶植,鼓励人才下乡,促进现代农业的成型,发展,组织形式上要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废除个人承包制,搞村民全员股份制,迁出无股份,死亡无股份,迁入和新生人口有股份。这样,农村通过现代规模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农业,实现小康。 二是不适宜规模农业农村,要结合实际搞生态农业,种经济作物,特色农业,温饱 满足 ,又有其他收入。对于这些村的村民可以提供村民参股县、镇或者村级集体企业,实现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工人在农村也有股份,农业又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保障。这样工业与农业融合,经济互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致富奔小康。 上海乐团管弦乐队 - 共产党员.mp3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如何让上亿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
热度 1 稻草 2016-1-5 16:37
解决好农民工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信息化、国际化为契机,做好这一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立足于高端产业,这个是它们结构调整的主旋律,但是这些城市群中,也有广阔的劳动力资源。例如,京津冀城市群中的部分县市,就可以解决一些当地就业人群的置业问题。天津的武清,河北的保定、廊坊、张家口等的部分县市区,在 京津冀一体化中,会吸纳大量农村人口就业,这些地区可以解决好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同样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也可以具体分析,解决好农民工安置的问题。 二是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也要立足于中高端产业,解决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也就是郊县区的产业规划问题。要以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省会城市智力资源相结合的办法,规划好郊县区的经济结构,形成省会城市”劳资智三结合“特色的经济形态,解决好本省部分农民工就业置业问题。 三是三四线城市。这里是指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三四线城市。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主要问题是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过于薄弱,在安置农民工时,只能边做产业,边安置,或者先安置,再就业,分步到位。2、这些地区是最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地区,政府要认真地做好信息化工作,做好创新工场,承接产业转移。3、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府要建立建设一批公有经济企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新引擎,同时也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4、这些地区的发展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和一二线城市相关单位,通过信息化相合作,通过这种”结合合作“ 挖掘本土特色产业 ,安置农民工本地就业,充分利用好本地劳动力资源。 四是乡镇。乡镇主要是根据农村产业特色,发展经济,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立足于生态城镇、特色城镇的建设,安排好农民工置业安家。 总之,国家要做好产业结构布局的宏观规划,在安置农民工置业上,以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乡镇,同时协调协同的基本战略安排,落实好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的问题。 题诗一首: 展 五中全会宏图绘就, 看今朝, 气如虹, 华夏儿女再发征程。 仰长天, 草原繁茂, 白羊星辰, 奶肉食品主牧民致富图腾。 看万山峥嵘, 树木森林, 梯田层叠, 自然生态展山水富裕天地。 在平原深处, 无涯绿波, 万里祥云, 秋天炼得金涛滚滚。 街巷幽幽, 楼高广阔, 书声嗖遍, 一片片智慧之潺潺, 宛如行云, 创智创业, 成鼎顶力, 吸全球势, 成产业之盛。 邻家之女, 隔壁之 巷, 小城故事, 顾自美盼, 独特之城中走向富贵之路。 闲小桥流水, 尽得小镇美妙, 留连款款, 幸福无声。 展洋洋之水, 踏淼 淼海涛, 远洋近海各得先机, 海神眷顾, 源源佳品, 展信息化翅膀, 富者无边。 执天地之源, 挥就你智慧之门吧, 朝天阔! 西藏民歌 - 金瓶似的小山 - 琵琶.mp3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30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重庆劳动力优势得到了发挥
稻草 2016-1-5 10:31
劳动力是重庆和四川的优势资源,每年的打工大军,南下广东江浙的不计其数,是主力军之一。 随着东、南部发达地区的用工成本上升,这一资源反倒成了重庆的优势。薄熙来当政时抓住了这一机会,尽管他犯事了,这不能抹杀他的功劳,就象高铁不能抹杀刘志军的功劳一样。 一是重庆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庆成了新的制造业基地。2014年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6531.86亿元,增长12.7%,其中工业增加值5175.80亿元,增长12.3%;第二产业投资4167.87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投资4163.91亿元,增长18.0%。 二是随着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就业人口的增加,三产也带动起来了 ,2014年重庆 第三产业增加值6672.51亿元,增长10.0%; 第三产业投资8568.97亿元,增长18.5% 。 三是重庆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是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国家试验区。许多农民工在重庆落户,安居乐业了,这样 房地产也带动起来,并得到发展 。2014年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30.23亿元,同比增长20.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254.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2%;施工面积28623.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竣工面积3717.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商品房销售面积5100.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423.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2015年重庆房地产库存量 1300万方,去化周期为15个月。 四是重庆是全国的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很好,大部分人才也还在重庆,因此,它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老去:还乡留城都茫然
稻草 2015-9-7 21:02
本报针对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30年来,他们把青春血汗贡献给了城市,如今他们日渐老去步入囧途   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这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农民工达1.2亿人,占中国农民工的43.8%,差不多占半壁江山;农民工平均年龄已由2010年的35.5岁上升到2014年的38.3岁。   农民工老了。这个群像的侧影,不再是工业园里那些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不再是流水线上那些手脚麻利的小姑娘,而是建筑工地里那些佝偻的搬砖大叔,马路上那些大暑天仍然穿着制服的扫街阿姨。   掐指算来,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不少已年过六旬,他们有的早已回家种田养孙,有的却还盘桓在城市里打工、糊口,“退而不休”。对于“回不去”的那一代农民工,“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格外鲜明。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深圳、佛山与东莞四市,走访了多位45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试图以田野调查、个案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还原他们的生存、养老现状——他们回家了吗?他们还在异乡打工吗?工作了几十年,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吗?他们能顺利领到养老金吗?他们老有所养吗?   我们的样本里,既有在打工多年的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也有异地领社保回家颐养天年的,当然,也不乏因为缴费年限不满15年而暂时无法享受社保的。“退而未休”是他们的基本状态。记者采访最年长者已过六旬,工龄超过23年;最年轻的也年近50。多年来,他们像城里人一样工作,于法于情,他们都与城市融为了一体,而现实情况却是,他们面前横着几座难爬的“大山”,经济的、社保的、心理的……   此篇报道,谨献给那些把青春血汗挥洒在繁华都市的外来建设者,他们老了,是很多人的父亲,母亲,父老乡亲,虽然他们老了,他们也希望明天会更好……   文/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 杨辉   实习生 余波 欧楚欣 胡丽丽   调查   数据1 老有所养是最关心的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实习生用两周的时间,在穗、深、禅、莞四座城市以调查问卷、电话采访的形式访问了100名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本次调查在广州发放40份问卷,深圳、东莞及佛山各发放2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82份。   受访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的男性居多,如下图:   文化程度:   选项 小计 比例   小学 33 40.24%   初中 45 54.88%   高中或技校 3 3.66%   大学 1 1.2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2   制表/林春萍   本次问卷调查设置了8个问题,采集的样本虽然有限,却也希望以管窥豹,瞥见第一代农民工在珠三角城市生存现状的概貌。同时,中山大学法学院提供了一份涉及了深圳500多位第一代农民工的民间调研,此调研与羊城晚报开展的调查有数据上的部分呼应,本次调查也部分引用,并作出特别说明。   数据2   环卫工和制造业者多有社保   参与本次调查的被访者中,从事制造业与环卫工作的购买社保率较高,这也是与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大数据相吻合的(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4年仅16.7%的农民工有养老保险,制造业的参保率最高,也仅达到21.4%;建筑业仅3.9%的工人购买了养老保险)。   记者采访的所有从事环卫工作的农民工,都购买了社保;而从事建筑工种的,则购买社保的比例大大降低,问卷问及有16名建筑工,大多数工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建筑公司没有为他们购买社保,但给他们买了意外人身事故保险及工伤保险,由于没有购买五险一金,导致他们的问卷无效。   总体而言,购买了社保的比例达到八成以上。而中山大学在深圳对厂工区的调研显示,购买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9成。这说明经过多年多方的努力,特别是《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后,社保缴纳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1   数据3   八成人对社保落地有信心   第一代农民工虽然不是太了解国家的社保政策,但是说到老有所养的问题,没有一个不关心。   当被问到“您现在工作的企业在给您按时、足额缴交社保方面做得如何? ”满意度约为66%;而有34%的被访者选择了“一般”、“不太好”及“非常差”。相比对企业参与社保的满意度不够理想,被访者对国家政策执行还是非常有信心,逾八成人认为社保政策能落实,仅15%的人对落实执行社保政策显得没信心。   第一代农民工对于现行社保政策,最担心的是“未来政策变化,领不到现在承诺的金额”,数量达50%;也有超过三成的人对异地转保困难表示了疑虑(如下图):   对于现行社保政策,最担心的是什么?   选项 小计 比例   个人缴交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太高 3 3.66%   企业承担部分不缴足 12 14.63%   未来政策变化,领不到现在承诺的金额 41 50%   异地转保困难 26 31.7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2   制表/林春萍   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宣传普法工作,第一代农民工对社保的理解明显有所提升,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一名女工有高血压,需要长年取药,她参加的医保就可以为她分担大部分的药费。73%的人认为现行的社保对生活的保障“有很大意义”及“有一定意义”;高达76%的人在有自由选择权的情况下,表示会继续缴交社保,不过依然有两成左右,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会退保。   受访者对现行缴纳的社保金额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如个人交8%的工资作为养老保险),也大部分持认可态度,超过九成认为比例适中,仅8%左右的被访者,认为过高。   数据4   近两成农民工超50岁   早在2008年,国家统计局就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至今已连续发布了6份报告。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农民工2.74亿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超过4600万人,比重达17.1%。老一代(1980年前生人)农民工中有三成从事建筑业。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对应的数字仅为14.5%,不及前者的一半。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及身体条件制约,第一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仅能从事建筑、环卫这样重体力、低技术之类的工作。   以前,农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三类,分别是依靠土地、储蓄、子女养老。农民工老了,按照传统的方式,就自然是“解甲归田”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模式正在经受巨大的考验。农民工老了,他们的工作、养老、医疗等许多问题都还没有衔接好,特别是在2008年《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城市苦苦打拼的那些第一代农民工,共享城市发展的硕果并不那么容易。   “全社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他说,学术界和社会舆论这些年来一直在呼吁,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结构;同时,只有从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才能够让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得更好。   疑问   户外劳动者能否早退休?   在调查中,有环卫工人向我们反映了个案,一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今年已经53岁,早已买够15年的社保,按照正常退休年龄,50岁他早已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公司规定60岁才能退休,他现在每个月仍要继续购买社保,为此他表示不解。相当多的受访者认为,作为户外劳动者,环卫工人不应该和坐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样的时间退休,他们希望国家在制定退休政策应该因工种而定,如女性环卫工人可以50岁退休。   同时,也有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而社保却远远没有买够15年,如果自由选择,他们会选择退保,但他们也非常担心异地转保政策的衔接问题。退休了才发现社保未买满15年,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在深圳显示异常突出。   中山大学法学院的调研同样显示:200多名工龄15年以上的老工人里,仅有一半的人缴满10年养老保险。而且仍然有半数以上的工厂并不是依法为全部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而是有选择地缴纳。   困境   还乡与留城的两难尴尬   肖叶青画了一幅画:画的下方是年轻时候的她和一张桌子,桌子上空空如也,“就好像年轻时候的我,辛苦,贫穷,一无所有”。画的上方,是太阳和燕子,“希望我今后的生活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小鸟一样快乐自由。”她在画上写了几个字:当我老了。   这是她的一个愿景,不过,她并不知道实现的途径。现实的囧况是:家乡,不甘回去;城市,留得辛苦。   肖叶青曾是深圳一家港资制衣厂的车工。厂子不大,现已倒闭,留下了60余名追溯补偿的员工,其中有9名是像肖叶青这样已达退休年龄的女工。她1995年来深圳打工。31岁时的一头秀发,如今已是花白。见证岁月的,还有她出租屋里的两台缝纫机,十多年时间,这两台机器几乎消磨了她所有业余生活,也为孩子换来了学费与生活费。   回乡:养老的囧况   尽管没工打了,肖叶青不愿离开生活了20年的深圳。没有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像她这样还留在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具体有多少人。   他们有的已经举家迁入了城市:一家三代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周围也都是他们的乡里乡亲。比如佛山三水,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贵州铜仁人居住,他们甚至一个村一个村地迁徙出来,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都有。而在深圳石岩,记者走进了一个湖南邵阳人集中的出租屋群,至少有十个5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在这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用了多年时间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回家盖了房子,可说不清为什么,他们的孩子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回去。   肖生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已经六十有二,1996年进了深圳宝峰印刷厂,一直未曾跳槽。他老伴也在这个厂工作了13年,同样没有买过社保。老肖是个技术公认不错的电焊工,连老板家里的防盗网都是他亲手焊的。   长期的劳动在他身上留下了许多印迹:双手粗糙、关节粗大,手指无法伸直,常常咳嗽,有时带血。治病要钱,家中老母要赡养,如果不是发现疑似尘肺,两个月前年逾花甲的他还在继续打工。   老肖和其他的第一代农民工向记者一一诉说不回去的原因:辛苦了一辈子才发现养老保险没买够15年,怎么都要等政策下来交完保险领到养老金才走;自己回去了,子女不回去,孙子们又成了留守儿童;城里打工,怎么算都还是比在家种地划算;老家的人都出来了,回去也没什么伴儿;生病了还是大城市医学发达;习惯了这边的气候,冬天舒服……   一言以蔽之:回乡养老,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缺乏收入、生活上缺乏照料、人际交往上缺乏乡情、公共设施与服务缺乏完善以及农村“空心化”等种种窘境。   留下:社保续不上   社保是他们心心念念不愿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采访中发现,第一代农民工缺乏了解政策的途径,当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政策的懵懂与不信任,有的质疑为何要扣掉8%的收入,更多的质疑老了拿不拿得回。2007-2009年,珠三角城市曾掀起的外来工退保的大潮正是这种质疑的直接反应。   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该市近5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当年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而东莞2007年就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一天最多时退保金达30多万元。“那时大家都在问,可不可以不买,而且很多都认为交了以后就退不了了。”肖生解说,许多工人都是到快退休时开始关注养老保险,比如他自己,工作了17年,到退休时才发现,厂方只给他买了五个月的社保。   而对于肖叶青,工厂的倒闭,使她补缴养老保险的希望也落空了。7年半的养老保险依然放在社保站,尴尬的是,这笔钱不知如何是好。由于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操作问题尚未解决,无法转回老家;由于深圳市出台的相关规定,补缴社保只有两年的追溯期,所以她目前也补缴不了。她和肖生解都打起了官司,希望能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争取养老金。   深圳市的有关规定虽然允许企业与工人协商补缴,但两年的追溯期与“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额”大大增加了工人们与企业协议补缴的难度,一名工人粗算了一下,10年的补缴金额为3万,而滞纳金则高达10万。   事实上,即使工人与企业达成补缴协议,目前来看,他们依然无法实现养老夙愿。   法律界人士认为,深圳较突出的第一代农民工不愿放弃养老金回乡的原因在于深圳的地方性法规。《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这里的“责令”,并没有时效限制;而深圳则出台了一个“2年”的时效限制。   中山大学法学院讲师黄巧燕介绍,“2年”的追溯期,也许法律依据来自《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但是,她认为,上述规定只能要求劳动监察部门以责令方式强制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效为两年,但该规定不能说明社会保险费只能、只应当追缴两年。   多位法律界人士认为,深圳社保补缴的细则至今尚未出台,如果出台,地方法规应与上位法相衔接,以更好地解决劳资矛盾,同时解决第一代农民工悬而未决的社保补缴问题。   期盼   像城里人一样退休   在广州和东莞,已陆续开始有第一代农民工领到了养老金。他们实现了像城里人一样退休的梦想。   湖南籍环卫工何杏平一直记得2014年3月3日,那天,她在广州领到第一笔退休金,1233.76元。金额虽然不多,但作为首批在广州退休的外省务工人员,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她感觉自己15年的辛苦也算是有所回报。举着退休证,她对着摄影记者的镜头笑开了花。   她向记者出示了自己保留多年的工资单,从1996年起一直到2011年退休,厚厚的一沓工资单已经泛黄。从最初不到200元,到2005年实发工资终于上千。   个案   领着退休金 做着小买卖   在番禺几家鞋厂干了23年普工的李荣,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一员。她交够了15年的养老保险金,现在退休了,每个月都能有1280元的养老金。她和丈夫在番禺租了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退而不休,和朋友一起经营起一家小超市。虽然辛苦,但以前都是给老板打工,现在是给自己打工了,说起来,李荣脸上扬起了笑意。   想当年,她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凌晨3、4点下班,持续地加班与工作让她疲惫不堪,“为了防止在工作时间睡着,我们都是工作一段,赶紧跑去用冷水冲脸、冲身上,浇醒自己,一晚上就这样重复。”当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270块钱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物有所值,李荣非常兴奋:“这在老家根本不可能的,在老家我做缝纫,平均一天才两块钱”。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生涯,李荣觉得有苦有甜,居然二十多年就这样过了。   她之所以在广州没有走,是因为她的丈夫只交了11年的养老保险,每个月必须去南村镇社保局交800多块钱,还要交4年,他才能有养老金。为了这笔养老保险及日常的开销,50多岁的丈夫选择在建筑工地上做杂工。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最近常下雨,李荣的丈夫在工地无处躲藏,反复淋雨后的代价是卧病在床好几天。如果几年后,她丈夫也有养老金,不用干活两人加起来有三四千元,“日子好得简直不敢想象”。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晖明副教授对此文亦有贡献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流氓城市排行榜
稻草 2015-6-13 09:26
流氓城市,就是城市耍流氓只让外来人口就业,不解决外来人口其他问题。外来人口包括学生、农民工、外来城镇求职人员等。 1、深圳 2、广州 3、东莞 4、温州 5、惠州 6、佛山 7、宁波 8、苏州 9、汕头 10、上海 11、 海口 12、重庆 13、厦门 14、南京 15、成都 16、南宁 17、北海 18、青岛 19、 三亚 20、 郑州 21、 沈阳 22、 天津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3岁女孩帮父亲讨薪跳楼身亡(现场照片)
热度 1 稻草 2015-1-19 17:49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鲁千国)今日(1月19日)13时许,在河北冀州一处新建楼盘,一名13岁女孩帮父亲讨薪时,从16层跳下,随后被送往冀州市医院。17时许,家属称,女孩已经死亡。   据现场目击者称,今日中午,冀州市凯隆御景工地有农民工讨要工钱。有人发现一女孩和一位老人爬上一幢高层建筑的16层,马上了报警,随后消防官兵赶到,在底商楼顶放置充气垫。   一名在现场讨要工钱的农民工称,跳楼的小女孩是他们包工头的女儿小梦(化名),今年13岁,正在读初中。可能是看到父亲讨薪困难,于是和奶奶爬上了高楼,希望帮父亲讨到工人工资。   现场图片显示,在底商楼顶在气垫旁,一名女孩倒地,头部有血迹,旁边有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正在工作。   农民工冉先生称,工人们都不知道小梦和她奶奶何时爬到了高楼上,以为只是吓唬下一开发商,没想到真的跳了下来。冉先生称,女孩的奶奶被带下楼,得知孙女跳楼后休克,目前仍在抢救。   “2012年开始我们在这里做工,但工钱一直不给,我们已经讨要了很长时间。”一名农民工告诉新京报记者,开发商和工程承包商都不给钱,农民工们也去找过政府部门,但始终无果,无奈来到工地讨要工钱,“谁都不知道小梦和她奶奶什么时候爬到楼上。”   16时许,冀州市医院急诊科的工作人员称,抢救仍在进行。17时许,家属称,女孩已死亡。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可爱的人儿
热度 8 VANO 2014-5-23 17:52
可爱的人儿
怕弄脏公交农民工蹭净鞋底上车 感动全车人 近日,记者在公交车上又目击了一件让人心酸却温暖的事,一农民工上公交车前细心地将鞋上的污泥蹭掉,让公交车司机和满车乘客很感动。   这一桩桩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事,在让人动容的同时也使人引发深思。   温情回顾   “污衣”农民工感动满车乘客   5月2日13时许,12路公交车有四名农民工上了车,尽管车内仍有很多的空座,但是他们却一直在过道站着。其他乘客好心告诉他们有空座,他们却不好意思坐,说自己的衣服脏怕弄脏了座位,让其他的乘客没法坐了。   这一幕让车内的乘客感动不已,每个人的心里都五味杂陈。有人猜测,他们以前可能因为衣服脏,乘车时被指责过,所以才不敢坐到座位上;有人说农民工尚且能有如此公德心,每天上下班坐公交的市民却不见得能这样;还有人说,农民工和每一个大庆市民不仅是平等的,更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正是因为有农民工兄弟的辛勤劳动,才有大家的幸福生活。   记者目击   蹭干净鞋底泥上车温暖人心   20天前发生的那一幕,感动的余温还未消散,5月20日,记者在采访路上,再次目击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温暖的事。   当日11时许,32路公交车行至万宝大市场时,记者看到,车辆停靠的地方有大片污泥。   车门打开许久,却不见有人上来,车上乘客正在好奇发生了什么,却听见公交车司机对着门口,感激地说道:“哎呀!太讲究了,上车这么多人,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做的!”   记者望去,只见一个50岁左右的农民工走上车来,鞋底湿湿的,但看起来还挺干净。原来,他在上车前,在外面将泥蹭掉了才上来。   看到他有些不好意思,司机赶紧示意他坐到门口的空座上。男子坐下后,脚一直不敢用力踩地,好像担心弄脏地面。   随后的几站地,很多乘客都鞋上带泥,却没一个人像这位农民工一样,把泥蹭一蹭再上车。   公交车司机   垃圾随手扔瓜子皮口香糖每天见   就是这样的小举动,让公交车司机和乘客们都特别感动。   据了解,公交车内的卫生是由司机与乘务员维护。下雨天,很多人鞋上带着泥巴上公交车,清理工作让司机和乘务员很头疼。   记者采访了市交投公交公司三车队魏队长。他说,公交车每走一趟,就要收拾一次车厢卫生。一天下来,司机、乘务员十分辛苦,一般特殊天气和节假日,车厢垃圾最多。最常见的垃圾有瓜子皮、烧烤的竹签子、饭包的米粒、易拉罐等。   “最能在车厢内扔垃圾的是25岁到35岁的上班族,但是最难清理是老年人常在车厢内吐的痰。”32路公交车司机老杨对记者说。   二者对比   农民工坐车比有些乘客更文明   记者调查,很多人表示:“不就是公交车么,又不是自己家的车。”“弄脏了也有人收拾,在乎那么多干吗?”   然而,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却能想到将鞋上的泥留在车外,这样的小举动,却是大文明的体现。   一说起乘坐公交车的农民工,司机老杨非常激动:“最高尚的就是农民工,从来不扔垃圾,在车上最有素质的就是他们!每次有农民工上车我都会主动帮他们找空座。”   老杨还说,农民工不仅有礼貌,而且遵守车内秩序。尽管车上贴着“保持车内卫生”的字样,很多乘客却视若无睹,不仅将垃圾扔到明面上,更有甚者还把口香糖等不好收拾的垃圾塞到旮旯,清理起来十分费力。   “很多穿着光鲜的人,其实素质真不咋地,根本没办法跟农民工兄弟比!”很多公交车司机对此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记者手记   一辆公交车,看尽人百态。衣着光鲜亮丽,素质却不一定见得光;衣着破旧些,却有高尚的公德心。   诚然,很多农民工是存在着自卑心理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不匮乏。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件发人深省的事,我们是否该想想,真正该自卑的是谁?   农民工兄弟虽然工作脏累,却有较高的素质,我们是否感觉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   再乘坐公交车时,请您把手里的垃圾装进自己的包里,遇见低着头的农民工兄弟,请您给予微笑,站起来说句:“坐这里吧!”
3861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中日综合实力对比
热度 6 岳东晓 2014-5-18 05:32
很多海华对祖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在1990甚至1980年代,把日本当成了世界第二强国。殊不知,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早已一日千里,大大超越了日本。当今的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大部实现了机械化---否则农民工能出去打工吗?工业产能世界遥遥领先。国防科技日新月异,设备齐全,灭倭之战将是一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钢铁与能量的倾泻。 下面是几个数据(大部分来自CIA FACTBOOK): 倭 中 中倭比 可参战男性人口 2700万 3亿8千万 14倍 2013年发电量 0.9万亿度 5.2万亿度 5.8倍 2013钢产量 1.1亿吨 10.7亿吨 9.7倍 2013汽车产量(国内) 911万辆 1840万辆 2倍 2013工业产量 1.28万亿美元 4.13万亿美元 3.22倍 2012年末外汇储备 1.27万亿美元 3.8万亿美元 3倍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 280万 2391万 8.5倍 2013城镇人口 1亿2000万 7亿3000万 6倍 2013上市公司总值 3.68万亿美元 6.5万亿美元 1.8倍 2013出口总值 0.7万亿美元 2.2万亿美元 3倍 2013军费开支 593亿美元 1660亿美元 2.8倍 另外,要注意到,日本国债为年GDP的2.2倍,其经济处于一种不稳的平衡状态。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虽然有4亿人,但动员率只有5%,也就是说只有2000万人动员。日本动员率高达20%,同样也是2000万人。双方动员人数相等。而且日本的主要是产业工人,中国主要是农民。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抗战时,中国绝大部分人为文盲, 文盲率80%以上; 目前文盲率低于4%。抗战时全中国理工科人才不超过1万人,今天估计在3000万以上。 今天的中国青年男女大多从事产业生产,略加培训即可从事军工生产。像CJ-10这样的巡航导弹目前单位造价估计100万RMB,如果大规模生产,估计能降到25万左右。投入10万枚CJ-10完全不成问题。 未来灭倭之战,中国如果继续维持5%的低动员率,不进入战时经济状态,那也高达近7000万人。日本即使动员率达到30%,也只有3000万人。 当然,以中共的组织能力,一旦开战,动员率达到25%是不成问题的(其余75%可以当什么都没发生),也就是可以有3亿多人为战争服务,以20人支撑一个前线人员计算,作战人员数量完全可以达到1500万。如果单是解决日本军国主义,我估计200万足矣。 抗战时期国民党有个重大问题,总喜欢逐次用兵,结果被日本人逐次击破。解放军向来擅长 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人,未来灭倭战应该会如法炮制。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13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农民鬼步舞,西洋软功夫,东洋美女真胸秀
热度 3 wx1wx2 2013-4-8 06:11
农民鬼步舞,西洋软功夫,东洋美女真胸秀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M5MDc3MjI4/v.swf 中国徐州农民工小跳鬼步舞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1NTg3ODQ0/v.swf 西洋软功夫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2ODcxNDQw/v.swf 东洋美女真胸秀(内衣广告)
个人分类: 艺术|5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锅盖,迷人的奇才
热度 5 wx1wx2 2013-3-19 17:00
根据锅盖个人资料,锅盖性别男,真实姓名Lao yang,交友目的结识天下老大,居住地海外 日本,学历小学,毕业学校农民工小学; 根据博文跟帖, 锅盖, “ 奏一大兵 来着,总思考怕钻牛角尖儿成了负担 ”、“及其好及其好”之类病句别字俯拾即是。 这样的人,留在中国,无论国共民进党,都难以重用,更不会给予教书育人、误人子孙的机会。 然而,居然被发达的日本帝国挖掘去教授大学经济专业,而且“ 教了一辈子书”! 您说,这不是一个迷人的奇才么? 参考: 《搞笑:答岳版主》(http://zhenzhubay.com/upload/blog-1388-13081.html#.UUgL7K7qXmk) 《开学了》(http://zhenzhubay.com/upload/blog-1388-6300.html#.UUgOe67qXmk) 《锅盖事件的经过---请搞清楚再参与群殴》http://zhenzhubay.com/upload/blog-2-13244.html
个人分类: 網友之間|1736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北京暴雨中的救人者与扯淡者zt
热度 12 香椿树 2012-7-25 16:14
作者:余亮: 昨天还犹豫要不要写,今天看见高速上救人的民工,忍无可忍。结果观察者网的责编在微博上说删掉了深刻的一段,叫网友找我讨。其实真没啥,只是删掉了深V的一段而已。全文如下: 7月21日北京骤降罕见暴雨,首都变泽国。官方统计有37条生命消逝。感谢市民与公务人员忘我的努力,更多人获救。灾难激发了真情,也提醒我们反思城市抗灾能力的缺失。在悲痛之余,我们毫不奇怪地看到各种消费逝者的言行甚嚣尘上,甚至新华网官方微博也加入造谣队伍,将孔庆东教授在雨刚开始下时发布的一条表达喜雨之情的微博说成幸灾乐祸。意见领袖自然要再次眺望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更要全面批判政府,甚至有加V者借此攻击南水北调工程。 好在还有不同的民间声音。网友李晴写下21日傍晚在京港澳高速出京17.5公里处惊心动魄的遭遇,险情是突然发生的,洪水如同林间侍伏的狮群,突然扑出绿化带。反应快的轿车司机赶紧逃出车子。公交车上的乘客却像野生动物公园里的大巴游客,以为坐在底盘很高的大巴内看狮子很安全,没想到狮子竟然扑进门窗。几十号人在司机组织下,手拉手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上隔离带。 像一切惊险小说里一样,危险间隙是最显露人性的时刻,隔离带上各种求救、各种咒骂、各种恐惧。还有人在电话里喊:“发微博啊,圈交通局!圈消防队!”微博是有些人的上帝,但是第一时间赶来援救的人与微博世界无关。附近一建设公司的工人陈文堂听到他们的哭喊声。“陆陆续续赶来营救的工人达150人,他们带着麻绳、救生圈、手电筒,沿着高速路分开救人。会游泳的都跳下水,负责托送被困人员,不会游泳的,将送上来的人,再转送到工地,顺便再喊上其他工友帮忙。”孙巧玲还让工人把厂服拿出来给湿透的获救者换上,并安排妇女和孩童睡在工人宿舍,男人在两个会议室里休息,“当时没有人聊天,都惊呆了。” .. 过去和以后,你们都不会和民工聊天。这是市民阶层与民工阶层的一次偶然相逢,在这个生死关头。平时你玩你的微博,我讨我的生活,难得有交集。有工人回忆援救现场:“有人还在怀疑我们的目的,问收不收费。” 宿舍里沉默的获救者想必是有所感怀,“有人开始商量着,要报答这群救命的工人。”于是想到了钱——十几个人找到救援工人,手里拿着获救者凑的近万元,准备用钱表达谢意,“还有几个人下跪了。”工人们婉拒了。 市民阶层的人习惯了货币思维与微博思维,即使做慈善也是货币化、微博化的。不过这一跪还是显出了分量。今夜过去,你们还会再见对方吗?工人们可没有微博和email供交往。 据一份获救者名单显示,被救到工地的为170人。“加上回家的,还有拒绝来工地的,获救者人数大概有190人。”工地负责人说。 当然,在雨中伸出真情之手的人有无数。为救人而英勇牺牲的警察、公务员得到了应得的尊敬,他们的名字见诸报端。几个小时站在下水井盖边当人体警示牌的环卫工人照片流传网上。人们在微博上自发约定,凡救助车打起“双闪”。机场高速路上的“双闪”成了感动北京的风景,虽然也可能添堵。连同那些提供帮助的企业主,都得到足够的赞美。 中产阶级和意见领袖们会渲染微博的救助功劳。李承鹏自称大雨时在千里之外,但是这不妨碍他以最快速度发长微博臧否雨中的人们。他认为表现合格的是市民,尤其是在微博上相约开车助人的富二代朋友,完全不合格的是政府。可是他又不得不提到牺牲的民警,好像民警不代表政府。 微博当然有功,就像每次发动有闲有车族半路拦截卡车救狗时候一样有功。而我们的工人们,对抢阿猫阿狗这类事情没有兴趣,关键时刻,他们对人类伸出援手。他们没有车,他们跳下水中,是在以命相救那些平时擅长救猫救狗的人类。他们是隐而不显的中国脊梁,他们在一瞬间成为主角,然后恐怕就被人遗忘。获救者不是故意要遗忘他们,而是因为生活在自以为是的写字楼、微博世界里,每天眼前熙熙攘攘的必然是明星的撒娇、猫狗平等主义者的喧嚣和姿态党们的大批判与约架,自然而然会遗忘那些与自己生活没有交集的人们。 08年汶川地震,开着车的韩寒式志愿救助者得到了足够的肯定,可是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民工、农民、和尚、退伍军人一类的救助者?以我的亲历,他们的人数并不少,他们甚至在救助现场就被自认为专业而骄傲的中产志愿者们排斥(相关阅读:《余亮:在“志愿者”的大帽子下》)。他们身上更有那种粗朴的中华文明积淀。 . 暴雨、地震与闪电,会瞬间撕开我们这个世界的幻像,让我们看见一些别的东西,然后又匆匆合上裂口,让我们继续生活在幻像里。热衷于微博慈善,热衷于反对拆迁的善良市民们,很少会真地深入基层去交流去生活去理解。真希望被救者能够去看看那些工人,哪怕是聊天,不要觉得陌生。 协管给雨中受困的私家车贴上罚单,这样的行为令人唾弃,也被政府及时制止。还有哪怕洪水滔天也要继续收费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也体现出某些官僚机构的惰性。这一切仍然是围绕有车族发生的故事。总有人想在中产阶级身上割肉,无论天打雷劈。民众有不满也是正常的。政府,且不仅是政府,都需要有更充足的准备,都需要改革积弊,面对城市风险。 不过,车会熄火,扯淡不会。李承鹏们一边批评政府只会树立正面的救人形象,一边又批评政府在这么好的作秀时刻却连作秀都不会,自相矛盾。21日的事情,偏偏有名人们要挨到23号,与去年7月23号的动车事件凑到一起来埋汰中国,却绝对不会与日本福岛核泄露凑到一起纪念人类的共同灾难。还好,没再凑出个天谴论来。 据调查,911之后的一段时期,美国人深感人生无常,双子大厦被突然抹掉,比平地起洪水更让人信念崩塌。于是灾后的美国人增加了……做爱次数。对,他们降低了求爱门槛,用及时行乐来抚慰心中的失落。这是历史终结之处居民的末日情怀,而我国的历史显然还没有走进死胡同。愿我们的公民们多去接触那些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工农基层,学会理解真正的常识而不是公知界渲染的“常识”,理解真实的社会运作。愿那些崇拜巴黎、东京下水道的人们也能够真正学习科学,甚至送儿女学习理工,加入办实事的队伍而不是三炮队伍。 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进步,批评或者肯定政府也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新华社更应该做出表率,不应发表针对个人的轻率言论,否则无异于用言论杀人。北京老旧的排水系统恐怕一时也不会改变。无论交通怎样堵塞,无论雨天怎样泛滥,无论房价怎样高耸,人们还是不愿离开这座京城。那么,就和那些同样隐没在这里的人们共同前进吧。(完) 央视记者贡存提供的救人民工师傅照片。他们是丰台河西再生水厂施工工地的工人。在21日傍晚,他们从京港澳高速公路洪水中救出170位被困群众。
5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2 04:07 , Processed in 0.088561 second(s), 2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