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工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包头市非公经济工业占比72.0%
稻草 2016-5-7 07:15
本报讯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承担着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担。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明拓集团铬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耀丰成功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非公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2.0%,同比增长16.2%,增幅高于全市7.4个百分点。此外,非公企业数量也有所增加。今年1-3月份我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533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3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的80.9%。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工业4.0时代中国将彻底出局,这不是危言耸听
MingHao 2016-3-25 11:20
编者注:世界范围内,3D打印,智能化生产,复合材料等各领域发展迅猛,但当下中国的互联网却一个劲冲向零售消费,图方便,买便宜货。如果继续往这条路走下去,4.0工业革命时代,中国将彻底出局没得玩。本文作者蔡洪平被称为中国的“首富园丁”,是一手缔造了潘石屹和史玉柱财富传奇的背后的男人,现任德意志银行亚太投行部主席。本文是他讲述中国制造业现状面临的危机和对未来产业升级的看法,微小网极力推荐阅读收藏的一篇佳作! 以下为原文: 最近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上市,我们度过了阿里时代的全球最愉快的时刻。第二件事,刚刚参加了汉堡峰会,参加了德国中小企业的大会,令我感触非常深刻。 第一件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阿里上市的同时,我们想了很多很多,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所谓的银行在思考什么?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国的互联网流通、消费、零售行业的高潮已经到了,也就快结束了。 我不相信以后再会有一个马云,所有人跟着往前走则意味着要死亡,因为不是马云死亡,这是一波段,我们看到在整个中国的网络,在过往的差不多15年时间里面,第一解决了沟通、第二解决了消费、第三解决了流通,最后解决了金融,这些都是零售消费。 但是我在想,为什么美国发明了网络,但却没有阿里巴巴,只有亚马逊?亚马逊当时的IPO是我们做的,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全部都冲着零售消费——买便宜货、求方便等。我认为我们民族一定会完蛋。当然这条道路我们必须要走,我们不是否定它,我们的第一步过去了,但不要过分,我们也知道往哪里走,这是红利,这是中国的“非改革红利”。 由于流通环节的落后、政府控制金融行业的封闭型、很多领域医疗教育都还没有开放,所以中国网络扮演了一个先锋,首先冲破了壁垒,实现了改革。“非改革红利”是我发明的,这个红利到今天大家享受的差不多了,东西不能再便宜了,假货也不能再卖了,我们方便的已经足够了。 那么今天要干什么,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在前面的基础上,在所有硬软件和网络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动员所有的网络向生产力进军,学特斯拉,学苹果。人类是一个生产、一个流通、一个消费,我们现在都要在这里享受,够了! 我们现在转过来,为什么我到汉堡去看了很感触,我看了六个中小企业的会议,看到了巴黎的汽车展,3D打印的汽车4500块成本,车已经出来了,我发动了将近400多个中国企业家到德国去找中小企业,看能不能卖给我们。 德国人告诉我说中国人钱真多,你们土豪,你们发达,我不在乎!最后德国工商业大会的副主席告诉我:Henry,他们小公司正在4.0工业革命领域里面不断地开发。就是刚才我说的3D打印、智能化生产、复合材料、物联网还有很多的医疗设备。 我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远程医疗的东西,像“蚊子”这么大,先在静脉里面注射进去,在美国人手术台上做的,在德国操作的,就可以在心脏里搭桥,不用动手术也不用麻醉,远程就可以实现。就这么一个小东西,中国人没有的。 我们享受中国人的浮华,我们享受今天的GDP的增长,我们享受土豪的乐趣,我们享受各种各样的今天的一切,我们得想想什么是国家真正的实力,什么叫生产力。我们推动人类发展两千年的文明,所有的社会进步、政治沿革、社会发展,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推动而推动的,包括西方的议会制度、民族制度。 可是我们反问自己,我们这些中国人,我们花了多少心思,用网络的技术和方便和各种手段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深度,我告诉大家,这一波4.0的工业革命,我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意大利的北部、奥地利、瑞士北部、法国东部,包括以色列,这一批组成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火车头,但是大家注意,这一波工业革命不带中国人玩! 我们还沉溺在网络流通消费、零售方便,这个当然,这个不可否认,改善人们生活,不可否认,但是别忘了,在马云公司上市的当天,我跟马总也说,今天还是苹果,而不是网络对不对。所以我们这个工业大国,后工业大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人口这么多,市场也这么大,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情应该是制造业。 但是非常可悲,现在第一小企业没法干了,我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王传福。第二小企业拿到的贷款利率要十几二十,而美国是1到2,还要看会不会降息。所以所有中小企业、江浙一带的,要么跑路,要么就是放影子银行。 第二我们还有历史的疮疤。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穷惯了,我们刚刚富起来,我们迎接的是四个化的到来,第一个叫后工业化,第二个叫国际化,第三个叫城镇化,第四个叫信息化。这“四个化”在西方花了100年,中国很幸运,我们20年一起到来蓬勃发展,城镇化城市再造,3.0,4.0这个手机,很快就3G、4G就全部到了中国,这个四化相应到来,把整个中国人们的GDP炸上来了,以后往哪里走? 现在这个问题提了很久很久,工业升级工业升级,怎么升级,缺两个东西:第一心态,我们有没有人在阿尔卑斯山脉里面下着大雪,静静地做一个小的零部件,一辈子做了两百年,有没有这个心态?国人有没有?很少有,都很浮躁。第二我们有没有一个生态?也很少,任正非从美国发展几个科学家,在深圳的,做了很多东西去研发,他们还是回去了。因为没有这个环境。 但是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到今天,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来得及,因为我们具备了这么庞大的网络开发基础,我们硬件3G、4G也到了,我们也有那么多聪明的创业者,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来,像今天讲创客、制造者,像《创客星球》这样的节目,我不希望这个节目就是个节目,我希望这个节目是个样板,给中国政府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 待会儿上台的那些创客,我很佩服他们,我很感动的是你们大部分都是制造业,永远不要忘了制造业是我们的根本!如果这一波我们再跟不上所谓4.0工业革命,什么叫4.0工业革命,就是很简单的网络,不叫简单,说了简单其实不简单,网络+机器人(35.670, 0.65, 1.86%)+自动化,对不对?我们叫智能化生产。如果这一波我们再不赶上的话,我们就完蛋了!这个民族再去复制也没机会了。 以前美国人也好,欧洲人也好,都到中国来搞合资。现在他们自己发展走了,因为他不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为你的劳动力也不便宜了。第二他们也不需要中国的雾霾,今天北京这么个雾霾,还要搞马拉松,真丢脸呢。我们很多丑闻媒体上报纸上都捅出去了,他说我根本不相信你们中国人,你们复制的东西有没有知识产权? 好了,不说这一切了,我们作为银行,我们现在有资本,我们现在年轻的创业者,我们把发展的方向从原来的零售消费(改变了),去年我刚刚做了阿里巴巴,他们是先锋,恭喜他们,但能不能更多的人回过头来向制造业进军? 我希望今天以《创客星球》这个节目为开头,呼唤国人、动员资本、动员资源,向生产深入进军,中国人有能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东西,我们不是号称四大发明嘛,当然人家承认不承认不知道,我们推是这样推的对不对,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发明出来,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聪明人。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想马上发财,我们有一两批的傻瓜,一两批的工程师们,像很多德国人一样,两百年做一个小产品,做的深度深到你没法想像,我们需要独具匠心,而不是马上发财。 忘记你的发财心,忘记那些首富们,也忘了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没有多大的用处,最核心的问题是静静地在一个产品上,用新的网络技术,不断进军,总有一天上帝和财富会找你,我们会一切支持你!
2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工业4.0究竟是什么?
MingHao 2016-3-25 11:19
微型转子发动机 3D模型下载 编者注:如果你关注制造业,那么近来一定听了非常多关于“工业4.0”的说法。大部分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像3D打印一样的新概念,并没有太实质的意义。德国工业4.0的概念实际上与中国提倡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篇文章总算把工业4.0的来龙去脉讲通透了! 以下为原文: 工业4.0:为什么?是什么?如何看?怎么干?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对德国工业4.0的理解和认识。今年10月初,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德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出两国将开展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合作。苗圩部长在讲到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深度融合关系时,用了三个关键词: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换句话说,对德国工业4.0理解和认识的深化,也就是对中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理解和认识的深化。因此有必要对德国工业4.0提出的时代背景(为什么?)、基本概念(是什么?)、我们的理解认识(如何看?)以及启示意义(怎么干?)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利进一步加快推进实施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今年10初和苗圩部长一起去德国访问,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德国工业4.0发起协会德国信息通信与新媒体协会(BITKOM)、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ZVEI)以及大众、博世、SAP、西门子负责人和专家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结合当前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谈谈对德国工业4.0一些认识和感受,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基本问题,德国工业4.0:为什么?是什么?如何看?怎么干?这是一个内部的研讨会,我谈谈自己个人的一点学会体会,不代表任何组织,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 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相关协会提出工业4.0的初步概念,此后德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等协会牵头,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成立了“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工业4.0的研究并向德国政府进行报告,2013年发表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组建设了由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工业4.0平台(Platform-i4.0),德国政府也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目前,德国正计划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把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德国工业4.0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一致共识,从一个来自民间的概念迅速演变国家产业战略,正从一个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工业4.0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德国得到广泛认同,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种认识来自于德国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来自于信息通信技术给工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也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对德国工业地位担忧。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于三种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领先意识。 (一)危机意识 德国是传统的科技工业强国,但是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部分新兴产业成长乏力,各界对德国未来发展表现出某种忧虑。 一是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忧虑。 信息通信技术是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最具活力的技术,德国各界的普及共识是,德国乃至整欧洲丧失了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全球产业创新最活跃的互联网领域,全球市值最大20个互联网企业中没有欧洲企业,欧洲的互联网市场基本被美国企业垄断,德国副部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曾说,德国企业的数据由美国硅谷的四大科技把持,这正是他所担心的。全球通信产业蓬勃发展,但欧洲企业节节败退,仅有少数企业在苦苦支撑。欧洲的集成电路公司纷纷转型设计企业,并不断从消费市场退出。当前,美国的互联网以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与成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及德国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二是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忧虑。 德国传统工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仍十分突出,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加速融合,产品、装备、工艺、服务智能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德国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德国各界有深刻的危机意识。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指出,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技术变革。默克尔同时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德国企业界对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2014年6月24日,德国机械协会(VDMA)主席在日本说,德国和日本携手应用中国的挑战。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工业4.0部部长曾说,不仅仅亚洲对德国工业构成竞争优威胁,美国正通过各种计划应对“去工业化”,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对国家产业战略方向的忧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扩散及与工业融合发展,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纷纷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高点意图和决心。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能不能找到工业发展方向并引领全球工业发展,是德国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机遇意识 在与德国工业4.0参与方交流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尽管德国各界对有些产业的发展的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了忧虑,但对德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认为德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 一是市场机遇。 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来一个重要变革就是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驱动人类智能迈向更高境界,推动着人类各种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在廉价体力劳动不断被机器替代同时,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正在被智能工具所替代,人类正在迈向第二次机器时代,其带来产业变革和就业结构影响将超越过去300年工业化历史。基于新一代智能装备生产组织方式将广泛普及,从普及单机智能化到普及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其背后是庞大的、快速成长的智能装备市场。德国各界一直在探讨以什么样的方式抓住快速成长的市场。 二是技术机遇。 智能制造不仅需要单项技术突破,也需要各种技术综合集成,而这正是德国的优势所在。面对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趋势,德国迎来了巩固和强化技术优势的机遇。具体来说,一是工业软件优势。工业软件是智能装备的核心和基础,德国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可编程控制器(PLC)等核心工业软件在全球都处于领导地位。二是工业电子优势。集成了传感、计算、通信的工业电子是智能装备的核心,这也是德国优势领域所在,一批德国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三是制造技术优势。德国工业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基础元器件核心技术领域一直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机械出口占全球16%,居全球首位,其在创新性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和生产,以及复杂工业过程管理领先性无人能比。传统制造技术与工业软件、工业电子技术的结合,为德国抢占智能装备竞争制高点带来了难的机遇。 三是产业机遇。 装备制造业是德国最具优势的产业,面对全球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德国各界的共识是,要把握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趋势,瞄准全球快速成长的智能工厂装备市场,确保德国企业成为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领先的供应商”地位。对于德国而言,这个市场是潜在的、也是现实的,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有条件和优势发展智能制造。德国相关协会调查表明,60%的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确信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竞争优势在未来五年会得到提高。正如德国所说,欧洲、德国失去了互联网的机遇,但不能失去物联网的机遇,物联网应用的主战场是工业领域,德国不仅可以而且能够在物联网的技术变革中抓住机遇引领潮流。 (三)领先意识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德国人有危机感,也看到新机遇,并试图在工业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基本途径就是,在向工业化4.0迈进的过程中先发制人,与世界制造强国争夺新科技产业革命的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领先: 一是理念领先。 信息技术领域从来不缺乏新概念和新理念,但真正能够被各界广泛认可并快速传播的发展理念屈指可数。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并推进生产方式变革,当各国纷纷提出数字化制造、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制造业发展新理念时候,德国作为欧洲传统的工业强国,需要一个既能继承传统工业发展思想、又能启发未来工业趋势的新理念,抢占发展理念的制高点,并引领德国工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工业4.0的概念出现了,这一概念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把几百年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代信息技术趋势进行了完美的集成,它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与通俗化的统一、严肃性与时尚性的统一,其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也超过了德国人的预期。 二是技术领先。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正步入泛在、智能、集成的新阶段。从计算、传输到处理,从感知、传感到智能,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已无所不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驱动人类智能迈向更高境界,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德国提出“工业4.0”,其宗旨也是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大力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以此抢占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中技术的制高点。 三是产业领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分工格局正在形成,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德国提出“工业4.0”,在智能生产体系的支撑下,重构全球的生产方式。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工业4.0部部长说,德国传统工业的核心架构以及它在国际上的卓越地位,能够与ICT技术结合并改革德国的传统工业,德国希望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中扮演主要角色。 四是标准领先。 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务的智能化,迫切要求装备、产品之间,装备和人之间,以及企业、产品、用户之间全流程、全方位、实时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准确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度协同对智能制造的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许许多多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安全标准,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是全球产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德国已抢先一步,制定了《“工业4.0”标准路线图》,,以此抢占“工业4.0”标准化领域的制高点。 五是市场领先。 巩固并不断扩大全球市场的优势是德国工业4.0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各界的共识。在“工业4.0”战略中,德国采用了“领先的供应商战略”与“领先的市场战略”的双重战略来释放市场潜力。“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强调德国装备制造供应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不断提供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藉此成为“工业4.0”产品的全球领先的开发商、生厂商;“领先的市场战略”强调将德国国内制造业作为主导市场加以培育,率先在德国国内制造企业加快推行“工业4.0”与部署信息物理网络系统(CPS),进一步壮大德国装备制造业。 二、是什么? 与国际社会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分别源于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他们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定义为3.0,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即“工业4.0”。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CPS)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4.0是互联 西门子、博世和蒂森克虏伯的专家在交流时都提到,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工业4.0”适应了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产品与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使得机器、工作部件、系统以及人类会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生产设备之间的互联。 从工业2.0到工业3.0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单机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工业4.0工作组把1969年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Modicon084的使用作为工业3.0的起点,其核心是各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在生产环节的推广,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单机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并广泛普及推广。工业4.0的核心是单机智能设备的互联,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智能单机设备的互联组成智能生产线,不同的智能生产线间的互联组成智能车间,智能车间的互联组成智能工厂,不同地域、行业、企业的智能工厂的互联组成一个制造能力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统,这些单机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及智能工厂可以自由的、动态的组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制造需求,这是工业4.0区别与工业3.0的重要特征。 ——设备和产品的互联。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4年汉诺威工博会上所讲的,工业4.0的意味着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进行交流。由于产品和生产设备之间能够通信,使得产品能理解制造的细节以及自己将被如何使用。同时,它们能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该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 ——虚拟和现实的互联。 信息物理系统(CPS)是工业4.0的核心,它通过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五大功能,从而实现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信息物理系统(CPS)可以将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相关服务,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是实现设备、产品、人协调互动的基础。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实现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自决策、自修复。 ——万物互联(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 信息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所有产品都将成为一个网络终端。万物互联就是人、物、数据和程序通过互联网联接在一起,实现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互联,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通过社交网络联接到互联网,基于感知、传输、处理的各类人造物将成为网络的终端,人、物、数据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流程再造,基于物理世界感知和人群交互的在线化、实时化的数据与智能处理改变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响应模式。 (二)工业4.0是集成 “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集成是德国工业4.0的关键词,也是长期以来中国推动两化融合的关键词。在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中,将两化融合分为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创新阶段等四个阶段,综合集成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走向纵向重要标志,中国两化融合主要强调了企业间的横向集成和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而德国工业4.0增加了端到端的集成。 ——纵向集成。 纵向集成不是一个新话题,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常讲常新,换句话说,企业信息化在各个部门发展阶段的里程碑,就是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是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水平上,是生产环节上的集成(如研发设计内部信息集成),还是跨环节的集成(如研发设计与制造环节的集成),还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如产品研发、设计、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工业4.0所要追求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无缝链接,这是所有智能化的基础。 ——横向集成。 在市场竞争牵引和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追求生产过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无缝链接与有机协同,在过去这一目标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但现在这一远远不够了,企业要实现新的目标: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向产业链信息集成,从企业内部协同研发体系到企业间的研发网络,从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与企业间的协同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重构向企业间的价值链重构。横向集成是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为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推动企业间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在不同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端到端集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端到端的集成是一个新理念,各界对于端到端集成有不同的理解。所谓端到端就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创造,通过价值链上不同企业资源的整合,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它以产品价值链创造集成供应商(一级、二级、三级……)、制造商(研发、设计、加工、配送)、分销商(一级、二级、三级……)以及客户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重构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体系。 (三)工业4.0是数据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及SAP的专家在交流时都提出,工业4.0的核心就是数据。SAP高级副总裁柯曼说,企业数据分析就像汽车的后视镜,开车没有后视镜就没有安全感,但更重要的是车的前档风玻璃——对实时数据的精准分析。从工业1.0、2.0、3.0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认识不无道理,数据是区别于传统工业生产体系的本质特征。在“工业4.0”时代,制造企业的数据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随着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推广、智能装备和终端的普及以及各种各样传感器的使用,将会带来无所不在的感知和无所不在的连接,所有的生产装备、感知设备、联网终端,包括生产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渗透到企业运营、价值链乃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工业4.0和制造革命的基石。 ——产品数据。 包括设计、建模、工艺、加工、测试、维护、产品结构、零部件配置关系、变更记录等数据。产品的各种数据被记录、传输、处理和加工,使得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可能,也为满足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提供了条件。首先,外部设备将不再是记录产品数据的主要手段,内嵌在产品中的传感器将会获取更多的、实时的产品数据,使得产品管理能够贯穿需求、设计、生产、销售、售后到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其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和交易行为也将产生大量数据,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柔性加工等创新活动中。 ——运营数据。 包括组织结构、业务管理、生产设备、市场营销、质量控制、生产、采购、库存、目标计划、电子商务等数据。工业生产过程的无所不在的传感、连接,带来了无所不在的数据,这些数据会创新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营、营销和管理方式。首先,生产线、生产设备的数据可以用于对设备本身进行实时监控,同时生产所产生的数据反馈至生产过程中,使得工业控制和管理最优化。其次,通过对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供应链环节上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并将极大地减少库存,改进和优化供应链。再次,利用销售数据、供应商数据的变化,可以动态调整优化生产、库存的节奏和规模。此外,基于实时感知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实时优化能源效率。 ——价值链数据。 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数据。企业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参与竞争,需要全面地了解技术开发、生产作业、采购销售、服务、内外部后勤等环节的竞争力要素。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价值链上各环节数据和信息能够被深入分析和挖掘,为企业管理者和参与者提供看待价值链的全新视角,使得企业有机会把价值链上更多的环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优势。例如,汽车公司大数据提前预测到哪些人会购买特定型号的汽车,从而实现目标客户的响应率提高了15%至20%,客户忠诚度提高7%。 ——外部数据。 包括经济运行、行业、市场、竞争对手等数据。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充分掌握外部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市场调研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管理决策和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少数领先的企业已经通过为包括从高管到营销甚至车间工人在内的员工提供信息、技能和工具,引导员工更好、更及时地在“影响点”做出决策。 (四)工业4.0是创新 “工业4.0”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 ——技术创新。 未来工业4.0的技术创新在三条轨道上进行,一是新型传感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在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断演进,并为新技术在其它行业的不断融合渗透奠定技术基础。二是传统工业在信息化创新环境中,不断优化创新流程、创新手段和创新模式,在既有的技术路线上不断演进。三是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它既包括信息物理空间(CPS)、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综合集成技术,也包括集成工业软硬件的各种嵌入式系统、虚拟制造、工业应用电子等单项技术突破。 ——产品创新。 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装备中,推动着工业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的汽车、船舶、家居的智能化创新步伐加快,如汽车正进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驾驶”的新时代,万物互联(IOE)时代正在到来。另一方面,制造装备从单机智能化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演进,提供工厂级的系统化、集成化、成套化的生产装备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 ——模式创新。 “工业4.0”将发展出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首先在生产模式层面,“工业4.0”对传统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从过去的“人脑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的方式转变为“机器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的方式,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其次在商业模式层面,“工业4.0”的“网络化制造”、“自我组织适应性强的物流”和“集成客户的制造工程”等特征,也使得它追求新的商业模式以率先满足动态的商业网络而非单个公司,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将加速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业态创新。 伴随信息等技术升级应用,从现有产业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将会发展成为新的业态,进一步来讲在新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会形成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就目前来看,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应用都有可能成为或者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趋势,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组织创新。 在工业4.0时代,很多企业将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组织再造,现有的组织体系将会被改变,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组织模式将会出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智能工厂将会加快普及,进一步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企业组织管理创新,也是两化融管理体系标准的重要内容,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大原则、四大核心要素、四个管理域中都涉及到,如何围绕企业获取可续的竞争优势,不断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内企业在组织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海尔张瑞敏提出企业无边界、组织无领导、供应链无中心等新的管理理念。华为任正非提出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作战的基本单元要从师一级缩小到旅、团、营、连,一直到班,以后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 (五)工业4.0是转型 在“工业4.0”时代,物联网和(服)务联网将渗透到工业的各个环节,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创新驱动转变。 ——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 “工业4.0”给生产过程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度与灵活性,通过在设计、供应链、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植入用户参与界面,新的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设计、零部件采购、安排生产计划、实施制造加工、物流配送,极端情况下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单件制造,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制造、配送单件产品是盈利的。在这一过程中,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一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次去德国考察工业4.0,德国相关机构提供了几个可供参观的工业4.0典型企业,其中一家企业的材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介绍说工业4.0帮助企业建立了极多品种的极少量生产模式,这是我们后来考虑去这家企业参观学习的重要原因。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服务型制造是工业4.0理念中工业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不断融入能够带来市场价值的增值服务,以此实现从传统的提供制造业产品向提供融入了大量服务要素的产品与服务组合转变。事实上,在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之前,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关于制造业服务化,我之前曾出版了一本专著《制造业服务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提出服务型制造的四种基本模式。围绕增强产品效能,拓展在线维护、个性化设计等服务,围绕提高产品交易便捷性,拓展融资租赁、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服务,围绕提高产品线效能,提供专业化产品集成服务,围绕客户全方位需求,实现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在与德国三个大协会以及西门子、博世、蒂森克虏伯等企业交流时,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提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工业4.0的核心理念。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以廉价劳动力、大规模资本投入的传统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产业链协同开放创新,带来了用户参与式创新,带来了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的全方位创新,不断催生和孕育出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激情,加快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小结:工业4.0的本质是提升企业、行业、国家的竞争优势 最后,如果要对工业4.0是什么做一个小结的话,我想说,工业4.0是的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工业4.0是一个理解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多棱镜,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工业4.0是互联,是集成,是数据,是创新,是服务,是转型;工业4.0是是CPS,是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工业4.0是国家战略,是企业行为。但从根本上来讲,“工业4.0”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终极目标来看,工业4.0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核心在于提高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从企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加快,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从行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建立起高度协作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从政府来看,通过“工业4.0”进一步巩固德国制造业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根据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文章作者:安筱鹏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工信部电子信息司)
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张图看懂工业1.0到4.0的变化
热度 2 MingHao 2016-1-18 12:17
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赶超创新机制PK市场创新
稻草 2015-4-29 09:15
“赶超创新”是毛泽东同志发明的一个科技创新机制,这个机制的成果是惊人的。它的特点是政府组织指导,调动一切资源,团队协作,民主创新,共同创新,团结创新。基于这一特点,这种创新非常可怕。相比“市场创新”在功利化追求下,各创新单元都是保守的,信息是相互是保密的,严重阻碍了创新,并且受到各自条件的限制,在效率和创新程度上根本无法和赶超创新相PK,只能甘拜下风了。 “赶超创新”有什么成绩呢?网友初步总结了一下, 现摘录如下: 杨振宁先生1990年在他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中,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科技的成就时说:   “从1950年到今天这40年时间,新中国通过人才的训练,通过科研机构的建立,通过工业的发展,可以讲近代的科技在中国本土化了。如果你需要证明的话,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科技有了哪些惊人的成就。   反应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近代科技,美国是1942年第一个建造的。这个反应堆是费米教授主持的,费米教授是我的导师。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是通过苏联的帮助设立的。原子弹美国第一个炸出来,是在1945年,在中国是1964年。氢弹在美国是1952年,从原子弹到氢弹一共花了7年时间,中国氢弹是1967年,从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   中国氢弹的窍门是两个人想出来的,一位叫邓稼先;一位叫于敏。中国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解决无数的技术问题,而且想出来这个窍门,当时大大引起震惊。因为法国还没有做出来,法国前后用了8年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中国卫星上天是1971年。这又是一个震惊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国的半导体元件,集成电路,每一个做出来都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惊。”   杨振宁限于自己的专业,并没有把毛泽东时代科技方面“惊人的成就”说全,我们可以粗略分类补充如下:   1、微电子技术:国际上于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半导体集成电路,60年代中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我国集成电路诞生于1965年,1975年研制出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到1984年可以批量生产小规模集成电路。   2、电子计算机:我国1956年开始研制,至60年代初研制出“103”到“J501”等小型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中期研制出晶体管计算机;70年代初,成功开发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若干种百万次/秒级大型计算机,中科院研制千万次/秒向量机和国防科大研制亿次/秒银河机开始进行鉴定,准备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过渡。   3、信息处理技术:国外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开始于70年代,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进展较快,激光照排技术就取得了成熟的成果,当时仅次于美、日、法、德,而与英国、苏联和加拿大相当。   4、新型金属材料:我国50年代末就开始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制,到60年代,根据我国发展新技术和国防尖端工业的需要,建立了很多新材料研究和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各种新材料的研制工作,如国防尖端工业需要的高温合金、轻合金、反应堆材料、半导体材料、磁性合金、敏感合金等都研制成功投入生产,保证了国防和有关方面的需求。 5、农业种子技术:杂交水稻、寒地杂交水稻(东北大米)、杂交小麦等位居国际第一的先进水平。   6、新型有机材料:建国初期已有一些基础,到50年代已与国际发展同步。如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有机高分子材料和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研制。国际上60年代才开始发展的分离膜技术、液晶材料和70年代发展的人造血液等精细有机产品,也能迅速赶上,并在某些基础研究领域也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还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   还有,就是生物科学技术,成就更为辉煌,这里要多说一说——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分子遗传学的产生。而我国从1958年起,就开始了合成多肽的研究工作,于1965年9月人工合成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惊。   紧接着又开始向新的世界科学高峰——人工合成核酸的研究进发,由六个单位约150名科枝工作者连续13年的工作,于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显示我国人工合成核酸的研究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再次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惊。这项科研带动了核酸化学、核酸类试剂、和核酸酶的研制,推动了多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生产和应用。   分子遗传学必需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和核酸大分子开始。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两项成果,让我国的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走在世界最前列。   国际上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细胞工程技术研究起步于1974年左右,我国开始于1975年,其中有些项目与国外比,居同等甚至领先水平。至于酶工程技术研究、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也很可观,总的说当时差距约为5—7年。如其一,上世纪70年代初的杂交水稻,在世界上首先用于大面积生产;其二,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其免疫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已为国外广泛采用,对控制和消灭欧洲国家的猪瘟做出了贡献,这些成果都赢得得世界特别是欧洲科技界的钦佩。   正是在以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我国很快发展起一些重要的以生物技术为主的产业部门。这些研究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用新技术改造原有经济,对我国产业构成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因此,50年代后期,我国就建立了抗生素产业,年产量居世界首位,随后氨基酸、酶制剂、核酸类药物等等相继投产,逐步形成了我国的近代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70年代后,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等各领域,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如从中药青蒿中发掘出新类型的抗疟新药——青蒿素,被世界认为是抗疟研究史上的一个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若干外源基因,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干扰素基因等,已在原核和真核细胞内克隆成功并得到表达,为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和活性多肽奠定了基础。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已研制出47种单克隆抗体,并已有诊断盒试销。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小麦、玉米、橡胶、杨树、柑桔等19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首先由我国培育成功,并获得了一批花培新品种。   此外,在应用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生产贵重药材等次生代谢物、家畜胚胎移植、鱼类性别控制、固定化酶、单项细胞蛋白、微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细菌冶金和微生物处理工业废水方面也都取得进展……。 读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赶超创新”的效果了吧。 当然市场创新也有它的优势,就是门槛低个体也可以做,这也是需要提倡的。但现在过份依赖市场创新,结果肯定是令人失望的,改革开放38年创新成果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就是铁的事实。 那么如何处理好“赶超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关系呢?很简单,就是重大科技项目采取“赶超创新”,其他项目让市场去做。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7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看懂工业4.0
MingHao 2015-3-8 01:3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xMjQ3ODY0.html?from=y1.2-1-91.3.4-1.1-1-1-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Y2NDY2MzEy.html?from=y1.2-1-105.3.3-1.1-1-1-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2MzgwMTgw.html?from=y1.2-1-105.3.6-1.1-1-1-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wMTU5Mjcy.html?from=y1.2-1-87.4.6-1.1-1-2-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wMTUwMDk2.html?from=y1.2-1-105.3.2-1.1-1-1-1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日综合实力对比
热度 6 岳东晓 2014-5-18 05:32
很多海华对祖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在1990甚至1980年代,把日本当成了世界第二强国。殊不知,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早已一日千里,大大超越了日本。当今的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现代化。农业大部实现了机械化---否则农民工能出去打工吗?工业产能世界遥遥领先。国防科技日新月异,设备齐全,灭倭之战将是一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钢铁与能量的倾泻。 下面是几个数据(大部分来自CIA FACTBOOK): 倭 中 中倭比 可参战男性人口 2700万 3亿8千万 14倍 2013年发电量 0.9万亿度 5.2万亿度 5.8倍 2013钢产量 1.1亿吨 10.7亿吨 9.7倍 2013汽车产量(国内) 911万辆 1840万辆 2倍 2013工业产量 1.28万亿美元 4.13万亿美元 3.22倍 2012年末外汇储备 1.27万亿美元 3.8万亿美元 3倍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 280万 2391万 8.5倍 2013城镇人口 1亿2000万 7亿3000万 6倍 2013上市公司总值 3.68万亿美元 6.5万亿美元 1.8倍 2013出口总值 0.7万亿美元 2.2万亿美元 3倍 2013军费开支 593亿美元 1660亿美元 2.8倍 另外,要注意到,日本国债为年GDP的2.2倍,其经济处于一种不稳的平衡状态。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虽然有4亿人,但动员率只有5%,也就是说只有2000万人动员。日本动员率高达20%,同样也是2000万人。双方动员人数相等。而且日本的主要是产业工人,中国主要是农民。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抗战时,中国绝大部分人为文盲, 文盲率80%以上; 目前文盲率低于4%。抗战时全中国理工科人才不超过1万人,今天估计在3000万以上。 今天的中国青年男女大多从事产业生产,略加培训即可从事军工生产。像CJ-10这样的巡航导弹目前单位造价估计100万RMB,如果大规模生产,估计能降到25万左右。投入10万枚CJ-10完全不成问题。 未来灭倭之战,中国如果继续维持5%的低动员率,不进入战时经济状态,那也高达近7000万人。日本即使动员率达到30%,也只有3000万人。 当然,以中共的组织能力,一旦开战,动员率达到25%是不成问题的(其余75%可以当什么都没发生),也就是可以有3亿多人为战争服务,以20人支撑一个前线人员计算,作战人员数量完全可以达到1500万。如果单是解决日本军国主义,我估计200万足矣。 抗战时期国民党有个重大问题,总喜欢逐次用兵,结果被日本人逐次击破。解放军向来擅长 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人,未来灭倭战应该会如法炮制。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13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小议中国航天与航空工业
热度 9 cat 2012-7-7 03:47
今天在网易上看到印度彻底放弃他们的国产航空发动机了,不由想起中国的航天航空工业来。与航空工业比起来,中国的航天工业要发展的快一点,神九刚刚成功返回以及其它方面如火箭、导弹和卫星方面的成功也都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航空工业也没有停步不前,但总的说来要慢一些。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有更好的政策支持,如果不把运十扼杀掉,中国的航空工业肯定会能发展的更快一些。 另外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是相对与航空来说,航天工业所要求的可靠性(reliability) 要低一点,所以更容易点。许多事情可能都不会成为问题,如磨损、金属疲劳等等。我们知道除了美国的航天飞机以外,其它航天产品都是一次性使用的,而美国航天飞机也正是因为可靠性停飞了。世界上没有100%可靠的东西,一次使用可能没问题,反复使用则可能会有问题了。(1 – x)^n 会随着 n 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使用次数增多其出事的可能性就增大。航空产品是不可能象火箭一样只使用一次的,飞机应该要飞成百上千次甚至更多,并且还是载人的。这就要求它比火箭有更高的可靠性,毕竟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瓶颈主要是发动机,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也能造出高质量的航空发动机来!
5768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1 22:56 , Processed in 0.046479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