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转基因作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有机农业的前景是生态农业
稻草 2016-8-25 22:32
在鄙人看来,随着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将被生态经济取代。这不,中科院植物所的蒋高明教授就在探索生态农业了。蒋高明教授在山东和内蒙各建立了一个研究农场,并带领学生们扎扎实实地搞起了实验。实验是成功的,它的农产品销售对象是大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目前有1200多个会员。它的农业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的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理,实现六个不用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人工激素,不用转基因种子,搞有机农业,销售有机农产品赢利。这种模式在全国普遍的化肥农药农业模式下,通过锁定中高端客户实现了高利润,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它的模式如果变成一种普遍的模式,将面临中高端市场的失灵;我们会发现,它的模式面临一个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中国如何实现生态农业的问题,蒋教授的农业严格来讲只是一个有机农业的模式。 那么,生态农业既然是中国农业的方向,如何实现呢?这个答案很简单,蒋教授开了一个好头,只要在他的基础上,把这个生态系进一步分工,然后专业化,再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最终提升到信息化,形成全国性的生态农业系统。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只是单纯的农业生产的生态系统,它是有生态缺憾的,你必须把自然灾害的调控,生态资源的配置等各种生态经济的基础要素考虑进去,组建一个中国的农业水利矿业林业等的大生态平衡系统,并且建立一个与之匹配的社会系统。这就意味着,中国农业的组织方式将现出根本的改变,家庭承包将被废弃,会被专业化的乡、村两级集体化的组织方式所取代。 薛之谦 - 刚刚好.mp3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T:提到转基因有害无害,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点:《自然·生物技术》的百多篇转基因 ...
天涯过客 2015-3-21 19:02
提到转基因有害无害,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点: 《自然·生物技术》的百多篇转基因作物健康评估的检索发现,这些研究中, 65% 属于 90 天之内的短期试验 转基因作物评估研究中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否可以安全食用呢?据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尔基里大学毒物学家何塞·多明戈自 2000 年以来一直在研究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方面的文献,发现在精选的 30 篇论文中, 证明转基因食品“有伤害”的论文数与“无伤害”的论文数大致相等。 而据《自然·生物技术》对百多篇转基因作物健康评估的检索发现,这些研究中, 65% 属于 90 天之内的短期试验。至于 90 天的动物喂养试验能否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学界仍存在争议。 正如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营养学荣誉退休教授马丁·卡坦所表示, “ 有关 90 天的动物喂养试验能否真正预测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影响,毒物学家很少停止思考这个问题;一旦我们开始怀疑该惯例,那么整个检验体系必将崩溃 ” 。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特别强调,判定某种食品对人有危害,不仅是吃了这种食品立即产生不良反应,也包括长期吃这种食品的毒素积累;明显表现出危害症状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出这种危害。 (而相对而言,毒素对于动物以及儿童的影响则较为迅速及明显。) 此外,著名的科学刊物《食品政策》选择了 94 篇关于转基因健康评估的研究作调查,发现其中 52% 篇研究没有公布其研究经费来源。而这些研究得出有利于转基因行业结论的比例较大。相反,公布了经费来源的研究中, 83% 的研究者与转基因行业没有关系。该刊物发现, 凡由转基因行业资助的研究,或者作者中有转基因行业聘用的科学家的研究,几乎肯定将得出有利于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的结论。 众多证明转基因作 物对健康无负面影响的研究,这里就不需提了。单说自1998年至2014年,包括英、法、德、美、俄、意大利、澳大利亚、奥地利、阿根廷、台湾等多个国家 与地区的官方或非由转基因行业资助的独立研究机构,对转基因喂养的动物试验,其中很多发现试验动物出现了某些病征及异常,当中包括以下一种或数种症状: 脑部萎缩;免疫系 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结肠、大肠和部分小肠粘膜变厚;肝、肾、脾、心脏、胸腺、肺部出现异常、萎缩、炎症、生长不当、酶功能紊乱或诱发肿瘤,出现癌症早 期症状;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遭到破坏;骨髓异常、血细胞和血液参数异常;哮喘、发生过敏反应,并对其他过敏原更加敏感;老化加速;死亡率比 正常高2-6倍;睾丸发育不全;子宫和卵巢有明显病变;假孕、不孕;子代早夭、成长速度与性成熟速度缓慢;第三代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丧失生育能 力。 此外,一些社会调 查数据也令人触目,例如由阿根廷查科省政府成立的委员会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大规模普及转基因农作物的2000-2009年期间,儿童癌症发生率为早期 的300%,而婴儿出生缺陷率为早期的400%。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则指出,英国市场出现转基因大豆食品后,居民的过敏症上升了50%,巴西出现同样状 况。美国人的过敏发病率10年来提高了265%。 详细可点击阅读以下博文: 关 键提示:目前,美国市面的转基因作物一共有8种:黄豆、玉米、棉籽、油菜籽、夏威夷木瓜、西葫芦、黄弯颈南瓜、苜蓿;并且包装上不会注明是“转基因”。然 而,我们真的能安全食用吗?转基因食品的健康评估研究结果到底如何?正、反面研究结果背后的可靠性是否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美国对转基因作物出口大开绿 灯的背后,是否存在政经博弈?如何简单地鉴别转基因食品? 铁证说话——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如何辨别?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fareast-language:ZH-CN;}
个人分类: 留档珍珠湾|4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方舟子如何忽悠咱国人买美国转基因食品(转载)
热度 2 炎黄之子 2014-1-16 08:00
编剧赵华按语: 方舟子“义务代言转基因”始自2001年,其风头甚至超过了那些专门研究转基因植物的专家学者,绝不是偶然的。请看被方舟子的“后花园”新浪网封了博客的亦明如何揭开方舟子画皮。 在 亮出自己是受聘于“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的“美国生物信息学科学家”的大牌子后,方舟子这位从来没有研究过植物、更不要说是转基因植物的所谓“科学家”,很 快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为转基因植物大唱赞歌的文章:《转基因作物的是是非非》(《环球》半月刊2001年第12期)。从此,方舟子一直是国内支持推广转基 因植物、转基因食品最有影响的人物,其风头甚至超过了那些专门研究转基因植物的专家学者。 但仔细分析一下方舟子的“十来篇与转基因有关的 文章”,以及做过的“三次讲座”,我们就不能不惊讶地发现,方舟子的所作所为,既象是一个卖力推销自家产品的商业贩子,又象是一个被人雇来压制反对派的打 手——他拼命宣传转基因粮食作物如何如何好,而对那些反对推广转基因的环保人士则象是有着刻骨的仇恨。比如,在他的第一篇关于转基因植物的文章中,方舟子 还只是说:“转基因作物的反对者,甚至包括活跃分子,大多其实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是怎么回事。目前的这场恐慌,不过是因无知而恐惧的又一个例子。”(方舟 子:《转基因作物的是是非非》)。但在他的第二篇文章中,方舟子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对者”的攻击调门几乎是提高了三个八度:“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一个热衷于 制造基因恐慌的反科学组织”;“反科学组织和人士猛烈抨击基因工程,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制造对基因的恐惧。”(《“转基因食品”恐慌传到中国》,作于 2002年12月8日)。谁都知道,在方舟子的词汇中,“反科学”的含义,与十年文革期间“反革命”的含义,几乎是一样,它们都充满了腾腾杀机。他对于转 基因的态度,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条: 1、反对者都是伪科学人士; 2、欧洲不允许进口转基因农作物,那是欧洲的一个阴谋; 3、咱中国不但要允许美国转基因产品进口,而且进来之后不能加标注,以免‘无知的大众’对转基因产品产生‘不必要的偏见’ “以上都是他在一次关天讲座中表明的态度。他那一次的讲座内容,充斥着谎言。比如说在美国转基因产品不标注;比如说美国人自己吃转基因大豆产品,吃不完才出口;比如要以牺牲大众的知情权为代价,呼吁在中国不要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注。”     但这个美国博士在拼命推销其“转基因植物无害论”时所表现出的无知,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2004年底、2005年初,方舟子接连发表文章,接受记者采访,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转基因植物可能造成的“基因污染”。在作于2004年12月16日的《“转基因”与“转生态”》中,方舟子说:     “反对转基因的人士认为推广转基因作物会带来环境问题,例如,转基因作物的花粉被风或昆虫带到野草的花中,会不会使外源基因转入野草中,造成所谓‘基因污染’?      “如果两个物种之间亲缘关系很远,是不可能杂交的,因此这种可能性极低。但是如果两个物种亲缘关系很近,则有可能产生基因交流。因此,人们担心转基 因作物的基因会‘污染’其同种非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其野生的亲缘物种。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在学术界也很受重视,虽然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已出现了这种情 形,但是为慎重起见,许多专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栽种范围做出一定限制,例如,不要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推广转基因水稻,以免野生水稻群体被‘污染’。      “这只是一种慎重的做法,甚至可以说过于慎重了。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人们也大量地种植栽培水稻,包括杂交水稻,为什么就不担心这些水稻品种的基因 也会污染野生水稻呢?转基因水稻不过是比其他水稻多了一个或少数几个外源基因而已,即使污染了野生水稻,也不过是在水稻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多出了一两个, 并没有使其遗传发生根本改变,野生品种的优良性状不会因此丧失。即使万一出现了意外的大面积‘基因污染’,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实际上,在病毒的作用 下,这种跨品种、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在自然界中也是常常出现的,‘自然’得很。”     在作于2004年12月23日的《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中,方舟子说: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转基因是否有风险,而在于风险的可能性多高、是否可以控制、如果出现意外是否可以承受。有的风险根本不可能存在(例如,吃转基因 食品改变了人体基因),有的风险可能存在但是可以控制(例如转基因食品中外源蛋白质是否会成为过敏原的问题),有的风险难以控制但是并非不可承受(例如转 基因作物对传统作物造成所谓‘基因污染’,即使真出现了,不过是在传统作物原有几万个基因中多出了一两个,并没有使其遗传发生根本改变,不是什么灾 难)。”     2004年12月31日,《国际先驱导报》发表题为《专访著名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转基因不是怪物》的文章,其中记者问道:“有 人担心,转基因技术会破坏物种原有的基因库,您对此怎么看?”方舟子答曰:“这主要是担心转基因作物会与野生的亲缘物种发生杂交,例如转基因水稻和野生稻 发生杂交,‘污染’了野生稻的基因库。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没必要有太多顾虑。人们并不特别担心人工栽培的水稻,例如杂交水稻,会‘污染’野生稻的基 因库,为什么就要对转基因水稻另眼看待?与其他人工栽培的水稻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多了一个或少数几个外源基因而已,它不是什么怪物,即使‘污染’野生 稻的基因库,也不过是在水稻基因库中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多加了一两个新基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也就是说,方舟子关于“基因污染”的 观点,不外是以下两点:第一,承认“基因污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二,认为即使发生了污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上述两点之中,第一点并非方舟子的观点, 而是货真价实的“主流科学界的立场”;第二点才是方舟子的独立见解。不过,为了掩盖他编造的“支持转基因是主流科学界的立场”这个谎言,方舟子在上述文字 中,一方面将真正的“主流科学界的立场”(即承认基因污染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含混地说成是(这种担心在)“学术界也很受重视”,——好象担心之人不是 主流科学界似的——,并且在它之前说这个立场“有一定的道理”,在它之后又马上加了一句“虽然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已出现了这种情形”。另一方面,方舟子在介 绍这个观点之时,不仅不提这是“主流学术界”的立场,在后来,他更连“学术界”这仨字儿都不提了,只用“人们”来代替,不明真相的读者会以为这是那些被方 舟子称为“反科学”的“人们”、或“非主流学术界”的观点。由此可见,方舟子对消除这个“主流科学界的立场”的影响,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机。     但也许是仍旧担心读者领会不了这么拐弯抹角的暗示,方舟子於是赤膊上阵,公开嘲笑 “主流科学界的立场”,说这些专家是“过于慎重了”——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学术界”在建议商家和政府做没有意义的工作,浪费人家的资源。      方舟子并不是转基因问题专家,他凭什么来嘲笑“主流学术界”的“许多专家”呢?另外,对於一个未知的领域,“小心不为过”是古今中外都认同的行为准 则。也就是说,即使从常识的角度来考虑“基因污染”这个问题,那些专家的建议也是合情合理的。方舟子嘲笑“这些专家”“过於慎重”,有悖于人之长情。从方 舟子的话里,我们可以嗅到他口中冒出的铜臭味道,而看不到他自己所标榜的什么“良心”。     不过,如果说方舟子嘲笑“主流科学界”全无理由, 那也确实是冤枉了这位美国“博士”。方舟子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基因污染不过就是在野生植物的基因组中多加了一两个转基因而已,相对于被污染植物的数万个 基因,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第二,这种污染,在自然界中,“在病毒的作用下……是常常出现的,‘自然’得很”,——所以主流科学界专家们的慎重,就更加显 得无知得可笑了。     事实是,方舟子的这两条“论据”,全都是来自他的无知。     不错,高等植物的基因组确实含有几万个基因。而 转基因,在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只有一两个。但是,基因污染问题,并非象方舟子所想象的那样,只是这两个数字的简单比较。一般来说,基因的存在价值在於它的 功能,而基因的功能只有在“表达”(expression)之后才可能出现。植物基因组的几万个基因既不是同时全部表达、也不是在所有的细胞和组织中都表 达,并且它们表达的强度——除极少数基因之外——都相当低。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细胞之中,基因组中的几万个基因,只有一部分得到表达。这就是所谓的 “转录组”(transcriptomes)概念的根本所在。方舟子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为了使转基因能够超量表达 (overexpression),在植物中,绝大多数转基因都被置于一个超强的“启动子”(promoter,可以看做是一部机车的引擎)的控制之下, 其目的就是要使这个转基因连续地、大量地、在所有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大量的转基因蛋白。这个超强的启动子,在多数情况下是花椰菜花叶病毒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的35S启动子。在这个启动子的控制之下,一个转基因的表达水平,即产生功能蛋白质的能力,是一般植物基因的几十倍、上百倍、甚至 可以达到上千倍。也就是说,被污染的植物中,转基因(DNA)虽然在数量上仅占几万分之一,但转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却可以达到这个数字的成百倍、上千 倍。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在转化叶绿体基因组的植物中,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植物总蛋白质的3-5% (二十至三十分之一)。 所以说,仅仅比较基因的数量,就象是说,这个岛上有一个老虎,几万兔子,老虎的数量是兔子的几万分之一,所以,老虎的侵入“不是什么灾难”。还有比这更荒 谬可笑的结论吗?     那么,方舟子这个美国“博士”为什么会如此的无知、如此的可笑呢?其原因就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转基因技术的一个基本前 提,就是要使这个基因“超量表达”。这个前提不满足,转基因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功能的。也就是由於这个无知,使方舟子在2005年仍旧不知 道早在十多年前,人们在设计、构建转基因的时候,会人为地加入一段“垃圾基因”(内含子),以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水平。 所以,他才会貌似天真无邪地反问人家:“什么叫‘基因蛋白成形过程’?内含子、假基因之类的垃圾基因对此有什 么意义?”     至於方舟子说,在自然界中,基因污染“在病毒的作用下……是常常出现的,‘自然’得很”,更是他无知的妄言。据方舟子后来承 认,他所说的这个作用,指的就是所谓的“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方舟子:《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县书的批评》)。事实是,HGT在原核生物中是常见的,在真核生物中则比较罕见,而在植 物中,这种“在病毒的作用下……的基因交流”,不仅不是“常常出现的”,恰恰相反,人类至今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假如这种“基因交流”真象方舟子所说的那样是“常常出现的”,现在的科学家就不会仅仅使用农杆菌和基因枪来获得 转基因植物了。方舟子如果发现了哪种植物病毒会有这种“作用”,他今后就不用再冒充什么生物信息学家,也不用再谎称自己有什么基因专利——这个发现,会让 他获得国际大奖、获得全球专利,奖金和专利费会足以满足他对“金钱和股票”的渴望。     【注1:科学家发现,烟草基因组中含有与联体病毒基因 组相关的序列,(geminvirus-related DNA,GRD),因此怀疑它们来自联体病毒。但是,第一,这种怀疑尚未得到实验上的证明;第二,即使这种怀疑属实,它们的发生在进化年代上也甚早,并且 根本就不是“常常出现的”;第三,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联体病毒可以介导HGT。】     【注2:方舟子的这个观点,很可能是他对侯美婉(Mae- Wan Ho)一篇文章(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 The Hidden Hazards of Genetic Engineering,http://online.sfsu.edu/~rone/GEessays /horizgenetransfer.html)的误读。在这篇文章中,侯美婉写道:Whil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s well-known among bacteria, it is only within the past 10 years that its occurrence has become recognized among higher plants and animals. The scope for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s essentially the entire biosphere, with bacteria and viruses serving both as intermediaries for gene trafficking and as reservoirs for gene multiplication and recombination (the process of making new combin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侯女士在上文中提到病毒在水平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是泛指在整个生物圈中,“the entire biospher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而方舟子却以为在高等植物中也是如此,所以出丑。方舟子的这一观点来自侯女士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他在作于 2005年1月的《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县书的批评》中写道:HGT“是近十几年来才引起生物学界注意的遗传现象”。实际上,HGT“引起生物学界注 意”是在八十年代初,到2005年已经有二十多年的 历史 。方舟子把侯女士上文第一句话按照字面来理解,所以他说“近十几年来”。】      方舟子对转基因技术的无知当然并不仅仅限於上面这几个例子。在那三十余篇关于转基因的文字中,方舟子反反复复地向人们介绍苏芸金杆菌的一个杀虫蛋白 基因——bt基因——,好象他对昆虫学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可惜的是,他一再说外行的蠢话而不自知,结果是,他越是要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越是暴露出自己的 浅薄和可笑。比如,他说:“苏云金芽孢杆菌(拉丁学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它的芽孢中会分泌一种称为‘内毒素’的蛋白质晶体。”“把编码内毒素的基因克隆出来,并转入到作物细胞中,这样 培养出来的转基因作物也能分泌内毒素,害虫吃了转基因作物的叶子后,也吃进了内毒素,将会被毒死。”(《为什么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抗虫害转基 因作物分泌的毒性蛋白,除了毒死特定的害虫,有没有可能也毒死其他生物?”(《误读“转基因”》)。     只有对bt和bt转基因植物一知半解 的人才会说,苏云金芽孢杆菌和bt转基因植物“分泌”内毒素。在分子生物学中,“分泌”(secretion)是有特殊含义的,它是指某种物质从细胞内向 细胞外转移。而一种蛋白质要被“分泌”,在多数情况下,它需要含有一段信号序列,只有在这个序列的引导下,蛋白质才能够穿越细胞膜,被“分泌”出去。而 bt内毒素根本就不含有这样的信号序列。事实是,在苏云金杆菌中,内毒素基因(DNA)在表达之后所产生的内毒素(蛋白质) 并不被“分泌”到细胞外,而是在细胞中形成与“芽孢”相似的结构,叫做“包含体”(inclusion) 或“类孢子包含体”(parasporal inclusion)。包含体与芽孢并没有什么关系(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可以大致认为是细菌的“种子”),更不用提什么“分泌”关系了。      而在bt转基因植物中,转基因的表达所产生的内毒素也是储存在细胞之内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分泌”的过程发生。国内文献一般把bt转基因植物根际土壤中 的内毒素称为植物“分泌”的,但实际上那属於根部表皮细胞脱落、分解之后,内毒素的被动释放,并非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分泌”。方舟子很可能根据这些中文 文献,想当然地以为转基因植物的叶子也可以“分泌”内毒素,结果却恰恰是把自己的无知“分泌”了出来。     按道理讲,一个人做科普,他只需要 把书本中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复述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一个“科普作家”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和理解能力,他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很大。那么,为什么 方舟子这个美国博士在对转基因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进行科普时,会频频出错呢?这当然与他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足有关,也与他根本不是在真心搞科普有关。但还有 一条就是,方舟子喜欢把道听途说来的、对自己的既定观点有利的东西,都自动地信以为真,然后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东西,再贩卖给被科普的对象。而由於极端的无 知,他在东抄西凑的过程中,根本分不清真假,辩不出对错,因此就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上面提到的方舟子误读侯美婉女士关于HGT的文字就是一例。下面 再举一例。     在作于2006年3月17日的《误读“转基因”》 中,方舟子写道: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估计,草叶表面上 转基因玉米花粉的数量达到每平方厘米150粒时,也不会对昆虫造成危害;而在田野中,草叶表面所沾的玉米花粉数量只有每平方厘米6到78粒。而且玉米的花 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大斑蝶数量减少的原 因,更可能是过度使用农药和破坏了它的生态环境。”     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对方舟子上面所说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 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这个陈述感到难以理解。花粉一般是通过气流来传播的,玉米的花粉粒之小,肉眼几乎难以看到,它会有多重 呢?方舟子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和哪种植物的花粉比较的呢?根据是什么呢?再说,“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他到底 根据的是谁的研究呢?当然,对於这些问题,方舟子是绝对不会把答案主动告诉你的。     2004年12月17日,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头条是一个叫做贾士荣的人写的文章,题为《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文中写道: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 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事实上,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因为试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且没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 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显 然,方舟子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那段话,是抄自贾士荣上面的“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后面的文字。贾士荣何许人也?他是中国一位著名的转基 因植物专家,并且和方舟子一样,也是拼命主张在中国全面推广转基因植物的人士。《南方周末》在一篇报道中说:“贾士荣则是多种身份的人,他是转基因科学 家,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是创世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董事,有商业利益。”(刘鉴强:《转基因稻米:13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南方周 末》2004年12月9日)。可以想象,这位贾专家因此成了极少数得到方舟子青睐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之一。     那么,这位贾科学家所说的“科学 的结论”又是来自何处呢?奇怪的是,尽管他把那个“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的文章来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但他就是不说出他那“科学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好在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鼠标可以代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原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1年10月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据作者,他们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有代表性的自然发生的花粉密度资料”,以便为那个大斑蝶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链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因此,这 篇文章肯定就是贾科学家的知识来源。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 密度越低:在0米处,这个数字是63;1米处是35;2米处14;4-5米处是8。(见该文表2) 。笔者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想要找出贾科学家所说的那个“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的出处,但就是找不到。这到底是 怎么回事呢?细读那个“Table 2”,我才恍然大悟。这个表的标题是“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llen density levels on milkweed leaves inside a cornfield an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ornfield edge”,所以表中给的主要数据是频度,在“4-5米”这一栏,第一个数据是“0.996”,意即在4-5米处采集的样本中, 99.6%花粉密度在0-100之间。显然,这个贾科学家没有读懂这个表格,把这个“0.996”理解为花粉的密度,并且把“0.996”四舍五入,从而 得出了“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样的“科学的结论”。至於所谓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很可能是他把人家在摘要中所说的 “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 (average 170.6 grains per cm2) inside the cornfield and was progressively lower from the fieldedge outward, falling to 14.2 grains per cm2 at 2 m”的前四个单词(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读成了一个句子,“直译”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而实际上,这个density是指“密度”(单位面积中的花粉数量),并不是指比重。      方舟子曾说,“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 (《虚妄的“人体革命”》)。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 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实际上,PNAS在2004年5月18日又发表了另一篇关于玉米花粉传播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之一就 是:bt转基因玉米花粉造成的基因流动可以远达31米,并且造成非转基因玉米中含有低到中等水平的bt内毒素。(We report that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up to 31 m from Bt maize caused low to moderate Bt toxin levels in kernels of non-Bt maize refuge plants. 见:PNAS 101,7526-7529。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1/20/7526)。这篇文章发表在贾 科学家和方科普作家各自撰写的文章之前,并且免费向全世界公布全文。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 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个人分类: zt|4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农科院研究员:转基因作物能增产是骗人的
yuxin_9605 2013-10-26 06:56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9月29日在北京召开再论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研讨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航天科技集团、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转基因问题的性质、形势、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习近平主席最近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指示非常重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13亿中国人的吃饭及其安全问题,要靠一大批袁隆平式的中国农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解决。 以下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一辈子就在这个研究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我给大家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农业! 从2004年我就感觉到孟山都在有计划地打入中国。他有几种进入方式,最重要的是人,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抓住人才能解决进入。十年磨一剑,以孟山都为首的跨国集团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基因布局。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国不只是一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农业基地。跨国公司把中国种业纳入全球化战略体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赢得全局性胜利的重要环节。 一是寻求企业合作。要占据中国种业市场,首先必须与大型种子公司合作。上世纪90年代,孟山都公司率先与河北省种子公司、安徽省种子公司合资成立冀岱棉、安岱棉种公司,抗棉铃虫品种引进中国。2001年,孟山都公司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公司,为杂交玉米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杜邦-先锋公司2002年与登海种业成立先锋-登海公司;2006年与敦煌种业成立敦煌-先锋公司。借此跳板,先锋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先玉335玉米在东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和西北地区的布局。 二是开展合作研究。杜邦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作,发挥各自在应用微生物筛选鉴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发掘有效防治重要农作物害虫的目标基因,通过鉴定新型杀虫蛋白基因促进抗虫农作物品种的研发和商业推广。先锋公司将利用分子进化、分子育种以及其他的专利性状改良技术进一步开发目标基因,并应用快速性状整合新工艺,将新性状导入高产新品种中,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2012年10月12日,杜邦先锋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育种、农作物抗病虫害和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研究。跨国公司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机构全部转入中国,把中国作为全球化科研和种业发展基地。 三是聘任高级顾问。上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掀起科研人员留学、进修、合作研究的出国潮,受到国际咨询机构和跨国种业公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资助,陆续回国的学人多数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学会乃至政府机构任职,有的已擢升院士、政协委员或政府官员,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话语权,在社会活动中有一定执行力,甚至能左右媒体的宣传导向。跨国公司通过长期铺垫,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或资助科研项目,或进行合作研究,或聘任为高级顾问,对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顺利建立进入政治、经济、科研决策领域的链条。 四是培养专业人员。杜邦公司在国内重点大学设立“杜邦奖学金”,覆盖全国的十多所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每年投入10万美元,累计受资助大学生已达2000多名。2010年10月,通过中国农业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启动“孟山都奖学金项目”,包括孟山都奖学金、孟山都助学金和孟山都最佳论文奖三大奖项,年度奖励金额人民币30 000元,优先资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特别强调学生立志从事农业生命科学与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或实业。请注意,这些感恩孟山都栽培的硕士博士陆续进入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担任要职。跨国种业公司顺利地完成中国了本土化布阵,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土地种满转基因种子。 五是推动转基因渗透到产业中去。由于上述链条,我们国内2011年发布了全国种子发展的意见,以及落实这个意见的规划,这个规划有三个地方把培育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写了进去。它的重点任务是加强生物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育转基因品种,十年当中培育若干,其中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麦,其他作物一带而过。这个规划没有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就是以农业部科教司一些人为主搞的。现在每年都要下达项目。最近在进行的一个措施就是支持种子企业发展生物育种,5个亿,全国最后申报的种子公司41家,明确规定要是生物育种培育转基因品种,而且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室。这41家当中多的获得1200万,少的获得600万,这都是有名单的。而且如果说到今年把这1200万花完了,滚动再给1200万,这样滚动三次。这就是稳步的在渗透,不仅是科研单位,中国的主要的水稻为主的企业都进去了。 这五项我们就可以知道跨国公司进来以后稳步地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第一是有钱,都知道这十年当中由张启发带头的十位专家给原国务院负责人的一封信很起作用,240个亿就下来了。生物育种比常规育种要多出十倍上百倍的资金,有钱就好办,就能拉拢一部分人。农业部科教司有钱有权。农业部其他部门对这个问题几乎不发言,就是农业部的科教司以及农安会这是直接跟上边联系的,下边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还有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以前两个为主。我是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我们所2005年还没有研究转基因的。等到这一批钱下来以后,转基因水稻成为主持单位,玉米、大豆、稻谷都分配下来。所以现在形成了一个基础,中国农科院是转基因研究的基地。他们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集中搞水稻,只要进入中国水稻,孟山都就掌握了全世界的水稻。纲领就是去年和今年有人在谈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如果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要搞转基因。所以他的目标跟纲领是非常明确的。 为什么科研单位站出来的人不多呢?不是不多,而是不愿意站出来,我如果在位的话我也不说,因为大批的钱都在我这儿呢。 转基因有两个软肋,第一个就是所谓“增产”。报纸上老在说转基因能增产、能高产,这是最能唬人的。事实上转基因不增产,更谈不上高产。它最重要的宣传目标所谓“解决十三亿人的粮食问题”完全是虚假的。有一次在农科院召集的会上,全部转基因专家在坐,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搞一个增产基因,没有人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转基因高产是一个虚假的宣传。迄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项转基因作物是增产的,没有任何报道。 第二个软肋就是所谓“抗虫基因”。这也是骗人的。实际上孟山都就两个基因,这是专利性很强的。比方说棉花,99年棉虫很厉害,用了孟山都的抗虫基因以后,一个是抗虫了,但是不只一个虫啊,其他虫来了还得打药。水稻有六七种虫子,玉米也有六七种虫子,所以你只转一个基因,这个虫没了另外一个虫可能又来了,各个地方每年都不一样的,所以它是解决不了生产上用农药的问题。 了解了这两个软肋,刚才说的问题实际是不攻自破,现在实际上是孟山都控制了美国的一些官员。有人说美国用了转基因,玉米、大豆都比咱们产量高,不能这么说,美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实际产量并不低,我们现在黄淮海地区种了小麦种玉米,玉米一茬我们比不上他,但是加上小麦我们比他产量高。所以如果用那个理论掩盖,说他们就比我们高,那是虚夸的。 到九十年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以后,我的评价是转基因可以定位各种作物的基因图、可以分子标记,这样跟常规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加快常规育种,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我们常规育种的辅助技术。如果常规技术再加上它就增加了预见性、增加了成功的几率。这是我很明确地提出来的。林敏说转基因是长枪大炮,常规技术是大刀长矛,我当时批评他说你不是干这玩意的,应该学习农业基础知识。 转基因这个玩意百年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但是没有谁做长期的稳定的十年八年的研究,也没有实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社会上把钱弄到基层,转基因几乎把中国主要企业都弄进去了。再过十年下来,恐怕各主要研究单位以至各主要企业可能都有这个倾向。 2013年10月25日 22:15 来源:新华网
4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胡伯博士: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发现致不育病原体
热度 2 稻草 2013-7-24 14:29
胡伯博士: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发现致不育病原体 作者:胡伯   胡伯博士确认:2011年,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科学家给胡伯写信,报告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也发现了胡伯博士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死胎中发现的这种新的病原体。胡伯强调:农业不是一种可以采取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方式的行业。农业耕作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草甘膦除草剂对根瘤菌所需要的有益微生物有毒性,同时它会螯合对这些有益微生物至关重要的营养物矿物质,使大豆原本数以千计的根瘤菌减少到我们能够数过来的程度。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价格越来越昂贵,推动美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转向非转基因作物,但是发现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非转基因的种子了。“顾客还是上帝”。在美国,最强有力推动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向种植非转基因的因素,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在美国,癌症好像已经成了流行病!目前的预测是,到2020年时,每两个孩子当中出生时就患自闭症。30年前每出生10万个孩子中才会有一到两个患自闭症。现在每50个孩子有一个患自闭症,而且急剧上升。与这些情况始终如一唯一密切关联的因素是转基因作物和草甘膦除草剂。营养缺乏的家畜与人类,没法百分之百依靠营养补剂进行补偿,因为这样的营养补剂抵不上动物与人类食用健康饲料与健康食品自然过程的作用。但是这是我们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迈向健康的第一步。我们希望从转基因作物系统到非转基因作物系统的过渡。情况是否改变,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士作为消费者是否要求改变,取决于为了我们孩子们,我们要求什么样的食品安全?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未来?      与会者与胡伯博士问答以及其他科学家对胡伯博士讲演的补充评论   --失败了的保证;错误的科学:   在土壤、植物、动物与人类健康中存在的草甘膦和转基因的相互影响   讲演者:顿·胡伯博士(Dr. Don Huber)   《2013·转基因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北京》 2013年7月13日上午的讲演   主办单位: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陈一文顾问审校整理,参考了胡伯博士的文章与访谈)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教授   法国科学家色拉里尼教授补充与强调: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做动物试验时,一定要“拿真实的在喷洒过草甘膦除草剂农达的农田中生长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本身喂给动物,因为(在经过灭菌的土壤中生长的不含草甘膦除草剂农达残留的)仅转基因作物将降低对于动物健康的危害”!   法国科学家色拉里尼教授插话:感谢您的精彩的介绍。请允许我补充一点说明。孟山都使用的除草剂叫“农达”,是草甘膦为基础的配方除草剂。公众应该知道,如同胡伯所介绍的那样,草甘膦从来不会单独使用。草甘膦与一些助剂一起使用。这些助剂,对于非灭菌过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加强草甘膦的作用。草甘膦单独使用时,无法渗透进入植物内可控的深度。但是农达中的某些助剂,单独使用时能够渗透进入植物内可控的深度。草甘膦在这些助剂帮助下能够发挥作用,而且这些助剂的毒性甚至比草甘膦还厉害。因此可能应当强调:1)草甘膦永远不会单独使用;2)这些助剂帮助草甘膦发挥生物功能作用,而且加强草甘膦的生物积累性毒性作用,而且加强配方除草剂的毒性。所以,进行动物毒理学试验时,喂养动物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拿真实的在喷洒过草甘膦除草剂农达的农田中生长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本身喂给动物,因为(在经过灭菌的土壤中生长的不含草甘膦除草剂农达残留的)仅转基因作物将降低对于动物健康的危害。我只想补充这一点。   胡伯博士:感谢你说明这一点,仅用草甘膦除草剂农达的表面活性剂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不会对玉米造成本质上的变化。农达的这些助剂非常厉害,但是目前的监管制度不提出任何这样的要求。感谢你。   胡伯博士确认在美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尸体内发现的的不明病原体是造成许多动物,包括牛、鸵鸟、羊、猪、家禽与人类,不育症与流产的成因。对中国科学家2011年胡伯博士关于这种不明病原体信息在网络上公布以后,很快在中国进口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里发现了这种不明病原体的能力,以及他们与胡伯博士分享信息印象深刻!   提问: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胡伯博士曾经提到中国科学家在中国进口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里面也发现了胡伯博士在美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尸体内发现的的不明病原体,我希望您再提供一点细节。   胡伯博士:我对中国科学家与我分享他们的信息印象深刻,对他们很快找到这种病原体的能力印象深刻,而且对他们表达的担心印象深刻,他们必须确保中国食品供应足够安全,这非常重要。但是,直到我们对这种病原体确定了名称之前,这也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研究遭遇很多障碍。如我所表明的那样,对我们目前的处境应怎么描述我们缺乏把握,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得以从事尸检研究,有关记录确认这种病原体是造成动物不育以及流产的成因,包括牛、鸵鸟、羊、猪、家禽与人类。已经积累了许多信息,许多生物学数据,在搞清我们持续确认的这个病原体是什么实体后,我们就能从公众健康的角度,而不是仅从科学的角度处理这些信息。   草甘膦除草剂对根瘤菌所需要的有益微生物有毒性,同时它会螯合对这些有益微生物至关重要的营养物矿物质,使大豆原本数以千计的根瘤菌减少到我们能够数过来的程度   提问:胡博士好!我问一个问题,对于我们豆科植物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氮肥的来源是它的根瘤菌,用了草甘膦除草剂农达之后,会不会把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也杀死,使得它氮肥不足,使它们营养不足?谢谢!   胡伯博士:的确是这样的,草甘膦的氮肥是非常有响应性的,不光对细菌会产生毒性,而且对根瘤菌所需要的有益微生物有毒性。同时它会螯合其它的矿物质,包括钙、镍等等,由于草甘膦多方面作用,它挑战了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使得植物对我们产生好的作用,使原本数以千计的根瘤菌减少到我们能够数过来的程度。   提问:胡博士您好!我有一个问题,中国转基因大豆不检测草甘膦农药残留的,在美国、阿根廷转基因的草甘膦大概是17到20毫克每公斤,而中国的粮食作物基本上是1毫克每公斤以下,这是法律上的漏洞,进口的时候是不检测的。   (胡伯博士对此没有回答与评论)   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杂交的,没有办法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杂交来产生非转基因作物。说杂交后的转基因作物不是转基因作物,这荒谬可笑!   另外一个漏洞是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杂交之后产生的品种,审定通过是按照常规品种、非转基因品种的标准,不进行转基因和环境安全方面的检测的。对这两方面的漏洞中国官方也是承认的。您对这样的显而易见的法律漏洞是怎么评价的?   胡伯博士: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杂交会有一些相关的影响,但是我本人不了解相关的情况,现在我可以联系这个话题讲,比如说转基因涉及到一些遗传方面的问题,涉及到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转入到杂交品种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本人并没有跟这些研究有联系。从基因研究来讲,基因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很深的研究。   法国科学家色拉里尼教授插话:实际上我们吃的转基因作物都是一些杂交的东西,生产转基因的作物要杂交,还要跟其它植物相关,转基因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所以我们没办法区别杂交的与非杂交的转基因作物,所有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杂交的,没有办法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杂交来产生非转基因作物。说杂交后的转基因作物不是转基因作物,这荒谬可笑!   2011年,中国科学家给胡伯写信,报告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也发现了胡伯博士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死胎中发现的这种新的病原体。胡伯博士确认给他写信的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单位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提问:这个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您刚才说2011年有中国科学家给您写信,报告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也发现了您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死胎中发现的这种新的病原体,能不能告诉我们中国的这位科学家在中国哪个机构工作?   胡伯博士:是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的科学家。   美国政府与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喷洒草甘膦除草剂农达的农民,他们对转基因作物与喷洒草甘膦除草剂的态度?   提问:大家好!我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会议,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教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的演讲和权威性的评述,我觉得大家是在为我们全人类的未来做着努力,所以感谢你们。谢谢。我今天的问题是比较微观的,我特别想了解现在美国的农作物的种植者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与除草剂农达的使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美国的政府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与除草剂农达的使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谢谢。   胡伯博士:现在的美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清楚,现在政府的态度是偏见的,是受贿的。从政府的客观性来看,非常明显,政府里面还真的有一扇利益冲突的旋转门,既得利益操控监管机构在里面做决定。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搞的所谓的“蒙山都保护议案”。   美国的农民倒是喜欢,为什么?因为它移除了某些管理方面的决定,使他们有更大的面积可以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而不需要考虑表达任何管理方面的其他可选择方案或系统,因为他们种植起来方法更简单,他们没有看后果是什么?他们被告知这是一种安全的系统,得到政府监管机构的支持,而且农民采纳时已经知道产量将下降。他们知道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可以消除一些管理方面的决定,使自己的农业耕作更加简单。他们情愿接受产量的降低,为了简单化他们的农业种植计划。   所有的广告宣传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用它解决野草治理问题,解决过去对这种野草有这样的除草剂,对那种草有那样的除草剂的问题。一些杂志还大肆宣传,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   农业不是一种可以采取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方式的行业。农业耕作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   但是,农业不是一种可以采取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方式的行业。农业耕作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它是关于你如何有那些内在互动作用的因素,你的环境、生物学、你的农作物、你所有的昆虫,农业管理的结果涉及你如何管理这些内在互动关系的各个部分。当你有持续的,始终存在的一些方面,如野草治理,有人告诉你,你别管了,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向我支付一点提成费就行,它绝对安全。你很容易接受它,但是未能理解接受它对整个系统造成了突然的干扰,对整个生态造成巨大的干扰,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使得解决这些问题比原先的解决方式更加困难。   美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转向非转基因作物,但是发现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非转基因的种子了。   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发出这样的抱怨,开始转向非转基因作物,但是发现已经很难找到足够的非转基因的种子了。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价格越来越昂贵   我们看到购买转基因种子要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转基因大豆种子去年是每蒲式耳2美金,比过去的价格增加了30%。它增加了你种植的农产品的成本与销售加工。玉米种子原先没蒲式耳78美分,现在是1美金。   种子价格非常急剧的提高,推动一些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向种植非转基因。   “顾客还是上帝”。在美国,最强有力推动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向种植非转基因的因素,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在美国,最强有力推动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向种植非转基因的因素,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我认为,在华盛顿州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法案一旦通过,它将像野火一样燃遍全国。   顾客还是上帝。如果消费者坚持用非转基因的话,农民将为供应种植非转基因作物。如果消费者愿意接受转基因食品,农民将为供应种植转基因作物。如果家庭主妇们根本不去看这个标识,美国的食品目前没有转基因标识,那么我们的食品包装上当然就不会标识卖的甜玉米是抗草甘膦转基因的,还是不抗草甘膦非转基因的。如果家庭主妇们不问,就没有人去改变这种情况。   情况是否改变,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士作为消费者是否要求改变,取决于为了我们孩子们,我们要求什么样的食品安全?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未来?   这种情况是否改变,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士作为消费者是否要求改变。取决于为了我们孩子们,我们要求什么样的食品安全?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未来?   在美国,癌症好像已经成了流行病   我的夫人患有骨癌,我经常要陪她去肿瘤医院。我有一次跟我的夫人讲,我们社区约一半人好像都在肿瘤医院,癌症好像已经成了流行病。   目前的预测是,到2020年时,每两个孩子当中出生时就患自闭症。30年前每出生10万个孩子中才会有一到两个患自闭症。现在每50个孩子有一个患自闭症,而且急剧上升。   不仅骨癌,目前的预测是,到2020年时,每两个孩子当中出生时就患自闭症。30年前是什么比例呢?每出生10万个孩子中才会有一到两个患自闭症。现在每50个孩子有一个患自闭症,而且这个曲线一直向上走。你还可以谈炎性肠炎,谈新生儿猝死症,谈老年痴呆症,它都是这样的趋势。   与这些情况始终如一唯一密切关联的因素是转基因作物和草甘膦除草剂。   与这些情况始终如一唯一密切关联的因素是转基因作物和草甘膦除草剂。   蜂群中发生了崩溃紊乱,同时能回答为什么出现了所有这些症状的是,营养缺乏,内分泌激素受到干扰。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一种征兆,只能够被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问题予以回答,就是我们要求什么,我们呼吁什么?   主持人:非常感谢!讲得太好了,非常感谢您把这种好的观点与我们分享,谢谢您!   提问:我是来自内蒙古的消费者,姓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制造基因病毒,也可以制造基因武器,我们具体怎么界定是否有基因病毒和武器?农业部门是否能够鉴别有基因病毒还是有基因武器?中国的农业部门说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由谁来解释和鉴定?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理解?   胡伯博士不仅在大量喷洒草甘膦除草剂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玉米与流产动物尸体中发现了只能在30,000-40,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被发现的造成不孕、流产新的病原体,而且在转基因食品与大量使用草甘膦除草剂的非转基因作物上发现大量聚集的这种新的病原体。   胡伯博士: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这与我们在大量喷洒草甘膦除草剂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与流产动物尸体中发现的造成不孕、流产新的病原体不同。这种新的病原体的大小只有几微米,只能在30,000-40,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被发现。所以它不是明显的,不是观察到就能识别的。但是我们发现它们大量聚集的地方,是转基因食品与大量使用草甘膦除草剂的地方。所以,如果你使用大量草甘膦除草剂来试图解决某种生产问题,即便在非转基因作物上,如果你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就有可能发现它们。   问题是,电子显微镜尽管是一种使用友好的系统,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经验才能在这样的高倍数图像中许多已知生物体中分辨与知道存在一些什么。一旦看到了,你就能很清楚认识它们,如果你有观察到它们的必要工具。   我们也正在研发相关的ELISA诊断盒,以及其他的技术,以便迅速识别它们。首先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确定它们的特征,同时搞清,它们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还可能是其他的东西。它们能够自我复制,但是只有一种有可能是一种新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带有DNA的生命形式。坦率的讲,到目前为止,我们掌握的证据表明,它们可能是其中任何一种。   “基因修饰”(转基因技术)自身是更大的危险。因为已经有了一些实验室泄漏爆发的案例,就是因为实验室操作者认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安全的。但事实证明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非常危险,非常邪恶。   英籍华人科学家何美芸博士补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书上总是提到基因武器。但是让我告诉你们,“基因修饰”(转基因技术)自身就是更大的危险。“基因修饰”(转基因),如胡博博士刚才的介绍已经说明的那样,它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他们如果研发“基因武器”的话,它们一定会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当中非常审慎地做,因为他们对它们的作用有所了解。遗憾的是,进行“基因修饰”(转基因)时,他们假定一切都是安全的,而且已经有了一些爆发的案例,实验室泄漏的爆发。实验室发生这样的泄漏,是因为实验室操作者认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安全的。但事实证明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非常危险,非常邪恶。我们谈的这些事情是真正的危险,不是假定,因为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营养缺乏的家畜与人类,没法百分之百依靠营养补剂进行补偿,因为这样的营养补剂抵不上动物与人类食用健康饲料与健康食品自然过程的作用。但是这是我们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迈向健康的第一步。我们希望从转基因作物系统到非转基因作物系统的过渡。    胡伯博士:关于怎么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也简单讲两句,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农作物与食品出现了一些缺乏营养物的问题。我们认识并进一步认识,进而采取营养补剂来补偿草甘膦与一些转基因作物造成的这样的营养缺乏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的一些危害完全都是由于草甘膦与一些转基因作物造成的问题。   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一旦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后感觉良好。无论是拉稀问题,慢性疲乏症,还是我们前边提到的与转基因系统关联的35种不同疾病的症状。   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就会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了,开始考虑营养补剂。   你们要确保你们从食物中能够摄取所需的营养物,因为人类食用健康食物的过程能够解决营养补剂不能完全补充的一些问题。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农作物,或者是有一些家畜,是没法百分之百地依靠营养补剂进行补偿的,因为这样的营养补剂抵不上食用健康饲料自然过程作用。但是这是我们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迈向健康的第一步。我们希望从转基因作物系统到非转基因作物系统的过渡。   我个人非常感谢诸位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盛情款待,又到中国来了一趟,我们也看到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的时候一两个礼拜没来中国,就会发现中国又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其它方面。我的确非常赞赏中国的这种热情,而且这次主办方对我们的一些安排关注到了我们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你们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希望我的孙子和重孙子的生活起码能够跟我现在的生活可以媲美,这首先要从营养开始。假如说我们不作为一些现行活动的制止的话,就没法对他们的未来有保证。从安全等方面和经济繁荣角度来说我们的确应该这样做,我们应该珍视这样一个可贵的机会,而且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行动,来确保食品方面的安全。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有一些必需品是必须要保证的,祝愿大家各方面都兴隆,另外也在你们本国的系统当中也有更好的建树。谢谢!
2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 07:42 , Processed in 0.057206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