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同学聚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餐聚的诀窍(ZT)
热度 13 宜修 2014-9-20 11:09
餐聚的诀窍(ZT)
男女同学聚会,一男生领大家去熟悉的饭店。 饭店老板见到过来打招呼,自然地问了句:“今天没带嫂子一起过来?” 一女同学一拍桌子吼道:“老娘就是他老婆!你说的那个女人是谁?” 老板一楞,立刻退了出去。 全桌人爆笑。 这男一脸尴尬,问女同学干嘛开这种玩笑。 女同学说:“你就等着打折吧。” 吃完饭男去结帐。老板果然抱歉地说:“真不知道之前你带的不是嫂子。回去跟嫂子解释一下,就说我认错人了。这顿饭算我请客,实在对不起啊……”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619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一醉方觉又从前 和宜修 同学聚会
热度 9 Chi202 2014-8-11 08:06
千呼万唤围炉暖 你语我言话当年 舞伴同桌难再见 一醉方觉又从前 宜修 原玉 觥筹交错之间 风华少年重现 音容笑貌依旧 感慨如梦似幻 宜修 和 重聚温馨别梦寒 似水年华倒流难 花堪折时直须折 莫待霜重摧花残 Chi202叠 十五重聚游子寒 相逢不易别尤难 人生如月圆缺转 再见红花恐半残
567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高中同学聚会
热度 17 ojx111 2013-10-18 04:57
高中同学聚会
上个周末去 Las Vegas 参加了北美高中同学聚会。毕业已三十多年了, 好多同学从毕业就没见过,大家相见都十分兴奋, 都感到大家变老了,是啊, 当年大家在一起时还是十六丶七岁的少男女,现在却都是年到半百, 怎能不令人感慨。在这次聚会中也发现了几件趣事。 北美女同学比男同学多。是阿,女同学可以考出来, 也可以家属名义出来,还可以嫁出来。 而男同学却大多只能自己考出来,极个别以F2身份出来, 我还没见过结婚结出来的。 这次还有六个同学从国内来: 一个是离婚了的单身母亲; 一个是离异单身男,不愿再结婚,自己有一些钱,做生意, 外面彩旗飘飘,愉快得很; 一个同原配离了婚, 再取了个小他十多岁的丽人; 一个毕业后一直做一些生意,没有结婚,在外面同六〇后到九〇 后的女生都交往,前几年终于聚了个八〇后白领丽人(据说还有九〇 后想嫁给他,荒唐,完全可当他女儿),儿子才两岁; 只有两个还是同原配在一起。 说到国内还有一个男同学更离谱,前年刚取了第三任太座, 有一个儿子才一岁多,而他同第一任生的大儿子生的小孩都两岁了。 就是说,他的孙子比儿子大。 反之,北美来了几十个同学,出了两个外,没听说谁和原配分开了。 在北美反而使我们这类人的婚姻更稳定,因为除了外面诱惑少以外, 两人之间必须相依为命。 同几个同学去看了一个不便宜的show, 发现观众中明显有从国内来的旅游团,而且人数还不少, 说明国内来的都满有钱的。连白人演员都用中文向大家问好, 还连说了好几句。赌场发牌的也有不少华人, 看来国内游客是赌城的一大收入来源。
7002 次阅读|34 个评论
分享 同学聚会 - 和O扒皮
热度 12 兔儿爷 2013-10-16 02:53
O巴马的大哥O扒皮参加完同学聚会颇有心得( http://zzwave.com/home.php?mod=spaceuid=542do=blogid=18923 )。让我想起我当年参加同学聚会时,一位男同学说的话。拿出来给O东家捧场: 十年聚会感慨: 紧握同学手,只恨当年没下手。 二十年聚会感慨: 紧握同学手,辛亏当年没下手。 三十年聚会感概(Chi202): 紧握同学手,好在老同学还能走。 O东家的原作是这样滴: 想找小姐嫌太贵 想找二奶嫌麻烦 还是去同学会好 弄掉一对是一对
个人分类: 幽默|14123 次阅读|38 个评论
分享 周末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聚会
热度 13 ojx111 2013-10-16 00:49
周末在 Las Vegas 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聚会 , 三十多年了 , 等有时间写一些感想 , 这是国内来的同学讲的一个笑 话 : 想找小姐嫌太贵 想找二奶嫌麻烦 还是去同学会好 弄掉一对是一对
8285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同学聚会:一种份量不轻的思念》--白岩松
热度 8 宜修 2013-8-14 13:05
《同学聚会:一种份量不轻的思念》--白岩松
《同学聚会:一种份量不轻的思念》 — 作者:白岩松 宜修小注: 读了白岩松的这篇文章,想起07年女友的母亲何阿姨过世时,她中专时代的同窗好友刘阿姨由女儿陪伴,专程从芝加哥赶来送何阿姨最后一程...... 又想起旅居欧洲的同窗,前来纽约“解馋”时,酒酣耳热之际,掏出的关于他自己的出生来历、和父母婚外情等等肺腑之言。那一刻,我知道,坐在对面的我,在他眼里既不是异性,也不是同学,而是“哥们儿”,是手足。 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曾经同学少年!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   十来岁的儿子与同伴们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 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   比如我的高中班级,十年一大聚,五年一中聚,有同学从外地回了老家就是一小聚。而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在日常聚会之外,还开创了每年九月一日必聚的传统,因为“开学了”。   有一次在飞机上,看杂志上一篇对导演康洪雷的访问。他和我一样,也是内蒙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和同学们在一起,不用说《士兵突击》,不用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就说过去,就是大口大口地喝酒。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只好合上杂志,再没看剩下的半本。没办法,感同身受。   我的大学同学不在草原,聚会不用拼喝酒,但也不少喝。我的一位天津同学如马三立般留下一个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聚会,我都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多不记事了。   其实,好多人恐怕都和他一样。   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起名“至少还有你”,用意十分明显,不管怎样世事无常,不管路途顺还是不顺,不管眼泪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你。   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估计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开始“老泪长流”,师生都如此。   在同学的聚会中,常常会有笑话。比如一位男同学对一位女同学敬酒,真诚地借着酒劲说道:“上学时,我一直暗恋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座哄堂大笑,男同学只好干杯为敬。   聚会时,同学们的惯常语是“没变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   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年龄一样,大家才哑然失笑,“没变没变”,纯属自欺欺人。并且岁数越大越是如此,甚至让你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   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   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   也因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起码都知道,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替我们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
个人分类: 同窗手足|67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 发小”情结 ——记录初中同学聚会
热度 17 四合院的闲人 2013-7-27 11:21
“ 发小”情结 ——记录初中同学聚会
“发小”情结 ——记录初中同学 聚会 四合院的闲人 都说“发小”是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朋友。 一天清晨,一群有着花白头发的“发小”们聚在了一起。这群人是从小在一个胡同或者什刹海周边长大的、毕业于北京某中学的初三、二班的同学们。 虽然只读了一年多的初中,但也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无法磨灭 。 这是有史以来全班的第一次聚会,有超乎想象的意义。 班主任王老师作为特约嘉宾,加入到我们中间。京味楼餐馆二楼的三个套间里,空气中弥漫一股戏剧性的喜气,出现辨认、识别老同学的热闹场面。每一位走进房间的人,都被大家细细地打量,睁大眼睛端详着,猜测:他或者她是谁? 难怪,有的同学——自翩翩少年时分别后就未曾谋面,还有黑龙江兵团、内蒙兵团知青返城后就失去联系的同学们。数十年的光景,把幼稚的孩童已经磨练为成熟的、历尽风雨的中年人。 “你变化太大了!” “你没怎么变啊?” 完全不同的语言,道出一丝丝地遗憾。 “走在大街上,一定认不出你了。” “咱们多久没见了?” “岁月如梭啊!” 感叹和别后的兴奋,难以言表。 “我想死你了!” “梦里见过你呢!” 悄悄的私语,道出内心深处的思念。 有的同学必须自我介绍,大家才能认出。而特征明显的同学一出现,就被喊出名字。 他,带着石油人的豪气从河北任丘进入大家眼帘,这是来自最远城市的同学。 秀英是聚会的“礼物,之前,仅知道她从兵团返城就居住在天津,大家到处寻找,却毫无结果。直到面带笑容的她,走进门,大家一阵欢呼,找到了,找到了!真是“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啊! 聚会的想法是我们几位同学在教师节前夕,拜访王老师后产生的,并且得到许多同学的支持和响应。 我们想起许久许久——一晃竟然 数十 年,没见过的老同学和发小们。到 2012 年, 47 位初中同学,除离世 2 人外,那 45 位老同学,他们都好吗? 他们都在哪? 他们退休了吗? 当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吗? 他们都在做什么? 扪心自问:我们还能见面多少次呢? 让人惊奇的是,瑛和马准确地忆起全班同学的名字。当年的班长喜田承担起召集人的责任,全体同学们相互寻觅,终于与 37 位同学取得联系,实现了我们的首次相聚。 大家都说,男生变化最大,个矮的长成大个,瘦的变成胖的,胖的变成瘦的。女生个个注意保养,神态安详。每位同学都自然随和、充满活力。 班长喜田请大家入座。王老师讲了“三祝”的开场白,一祝身体健康,二祝家庭和睦,三祝心想事成。大家一同举杯庆祝这美好的一天。 十二位男生围坐一起,斟满白酒,品尝京味菜肴,频频碰杯,祝贺今日相逢。他们聊着童年的往事和分别后的经历,略显沧桑的脸上泛起红晕。 曾是班里最淘气的三位男生,来到班主任旁边,举杯恭敬王老师的同时,一句“对不起”,让人费解。原来 当年复课时,他们总能找出老师讲课中出现的破绽,如语病、错词等等。当年,十四、五岁接受新事物最快的我们,在外界环境熏陶下,难以分辨真伪,把“最高指示”当成识别一切的真理,找老师的岔儿似乎就是革命的行为。 王老师露出吃惊的表情,这几位当年坐在前排的小个子男生,还能想起那样的事情,她急忙起身说:你们那么小,只是淘气而已嘛。说实话,咱班啥事也没有发生,很不错呢。听了老师的话,大家都开怀大笑起来。 今天再回首当年的我们,何等幼稚可笑?!老师的大度开朗,对我们这届学生爱护有加,令人敬佩。曾清晰地记得王老师给身处边疆的我们来 信,有鼓励也有鞭策。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对仅在校读书一年半的同学们,仍能回忆起当年班里的许多细节。 全班参加聚会28人,大部分都是小学同学,按北京人所说是“发小”。 因为 童年、少年时期有过共同的生活经历 , 是 同住一个院 、一条胡同 ,在一个墙角逮蛐蛐,一起 捉迷藏 , 跳间,跳皮筋, 拔萝卜, 爬房上树,偷吃零食 的伙伴 。人们常说: 发小之间的友谊,常常不亚于 亲兄弟姐妹 之间的感情。 那年全班有30多位同学一起上山下乡,同年、同月、同日成为支边的北京知青,共同的边疆数年风雨磨练,更成为我们刻骨铭心地经历和阅历。 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一别竟是数十年。这个世界,特别是中国在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这些年,我们曾经上山下乡;留城就业;我们风尘仆仆返京;面临下岗危机、重新择业;我们在商海中挑战能力和极限;我们经历身体的病痛;鼓足勇气坚持生活;我们遵守国家法律只养育一胎孩子;我们还承受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 …… 。 尽管我们大多生活在北京,但每个人的经历和走过的路却是曲折不平,也是丰富多彩的,编成故事,三天三夜描述不完。我们这代人随着中国的起伏而动荡,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变化,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前行,这也许就是我们存在的必然,也是我们的命运吧。 童年 、少年 结下的 “ 发小 ” 情 ,纯真、可贵 , 让人觉得踏实、安全 。正如 著名作家老舍在《想北平》文中所写: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这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 。 如今到退休年龄的我们,更加渴望真实地,朴实诚恳地,充满爱心地生活。爱北京、爱朋友、爱家人、爱一切可以信赖的人们。相信我们所共同拥有的那段时光和成长过程,有一些“ 心灵相粘合”的历史, 可以支撑我们相互之间的友情,提高生活的内涵和友谊的质量。 也许,这就是我们聚会的真谛。 ——北海公园 ——写于北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557 次阅读|48 个评论
分享 同学联谊诗文(1)
热度 4 炎黄之子 2013-5-29 19:17
五月再聚 五月青山春色浓, 五年异地又相逢。 容颜依旧乡音在, 岁月催人白发生。 笑谈少时风流事, 酒酣夜短天渐明。 飘泊万里孤独客, 伴我寂寞故人情。 赞集句 唐诗宋词乱翻篇, 旧壶老酒却新鲜。 人生难得追一笑, 风风雨雨须臾间。 赠老同学们 生活似是一卷诗, 精彩缤纷细中识。 江河异曲终交汇, 百折千转唯自知。 赠 ## 同学 岁月磋砣洗浮尘, 潇洒自然平常心。 霜 染半山秋尚早, 万紫千红景色深。 观女生舞红绸 红绸飞出五十春, 酒中桃红拳拳心。 同窗早结半世缘, 天涯万里有知音。
个人分类: 随笔|51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同学聚会
热度 11 宜修 2013-5-18 11:20
同学聚会
同学聚会 毕业5年后,我们成婚的一桌,未婚的一桌; 10年后,有孩子的一桌,还没孩子的一桌; 20年后,原配的一桌,二婚的一桌; 25年后,酒量好的一桌,差的一桌; 30年后,国内的一桌,国外的一桌; 35年后,荤的一桌,素的一桌; 40年后,退休的一桌,没退的一桌; 45年后,有牙的一桌,没牙的一桌; 50年后,自己来的一桌,扶着来的一桌; 55年后,说要来也来的一桌,说来却没能来的空一桌; 60年后,能来的一桌,不能来的照片一桌。 人生真的很短暂。如果有同感,请邀请你曾经的同学进来看......
个人分类: 啼笑皆非|61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 15:44 , Processed in 0.065966 second(s), 15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