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左撇子此山中童鞋“满纸苦涩言,一把辛酸泪”地讲述成长时国内学字写字没有“左手”权,饱受摧残迫害,给幼小的心灵留下无法弥合的创伤。迄今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眼睁睁地看着可以一展才华扬眉吐气的书法比赛,忍痛割爱向隅而泣。 一石击起千 层 浪。包括他的本家山脊行者和湾里好打抱不平的陈叔在内的一众右撇子好友,纷纷“满口唏嘘声,一掬同情泪”。安慰建言纷至沓来此起彼伏。不过,恕我直言,最有创意的也最缺乏“左”道精神的当属山脊行者的“左撇子应该去印度”的建议。都知道印度餐五指纷飞动若脱兔,但餐有餐规马虎不得:( Wikipedia ) The cardinal rule of dining is to always use the right hand when eating or receiving food and not the left. The left hand is not used to eat so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serving food from the serving dish onto your plate using serving spoons, tongs etc. For left-handed people it is still mandatory to eat only with the right hand. 想象一下,此山中童鞋靠着大象盘腿而坐,右舞兰花挂一漏万满襟咖喱饥肠辘辘的窘境吧! 遥想国内当年毛服遍地,左风横行。宁左勿右的大环境,却盛开着“右撇子”和“靠右走”这两朵奇葩,不能不说是异数啊! 俗语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注:这句话本是个大哲学家先说的,说的人多了,也就俗了),“右撇子”在源远流长的华夏五千年文化里高居庙堂保持主流,难道仅仅是因为无意偶然的约定俗成,抑或有意强制的“求大同”呢? 百度一下发现,中国“右撇子”与竹木简牍时代汉字的“自上而下,从右往左” 书写体系有关。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所以自上而下写完一条竹木片再移往下一条,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然而,“自上而下”与左右撇毫无关系。至于为什么从右往左,百度提到“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即毛笔),左手展开方便”。换句话说,左手执笔,右手从右往左展开卷册很不方便(看官如果不信,不妨试试看)。不过,这一解释隐含着“卷册的展开是从右往左,而不是从左到右(那时“左撇子”就会大行其道)”的假说,所以不足为训。另一种说法是从汉字“先左后右”的笔顺来看,左手执端,如果字的左边墨汁未干就写右边,很容易沾一手墨。看来,汉字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个右撇子,为自己设身定做了从左到右的笔顺。 初到美国,我惊讶地发现系里那些院士教授多数是左撇子。所以此山中童鞋在美国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左右两难,大可以昂首挺胸高视阔步,走自己的旁门左道左右逢源了。大家都知道,在当今世界,中文字十有八九是键盘上码出来的。“双兔傍地走,焉能知我是雄雌”。两只手一起码,谁看到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啊?!不久的将来,语音识别成风,都成无撇子连手都不必用了。切记:万一再有书法比赛机会,千万要“哇咔咔”左冲右撞勇往直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