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老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孔子的中庸为什么有错误?
热度 4 稻草 2017-2-24 10:15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一句话。弟子们都觉得纳闷,胆子大一点的子贡试探着问老师出了什么事?孔子沉默不语,半晌后对子贡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但是,孔子终究没有理解老子的意思,他极力宣扬的“中庸之道”也没有国家能够接受。 在理想之路屡遭挫折之后,年过五十的孔子又想到了请教老子。一翻路途疲惫之后,他再一次见到了老子。老子说:“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吾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孔子这次请教只搞清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主张为什么没有被各国接受,也就是机缘不到罢了。 事实上,他并没有反思他的中庸概念是不是与老子讲的“道”是同理,他终于错了,中庸确实存在问题。 如果他能够与老子第三次见面,或许可以解决中庸存在的问题,但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去请教老子了。 他的思想终究在四百多年后,汉朝开始采用他的,但是“中庸”存在的问题也让儒家走向了儒教,导致了堕落。然而,老子的思想却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只能应了孔子的一句感慨:“朝闻道,夕可死。” 那么,孔的中庸错误在哪呢?他对中庸解释的原话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在我看来,如果说它坚守“辩证法”则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又要解释之外的事务,则当然是有错误的,应该是“取其中,可得两端也。”,这才是老子的意思,也涵盖了“辩证法”。至于如何理解,我不作解释了,自己去悟吧,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这个在我的《思想在思考》一书里都讲得很透彻了,同时也给出了当代的解决方案。 纯音乐 - 大梦敦煌.mp3
个人分类: 原创散文|553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二四一 老子见孔子
水壶灌满 2016-10-23 07:18
孔子在伟大首都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他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境界也提升了很多,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br   在洛邑,孔子常常向人请教,于是常常有人说起老聃,说老聃才是伟大首都最有学问的人。孔子早就听说过老聃,现在则更渴望能够见到老聃。br   南宫敬叔帮助老师去联系老聃,除了求见老聃之外,还希望能够浏览周朝的典籍。br   终于,老聃同意见孔子。不过,由于最近身体不好,推迟了几日。这推迟的几天,正好安排孔子到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br   孔子非常高兴,于是带着南宫敬叔去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抄录了大量的典籍。后来孔子研究周易、周礼、诗等等,多半是这个时候从伟大首都抄录回来的。br   【老子对孔子的教导】br   晴空万里,万里无云,云开雾散。br   总之,天气不错,温度适中。阳光明媚,微风轻吹。br   这是一个圣人见面的日子。br   老子终于在家里接见了孔子,老子不算热情,但是很有礼貌,伟大首都的人接见外地来的朋友多半就是这样。而孔子很小心谦卑,毕竟土包子来到大城市,惴惴不安是必然的。br   宾主双方进行了客气但是不算热情的会谈,分别介绍了周朝和鲁国的情况,之后,两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话题,理由很简单:两国都处于内部利益集团激烈斗争的阶段,周王和鲁国国君都成了摆设。br   老子重点讲述了自己的道德理论和无为而治,而孔子还没有理论,他认为周礼是救世良方,古人的教训对于当今世界具有指导意义。br   老子站在道的高度看孔子的想法,觉得实在单纯得可以,没办法,地方和中央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大家的高度确实有差距。不过对于孔子的好学,老子还是非常欣赏。br   孔子激烈地批判了鲁国三桓专政,认为他们违背了周礼,直接导致了鲁国的衰败。br   南宫敬叔就在一旁,脸色非常尴尬。br   老子看出来,孔子还是太年轻,有激情却又容易激动,对当权者非常不满,是典型的愤青。再看看南宫敬叔的表情,老子知道自己应该提醒孔子了。br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br   简单翻译:你所说的太腐朽了,说话的人都已经变成土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君子如果得到时机就发挥,否则就隐居起来。我听说,高明的商人不暴露自己的底牌,高尚的君子不显露自己的贤能。我建议你少一些骄傲,少一些欲望,你亢奋的神色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对于你都没有好处。我能忠告你的,就是这些了。br   “是、是。”孔子心悦诚服,老子的话让他想起那个三缄其口的铜人。br   第一次会面就这样结束了,谈不上特别愉快,但是还算融洽。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老子对孔子也很喜欢,尽管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还很不成熟。br   基于大家的高度有差距,老子对于再见孔子兴趣不大。不过,孔子在接受了老子的教训之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再谈论天下事。所以,孔子再次请求见面的时候,提出想要专门请教关于丧葬礼仪方面的问题。br   鉴于孔子的诚意,老子决定再见他一次。br   这一天,恰好老子主持一个葬礼,于是老子邀请孔子前来,代替自己主持,自己则在旁进行指导。孔子的主持中规中矩,完全按照周礼进行。在灵柩运往目的地的途中,突然天色暗了下来,抬头看,太阳被月亮一点点挡住,发生日食了。br   孔子有些傻眼,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br   “孔丘,把灵柩停在路的右边,大家停止哭泣,等待自然的变化。”老子给孔子下了指令,于是孔子急忙照办。不久,日食结束,于是继续行进。br   “老师,为什么这样?”孔子问。br   “因为这是合乎礼的。”老子回答。br   等到葬礼结束,回到老聃的家中,大家坐定了,孔子还有问题要问。br   “我知道,灵柩已经出殡就不能返回,而谁也不知道日食会持续多长时间,既然这样,当时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与其等待着耽误时间,继续走不是很好?”孔子问。一路上他就在想这个问题。br   “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是我们可以推理。诸侯朝见天子,早上太阳出来就出发,太阳落山就歇息。大夫出使,也是这样。下葬的时候,不能天不亮就出发,也不能天黑以后才歇息。披星戴月行走的人,不是江洋大盗,就是奔父母丧的。今天发生了日食,跟夜晚有什么区别呢?再说了,如果发生日食继续走,就等于诅咒大家的父母,这是不可以的。”老子的一番分析,见情见理,孔子恍然大悟,深受启发。br   “老师,你太高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举一反三吧?”孔子对老子的敬佩,是越来越强烈。br   “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自然还有问题。br   “你说。”br   “从前,八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就在园子里埋葬,因此就用活动的床把尸体抬到墓坑旁,然后入殓下葬。后来下葬不在园子里了,地方远了,该怎么办?”孔子的问题很刁钻,不刁钻的问题也不用请教老子了。br   “是这样的,当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远,召公就建议他先把孩子入殓了,然后再抬去墓地。史佚就说他不敢,于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说有什么不敢,就这样做了。于是,史佚就把孩子装殓了,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说,这个规矩早在史佚那里就改过来了。”老子讲了一个典故,解决了这个问题。br   “哦,原来这样,我真是孤陋寡闻了。”孔子很高兴,困惑他很久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可是,我还有个问题。”br   “还有?说吧。”br   “父母死后,到了卒哭(约在死后一百日)之后,这个时候受征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礼的?还是有什么先例的?”孔子问。这年头战争多,这个问题倒很有现实意义。br   “嗯,夏朝和商朝的规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间不用应征。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这么规定,不过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宫敬叔,接着说,“贵国的开国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后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国。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了。”br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没人讲究这个了。br   “那,我还有个问题。”孔子还要问。br   “说吧。”br   ……br   孔子问了很多问题,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br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br   老子将孔子师徒送到了门口,对孔子说:“年轻人,我听说有钱人送人钱财,仁义者送人忠言。我没什么钱,还好有点仁义的名誉,所以我送你几句忠告吧:聪明睿智但是却很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博闻善辩但是陷入麻烦的人,是因为他总是揭别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场发表看法。”br   老子原话见于《史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br   “感谢老师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记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谢之后,与南宫敬叔拜辞而去了。br   “孔丘,唉……”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老子摇摇头,叹了口气,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难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执著很好学,恐怕在政治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br   【首都效应】br   从伟大首都回到鲁国,孔子变了。br   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伟大首都的范儿了。在鲁国,真正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伟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人们都用羡慕和敬佩的眼光来看孔子。br   “老师,伟大首都是什么样?”学生们亲戚朋友们和邻居们都这么问。说起伟大首都,就像我们现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样带着向往和仰慕。br   每次这个时候,孔子就会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在伟大首都的见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大家则毕恭毕敬地听着,时而发出赞叹声。br   每次的最后,孔子都会专门说到老子。br   “哇噻,你们知道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是谁么?就是老聃啊。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野兽,可以用网捉住它;鱼,可以用鱼钩钓住它;鸟,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龙是我所不知道的,龙乘风上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我跟老子见面之后,发现他就是龙。”孔子开始赞叹。听的人则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老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br   孔子原话见于《史记》。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br   从伟大首都回来,增长了这么多见识,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世界第一学问家老子的教诲并且跟老子成为朋友,如此一层层的光环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br   于是,很多人前来求学,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卿大夫的子弟们。br   据《史记》:“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br   为什么太史公特意提到了这一句?《史记》的学问高深啊。br   不管怎么说,如今留洋镀金的人,你们的祖师爷就是孔子了。br   报名的学生多了,收入大大增加了,孔子的经济条件迅速好转。br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br   学生增加了,特别是住校的学生增加了,管理上就有些困难了。生活上要管理,吃喝要管;学习和宿舍管理也需要人。怎么办?br   吃饭的问题上,孔子开始让老婆帮厨。老婆尽管一百个不愿意,最终还是接受了。br   学习的问题上,孔子的想法,要找一个班长或者助教一类的人。一开始,孔子觉得南宫敬叔很合适,可是南宫敬叔委婉地拒绝了,一来他不住校;二来最近的家族事务比较多,缺课的时候越来越多;三来,他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br   终于有一天,孔子找到了班长的人选。br   【子路求学】br   这一天正在讲课,就听到院子门口一阵吵闹声,吵得声音巨大,连课也没法继续上下去。孔子有些恼火,让学生们继续背诵《诗》,自己则来到了院子外面。br   只见院子门口两个人正在争吵,一个是守门人,另一个是一条大汉,十分魁梧,身高略低于孔子,但是宽大厚实,十分强壮,脸上是黑压压的胡子。br   “好一条汉子。”孔子暗暗称奇,来到近前。br   “怎么回事?为什么争吵?”孔子问。br   “主人,这个伙计真不讲理,来到这里二话不说,就要闯进去,我急忙拦住他,结果他就跟我争吵。幸亏你来了,否则我拦不住他。”守院门的急忙解释。他要拦住这条大汉,确实不大可能。br   孔子转过头来,问大汉:“请问这位好汉,你来找谁?”br   “找谁?找孔子。”大汉气哼哼地说,好像自己受了委屈。br   “哪,我就是孔子,你找我什么事?”br   “啊,你就是孔子?”大汉上下左右瞧了孔子一个遍,看得孔子浑身发毛。br   “啊,我就是。”孔子不由自主地说。br   “我听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是吗?”大汉问,尽管声音很粗,但是看得出来没有恶意。br   “那也不是,也就鲁国第一,世界第二吧。”孔子舒了一口气,谦虚了一下。br   “那我问你,学问有什么鸟用?”大汉问,话很粗俗。br   孔子心说这小子怎么说话这么粗?算了,他是个粗人。不过,孔子决心要教训他。br   “那我先问问你,你,有什么才能?”孔子反问。当了这么长时间的老师,孔子有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蛋。br   “我?”大汉没想到孔子会反问,愣了一下之后说:“我会舞剑,到现在没碰上过对手。”br   大汉说着,从腰里抽出剑来,就要开始舞起来。br   “别、别、别。”孔子急忙制止他,大汉迟疑了一下,把剑收起来。于是,孔子接着说:“我不是问你会什么,我是想问你,你固然会舞剑,可是你知不知道除了会舞剑之外,你如果再学会了知识,谁还能比得上你?”br   “别扯了,我就不信学问有什么鸟用处。”大汉笑了,笑得很憨。br   “话不能这么说,国君如果没有有学问的人给他提意见,国家就没法管理了;士人如果没有有学问的朋友提醒,人品就会糟糕。马要用鞭子驾驭,弓要用手来掌控。木头用绳墨才能削平,人接受规劝才能进步。接受知识注重学问,人就能够成功;远离知识,毁弃仁义,那就要犯罪。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知识。”孔子讲了一堆,都是他常说的。br   “嘿嘿,南山有竹子,本来就长得很直,砍下来做箭,就可以射穿犀牛皮,又哪里需要学习呢?”大汉反驳。br   “那我问你,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上装上铜头并且磨尖,不是能射得更远射得更深吗?”孔子反驳。br   “哎,是哦。”大汉想了想,觉得孔子说得对。br   三言两语说服了大汉,孔子很得意。br   “那,你说得这么有道理,我要跟你学。”大汉提出要求,想要入学。br   孔子犹豫了一下,他看看大汉身上,除了那把宝剑之外,什么也没有。br   “这个,好汉,你要来学习,我无任欢迎。不过,我要收学费。”孔子说。br   “学费?啊,还要收学费?”大汉很吃惊,从来没上过学,也没听说过学费。不过在吃惊之后,他还是接受了现实。“那,学费是什么?”br   “十块腊肉。”br   “十块腊肉?俺一块腊肉也没有啊。”大汉有点发愁,他是个穷汉,哪里有十块腊肉?“那这样吧,我从我自己身上割肉下来行不?”br   大汉说着,撩开了衣服,露出了粗壮的大腿,操起剑来就要割自己的肉。br   “慢、慢、慢着。”孔子急忙叫停他,从前听说过介子推割肉,没想到眼前就有一个割肉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怎么能说割就割呢?再者说了,你那肉,我们敢吃吗?”br   大汉停住了手,看着孔子,意思是:你不让我割肉,我割什么?br   孔子也看着大汉,猛然,他眼前一亮:这个人不就是班长的材料吗?憨直,勇猛,哪个同学敢不听他的?br   “算了,看在你好学上进的份上,你的学费我就免了。不过,你要给我做些家务学务充当学费。”孔子决定收第一个免费生。br   “谢谢老师。”大汉高兴得抓耳挠腮,不知道说什么好。br   “那,你叫什么?做什么的?”孔子问。br   “我,我是个野人,居无定所,整天在路上。”大汉说。所谓野人,就是士农工商之外的人,多半是从外国流落过来的奴隶或者奴隶的后人。看上去,大汉似乎是被抓来的胡人奴隶的后人。“我,我没有名字,他们都叫我由。”br   “那我问你,你排行第几?”br   “我,我有个哥哥,早死了。”br   “那你就是老二,从今天起,你就叫仲由。因为你整天在路上,字就叫子路。”孔子好人做到底,给大汉取了名字。br   仲由,字子路。子路记不得自己的岁数,大约小孔子十岁。lt;/pregt;lt;/divgt;
6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一六 老子是谁?
热度 1 水壶灌满 2016-10-10 04:41
关于老子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br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br   这个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br   第一,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第二,此前没有出现过李姓,老子的李姓从何而来?第三,周王室有大量王族处于失业状态,守藏室之史这样的职位怎么会给一个外人?第四,守藏室之史是一个重要职位,特别对于王室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藏室不仅是国家图书馆,而且是国家文物馆,而且是中央文献博物馆。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是绝对不可能给一个楚国人来担任的。br   根据传统,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一定出于世家,不是王族,也是周朝太史家族。br   所以,《史记》的记载不足为据。br   事实上,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怀疑他自己的写法,所以,《史记》中继续记载:br   或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br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br   这样,《史记》中,司马迁实际上给出了老子的三个候选答案:李耳、老莱子、太史詹。哪一个是对的,司马迁本人也不能确定。br   既然司马迁不能确定老子究竟是谁,为什么却要连老子的故里都写出来呢?有趣的是,老子的故里是有道理的。当然,所谓故里,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br   为什么要说老子是太子晋的老师呢?因为太子晋的思想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而老子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是太子晋的老师,尽管不是正式的老师。br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师承关系,当老子成为道家的祖师爷之后,太子晋也就成了道家的人物。br   有人说老子名扬天下靠的是《道德经》,其实不然,在《道德经》面世之前,老子就已经因学问而名噪天下了。br   当然,名传后世,老子靠的还是《道德经》。br   【论道大会】br   太子晋和老聃在太子府恭候叔向和师旷来到,他们对这两个晋国人也是闻名已久,十分仰慕。br   四人相见,寒暄之后,分宾主坐定。br   作为主宾和主人,叔向和太子晋客套了几句。之后,各自介绍了老聃和师旷,又是一番互道景仰之情。br   基本上,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的四个人在一起了。br   四个人的谈话很有趣,因为四个人的地位很有趣。br   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晋,理论上说,他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物,而且,他是今天的主人。可是,老聃是太子晋的老师,又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他的地位更高。但是,叔向是晋国的特使,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特使以及最强大国家的国君的老师,而且是客人,从实力而言,叔向更强。但是,师旷是叔向专门请来的,学问高深不说,还是个残疾人,更需要大家的关照,也让大家敬佩。br   好在,四个人都很谦恭,都看重别人的地位而看轻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在一起是很轻松快活的。br   几人先谈了一阵《诗经》,便谈边喝,谈得高兴。br   谈过了《诗经》,话题渐渐转到时事上面,大家又说了些国际形势。不过,对于晋国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的权力斗争,大家讳莫如深,点到即止。br   “老子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想向您请教。”叔向对老聃很恭敬。br   “太傅客气了,请讲。”老聃也很谦虚。br   “刚强和柔弱,哪一个坚固?”叔向问了一个听上去很哲学的问题,实际上,他是想问问,怎样做才能在晋国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住自己,保住家族。br   老聃笑了笑,他知道叔向的意思,因为不仅叔向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仅晋国权力斗争激烈,王室也不例外。br   “你看,一个人八十岁的时候,身体里最强硬的牙齿就已经脱落了,而弱软的舌头还在。‘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天下最坚固的地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道德经》)。’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硬邦邦了。万物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枯槁了。从这些方面看,柔弱是活着的一类,刚强是死亡的一类。活着的,哪里损坏了一定可以复原;死了的,哪里损坏了一定会更糟糕。所以我知道,柔弱比刚强更坚固。”老聃的一番话,让叔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br   “老子,您说得太对了,您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叔向问。br   “这是我老师常摐告诉我的。”老聃说。原来他也有老师。br   “那,我能不能有幸拜会常老师?”br   “他已经去世了。”br   “哦。”叔向有些失落,也有些尴尬。br   老聃倒没有什么,依然神态自然。br   师旷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老聃的话很有道理,听到叔向没有再问问题,于是他有问题要问了。br   “老子太有学问了,我想替我们主公问您一个问题。”br   “大师过奖了。”老聃一向也对师旷很是敬仰。br   “请问,国君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师旷提出问题,他希望回去讲给晋平公听。br   “清静无为,务在博爱。要爱自己的百姓,任用贤人,开阔自己的视野,考察各方面的情况,不要被一般的习俗所局限,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要有远见卓识,超凡脱俗,经常反省自己,考察政绩,治理百官。”br   “嗯,好一个清静无为,好,好。可是,怎样算是清静无为?”师旷赞同,不过还有点疑惑。br   “我打个比方,治国就像蒸鱼,不要经常翻动它。所以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如果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小心翼翼,瞻前顾后,那就是清静无为了吧。”老子的话很形象,师旷闭上眼睛想象烹鱼的场景,禁不住点点头。当然,他的眼睛本来就是闭上的。br   老子接连回答了晋国人两个问题,禁不住还是有些得意。而两个晋国人对老子的回答都很满意,叔向以崇敬的眼光看着老子,而师旷竖起自己的耳朵,等待着老子继续说下去。br   “老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征伐不断,大国欺凌小国,强势兼并弱势。不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公卿大夫也都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总之,这个世界就要完蛋了,老师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拯救这个世界?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太平和谐?”这个时候,太子晋提问题了。他知道,老子最擅长也最爱说的就是这个,但是如果自己主动来说,就不如有人提问。如今晋国人都提问了,自己正好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给老师一个发挥的借口。br   老聃看看太子晋,会意地笑了,心说“这孩子真聪明,怪不得人见人爱”。br   “这是我经常彻夜思索的问题啊,这个世界已经很危险了,我们必须想到拯救世界的办法啊。既然太子说起,那我就说说。”老聃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对于这个话题,他有很多话要说。br   叔向瞪大了眼睛,师旷的耳朵也竖得更直。br   “我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多年,饱览各朝的群书。要拯救这个世界,我觉得只有一种办法。”老子说着,用忧国忧民的目光扫视了众人一遍。br   太子晋笑了笑,叔向点点头,师旷的耳朵也动了一动。br   “什么是万恶之首?欲望。”老子进入正题了,首先从人性谈起。“有了欲望,人们就会去争夺。欲望越强烈,争夺的手段就越是激烈。当今世界如此混乱残暴,就是因为人们的欲望越来越没有限制。”br   老子说到这里,大家都点点头,觉得有道理。br   “可是,欲望是与生俱来,不能消灭的。那么怎么办?那就要抑制人们的欲望,而不是激发他们的欲望。”老子继续说。br   “怎样抑制呢?”师旷插了一句,这个话题他比较感兴趣。br   “不要刺激人们的感官,譬如说人都是有性欲的,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如果每天有美女在你面前走动,你的欲望就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你看不到美女,你的欲望就会减弱。人们知道的事情越多,各方面的欲望就会越强。看见你穿皮衣了,他就会想好衣服;看见你吃鱼肉了,他就会流口水。所以,抑制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让他看见。按照我的总结,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br   “噢,那不就是愚民?”师旷又问,对老聃的话,他有些吃惊。br   “事是那么回事,可是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啊。”老子笑了,不过师旷看不到。br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呢?”叔向问。在这一点上,他同意老聃的说法。br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老聃迅速给出了答案,国家不要大,老百姓也不要多,凡是省力的先进的器具都不许使用,老百姓干死干活的收成都只够活命,整天拴在土地上,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想。br   “人要是这样,跟牛马还有什么区别?”师旷忍不住又问了一句。br   “不错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人和牛马本来就没有区别啊。”老聃又是笑着回答,师旷还是没有看见。br   对于老子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叔向是支持的。不过这小国寡民的方式,叔向的感觉是难以实现。br   “这个,有点难。”叔向摇摇头,说道:“就算一个国家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不这样,岂不是也不行?岂不是也会有诱惑?”br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没有了。br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br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br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实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操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br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操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br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br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肉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br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br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br   “你说的抑制人们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欲望,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欲望。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欲望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奸,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br   “大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觉自愿,不是强迫。”老聃辩解。br   “你怎么能让大家自愿抑制欲望呢?”br   “只要国君垂范就行了,所以君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只要国君无欲无为,老百姓就会跟随啊。”br   “国君无欲无为?要是国君无欲,谁还当国君?当国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吗?不为了女人、不为了财宝,谁当国君?”br   “大师,话不能这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那些身外的诱惑太多,会使人迷乱,所以好的国君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不玩女人啊。就像大师您,您自己弄瞎了眼睛,不就是为了避免受到太多的诱惑吗?”老聃继续辩解。br   “那我可不是你说的君子了,没错,眼睛瞎了可以避免眼睛看得见的诱惑,可是我是为了让耳朵承受更多的诱惑,好专心于音乐啊。吃饱了睡,睡够了吃,那样的君子跟猪有什么区别?”师旷大声说。br   老聃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道再说什么。br   叔向看见两个人说得僵了,急忙来缓和气氛。br   “哈,两位的高见都令人佩服啊。不过今天高兴,不说这些沉闷的话题了。”叔向开口,转移话题。br   “就是就是,太傅有什么好想法?”太子晋急忙附和。br   “师旷大师是当今音乐造诣最高的人,而太子据说笙吹得一流。既然今天聚在这里,机会难得,何不合奏一曲?让我们开个眼界?”叔向的主意不错。br   太子晋当场赞同,师旷也不好拒绝。乐器是现成的,于是师旷鼓瑟,太子晋吹笙。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br   两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老聃也听的心情大悦,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五音令人耳聋”。br   当天,尽欢而散。br   太子晋尤其敬佩师旷,特地赠送他乘车一辆。br   【王姓始祖】br   俗话说:天妒英才,天才不寿。br   第二年,太子晋竟然病逝,年方十六岁。br   噩耗传出,天下为之惋惜。也正因为天下为之惋惜,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传说。br   据汉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太子晋擅长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br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br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咏太子晋。br   屈原在《远游》诗中写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南朝《古诗十九首》也存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诗篇,李白则写下“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也写道:“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白居易也有“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br   武则天在去嵩山封禅之时,专门来到了缑山之巅拜谒子晋庙,并在此立下了著名的“太子升仙碑”,随后修建了升仙太子庙。br   如今,升仙太子庙杳然不存,只有孤零零的太子升仙碑伫立在缑山之巅。br   升仙太子碑之侧,有几座后人追念太子晋的石碑。其中一个为乾隆所立,碑上写道:“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br   史上多有说太子晋因进谏而被废为庶人,此说不见于正史,且不合常理。br   太子晋早夭,留下一个遗腹子王孙宗敬。而太子晋的弟弟王子贵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周景王。br   王孙宗敬长大之后,出任周朝司徒。后来王孙宗敬辞官远走,来到晋国的太原,太原人称他们为“王家”,从那以后,太子晋的后人以王为姓。br   王孙宗敬之后的王家开始在太原繁衍,他的后代中产生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br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功劳最大,王翦就是太子晋的后代。br   后来王贲的儿子王离为秦朝大将军,被项羽击败而自杀。王离的长子王元徒居山东琅琊,就是琅琊王氏始祖。王离次子王威则回到太原,但是不久前往扬州。后来,王威的九世孙王霸重返故里,定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br   中国历史上,太原王和琅琊王都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东汉的王允、晋朝的王导、王羲之,唐朝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宋朝的王旦、王安石,明朝的王阳明、王夫之等等,都是这两处王家的后人。br   南北朝时,只有王家在南北两朝都是名门望族。br   王姓后来分为二十一郡望,即二十一处,这二十一郡望并不都是太子晋的后代,但是以太原和琅琊为王氏之首。br   基本上,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十之八九出于或自称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如今,南方各地王姓多半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br   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lt;/pregt;lt;pre style=white-space: pre-wrap; word-wrap: break-word; width: 998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0, 230, 221);gt;lt;brgt;lt;/pregt;lt;/divgt;
68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陈伯达之子论父辈:前30年革命,后30年补过,经济制度回到原点财富被腐化贵族掌握 ... ...
热度 3 天涯过客 2016-1-23 09:50
转帖: 陈博士(陈伯达之子)评论实在是太精辟太精彩了 陈伯达的儿子学有所成,对六十年的评价一针见血,还真的不服不行,绝对值得在全中国传播。不知道他怎样评价他老子的一生,反正出不了他说的“说得难听点就是一群土匪地痞”。 陈伯达的倒台成就了他的儿子,你懂得我的意思吧? 国殇 60 年 中国经济评述(上) 陈晓农博士(陈伯达之子)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经济学系博士陈晓农先生来和我们分析一下。中共建政 60 年,中国经济体制回到 1949 年 陈博士:今年是中共建政 60 周年,通常人们把最近的 30 年叫做 “ 改革开放以来 ” ,一谈到经济建设成就,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是,这样的谈法其实是很片面的,因为他还有前面的 30 年没有涉及到。其实从整体来看,这个 60 年分成两个阶段,能够非常清晰的划分出来:前 30 年主题是革命,后 30 年主题是改革。 如果我们单看革命,革命的成就也很大: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计划经济,建立了人民公社,工业增长也不慢,也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等等等等。如果单看这后 30 年改革,成就也不小,建立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了,经济增长也很快。 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当你把前后两个 30 年搁在一块儿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 很少有人谈,前 30 年的成就和后 30 年的成就是什么关系。要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悖论。改革的对象是什么呢?改革改的不是 60 年前的国民党时代的体制, 改革改的正好是革命的成果,改的就是 30 年革命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公有制。换句话讲,改革其实是对革命的否定 。 再进一步看, 60 年走下来的结果是中国在经济体制回到了原点,回到了 1949 年以前。 今天中国讲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可是,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 1949 年以前中国什么体制?那时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那时候也对外开放了,那么为什么中国要用革命去把市场经济体制消灭了,花了 30 年时间,然后再花 30 年再把它从新建立起来?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好比说:一个管家把主人的房子给拆了,拆完以后再花很大力气把它从新盖起来,这主人该赞扬他什么呢,赞扬他后来盖房子的努力,还是赞扬他拆房子的勇气。其实,后 30 年的改革不过是将功补过,补的是前 30 年革命的过。如果把这样放在一起来看, 前 30 年、后 30 年合在一起,其实没什么成就啊! 这些成就不都是把他切成两个 30 年以后,分别闭着眼睛谈的吗?如果把前后 30 年连贯起来一看就不对了, 后 30 年改革开放,目的只不过是弥补前 30 年革命造成的祸害,或者说革命 30 年建立计划经济、公有制这条路是根本走错了。走错了以后,后 30 年改革开放才从新走回来,把中国经济再放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没有太大的成就。 就制度建设上,中国只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花 60 年时间折腾了几代人,中国执政党才明白,原来经济体制是不能胡折腾。毛泽东错了,陈云也错了,当然邓小平当年也是错的,因为他也是毛泽东推行大跃进的主要的一个得力干将 。当时毛泽东说了,大跃进他是主帅,邓小平是副帅,那么今天如果追究大跃进的责任,邓小平难道不应该承担很大的罪责吗? 主持人:提到这个前 30 年、后 30 年,它后 30 年等于回到原点。经济制度回到原点,但是我觉得掌握资本的这些人其实是完全是一个大调个。 陈博士:讲到这里,要看到中国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到底带来了什么?结论其实也很简单, 它只是把原来的统治阶级推翻了,把原来这些流离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个想造反的一些小文人,一些地痞,说得好听点是造反者,说得难听点就是一群土匪地痞,吸收到所谓革命的队伍中,成为革命的骨干,最后这批人掌了权力,取而代之成了新的统治阶级 。 现在是他们的子孙辈在中国统治着,在中国成为亿万富翁。所以,革命不过就是换一批人发财而已,这批新发财的人更糟糕 !过去历史上的士绅阶级还有点所谓知书达礼,还有一点伦理。 今天中国的统治阶级——共产党的精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文化层次比历史上历代的官僚还要差。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官僚队伍如此的吃喝嫖赌到现在这种程度 。如果用“腐化”形容,那么 今天中国共产党官僚的腐化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 如果硬要讲中国模式,那么就是说 中国模式一个重要特点是,他造就了一批红色贵族,一批腐化得登峰造极的红色贵族,这就是中国特色 。我不相信全世界会很欣赏这样一个东西,会认为这套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主持人:中共从前 30 年的革命到后 30 年的改革,经济制度上等于是走回到了原点,而财富却被腐化到登峰造极的红色贵族所掌握着。 有这样一组数据迷惑了很多人, 60 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77 倍,人均年收入超过了 3,000 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 1,000 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 7.9 %。那么,这些数字是否至少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了呢? 陈博士:我算了一笔帐,从 1957 年到 2007 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0 %,在世界上可以 维持 50 年年平均增长 10 % ,是个非常可观的记录。但是,我同时也算了一个帐,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农村 7 亿多人口, 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 , 2007 年是 3,000 多块, 1957 年是 70 多块,年平均 增长了 3 % 。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增长了 50 年,年平均增长 10 %,占人口 70 %左右的农村人口,他们的年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只增长 3 %。只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 1/3 。换句话讲,这个 10 %的增长,获益的不是占人口大多数的老百姓。再进一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刚才提到农民 50 年生活消费支出的能力,就是消费支出的水平,年平均增长 3 %,是个什么状态?有人说年平均增长 3 %也不错了,很高了。所以,你光从这个增长率本身是说不出好坏来的。 所以,必须要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和谁比呢?很简单,和国际平均标准比。 2005 年, 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贫困线是每人每天生活消费支出低于 1.25 美元,算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困线以下。 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刚才讲到的 2007 年中国 7 亿多农民,平均年生活消费支出 3,000 多块,平均每天是 8 块多人民币。按当年汇率算,一年折合 1.16 美元 ,也就是说刚才讲的连续 50 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 10 %的结果,是占人口 70 %以上的农村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经过 50 年的增长, 仍然在全球贫困线以下 。 做了这个比较,很快就会发现大问题。中国这个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大家是希里湖涂的。只知道“发展”两个字,知道字面上的理解,发展就是增长,但发展是增长吗?我们从刚才举的这个例子,高增长 50 年,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全球贫困线以下,从这个事实说明:“发展”不等于“高增长”;“高增长”不等于“正常的发展”。换句话讲,发展是有良性的和非良性的。非良性的发展是越多越糟糕。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正常的发展,正当的发展呢?邓小平在中国讲了一句名言,当然全中国所有的官员从上到下都照抄不误,叫做“发展是硬道理”。我一直在一些讲话中说,邓小平讲错了,因为邓小平不懂什么叫“发展”。他连发展都不懂,还谈什么硬道理呢? 其实,“发展”是有标准的, 发展的好坏是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谁获益。 在中国谈到发展的成就的时候,很多人常常用国家的概念——中国国家的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等等等等。这个时候常常就 混淆了一个东西,就是把国家机器和组成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国民给混在一块儿。似乎国家机器的能力增强,就是老百姓的利益增加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 中国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改革开放也好,经济增长也好,最后 获得收益最大的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机器里面保护的这些官僚集团,中国现在叫“ 特权阶层”,或者叫这个“官僚群体”。 但是,他们获益不等于说中国的大部分国民获益,如果发展增长值被占人口百分之几的这么一小群官僚群体获益,那 应该讲这个发展是失败的。 首先,这个发展在中国是没有准确目标的,或者说政府心里很清楚他的目标就是让官员富起来,至于老百姓苦下去他是不管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官员变得越来越富,从发展中获得了绝大的好处,老百姓却得不到好处。当然,如果从一个正当性的角度来讲, 发展要有正当性,那就是说只有当这种发展给 70 %、 80 %、 90 %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稳稳当当,逐步提升的生活水准 ,这样的发展才算是有益于国家的,这个国家指的是全体国民而不是国家机器。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 中国的发展走上了歧途, 这个歧途的标志,就是他 只满足于一小撮权贵阶层的需要,而不去顾及大多数国民的需要。换句话讲,这个发展背离了社会公正, 很多人认为社会公正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说说而已,需要说说,拿出来讲一下,讲完了也就拉倒了。还有人认为社会公正就是政府给贫困阶层发一点小钱,给一点施舍,救济之类的,然后就叫社会公正了。 其实,社会公正复杂得多。 社会公正首先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是不是不同社会群体拥有同等的政治社会权利 。比方讲:选举的时候,普通人和官员是不是同样只有一票,普通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不会被官员剥夺。像 这样的问题是社会公正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的社会不公、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权利上存在着社会不公, 最后必然导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 那么,这个社会不公模式下的这种经济畸形发展必然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 中国有几亿劳动力,拚命生产却不消费,或者基本上不消费,省吃捡用过得苦 哈哈。那问题就来了,这 几亿劳动力拚命生产出来的东西,他们自己买不起, 中国是那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其中 7 、 8 亿是这样的状况。那个产品不知道要卖给谁,如果卖不出去,那么他的生产也就没有意义了,工厂就关门。 所以在中国而言,通过全球化找到了一个出路——那就是这 几亿人拚命的生产,但自己又不消费,然后想办法卖到国外去。卖到国外以后,获得了外汇,这个钱又被政府借到了这个发达国家。 就是把外汇 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了外国的银行,或者是把它变成了外国的国债。 那么这样的话,相当于变相的把中国的老百姓创造的财富再借给外国人,特别是发达国家,然后请他们用从中国借的债来买中国的商品。 当然这样中国的经济就增长起来了,但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想到这样的经济增长能长期下去吗?其实不可能的。 总有一天外汇储备积累到一个严重的程度,总有一天这个出口会出到再也卖不动的程度 。那么,去年的经济危机正好就造成这一个转折点,从那一点开始,中国的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个瓶颈,再也走不下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共政府费了很大的力气想要通过房地产、政府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投资拉动经济。 同时,中共也面临一个叫做“ 内需不足” 的困惑,那就是 国内老百姓的消费越来越少、 越来越少, 占整个经济比例日益下降 。整个经济能靠百分之几的官员,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官员来消费带动吗?谁都知道不可能的。一个官员再能喝酒,他一天也不能喝 80 斤、 100 斤酒,他再能胡吃海喝,一天也顶多吃掉几千块、上万块,他们仍然不能代表 7 、 8 亿人去消费。所以, 中国的内需就拉不起来 ,因为这个经济结构是畸形的,是背离社会公正的,占大多数人口的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 现在中国面临了一个困境, 60 年 后,看起来中国好像是经济增长率也提高了,外汇储备也达到世界第一了,似乎是一个非常神气的状态。但是就在这神气状态的背后,你可看到他存在一系列无法解 决的经济病症。这些经济病症正好是中国这个畸形的背离社会公正的发展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征兆。这些征兆都是没有办法靠一些小政策能够轻而易举就扭转 的。 主持人:将来中国将面对的就是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那也很显然现在很多国际上有的人还认为中国能够带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也是一个幻想啦。 陈博士:不光是幻想,那是无知。可以这么说,谁这么以为,谁就是无知者。但是,很遗憾的就是尽管这个世界很大,也有很多有名的人物,但是不排除他们当中无知者占相当大的部分。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论说的现在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很客观。但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说了一种中国模式,您对这个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陈博士:中国模式在中国国内被称做 “ 中国模式 ” 。在国外有那么一、两个认识上很糊涂的西方学者,把他称做 “ 北京共识 ” 。就是说现在中国已经创造出一个全世界应该模仿的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当然中共政府是很喜欢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学者也是趋之若鹜。但很可惜,这个北京共识好像并没有在全世界媒体上真正得到多少反响,只是在中国的媒体上被中国少数御用学者在追捧。 事实上, 所谓的中国模式 ,就是我刚才前面讲的这个: “ 畸形的背离社会公正的发展模式 ” 。今天已经走到处在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状态下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质,有什么中国模式的特点,那就是,早早晚晚他会进入今天这个状态。如果说过去这么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看不到这个结果,一再盲目的吹捧,那只能说他们的眼界缺乏前瞻性,他们的思维过于狭窄。本来中国模式今天出现了这个结局,应该是十年前就看到。 主持人:是。在 10 年前,何清涟老师就在她的著作《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中分析了中国改革的巨大问题并且预言了必然的结果。这本书呢于 1998 年出版,当年就畅销 300 万册。虽然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禁书,但是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 何老师也因此被《三联生活周刊》列为影响中国的二十五位时代人物之一;被美国《商业周刊》( Business eek )评为“亚洲之星”;被读者称为“中国改革的良心”。我们下期节目就请何老师对 60 年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一下分析。
个人分类: 留档珍珠湾|66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老子的散文诗
热度 8 稻草 2015-2-9 22:47
老子先生的道德经,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诗篇。 老子先生夹叙夹议,行文流水,把幽深之道,展现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 老子以易经逻辑,行文立篇,结合当时的实际生活,很好地建立起了一种宇宙观。老子把宇宙定义为道,并且是无情无义,无所不为的道。这是它的世界观的出发点,这和易经的易是一个东西,易就是宇宙本身。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后人把他的道只取了一种规则,即规律的含义,有的还把他的意义定格在虚无的神,发展为神学的教派,道派。 道德经开始两章,就把宇宙观讲清楚了两个: 一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意思是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名是人认识的世界,道是一切的本源,名是认识的本原,是观念性的东西。从当时的科学水平来讲,老子讲到这个份上,不要说当时,就算现在也已经是认识论思想的最高境界了。 二是讲清楚“易有太极”,即先有事务,事务总有相反的两方面来形成一个事务的整体。这个是整体概念,不是辩证概念,辩证概念是先有矛盾再有统一体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观,这也就是老子取的易经的整体逻辑,而不是现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请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这里,美丑、美恶、长短、高下、前后等是矛盾的概念,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最后归于无为,无为是最后一个整体即道,强调矛盾的整体,是整体论的易学思想。 还有一个宇宙观就是四十二章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其三生万物,是与易经的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三才“之道,即三本体稳定论一致的,即整体论思想在现实世界本体的反映。 道德经除上述思想的展现外,在余下的篇幅中,老子还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进一步解释道;二是把“道”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子在对道的解释上是充分的,也算是一种论证。例如, 第二十五章,就是解释道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对道的运用上是广泛的,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例如,第三章是运用到政治上,“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六九章是运用到军事上,“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总是在用整体逻辑解释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是一种整体逻辑方法论。就是把任何矛盾的最后一个整体留给了道,在道之前,他又定义了一个德,在达到道之前,修德而为,实际是人或者事务的生活演化,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是不断深化认识达到最终认识事务的目的。老子也把有这种达到“道”的品德的人定义为圣人,实际是人的一个理想模型。 有人惊叹老子为何有如此想象力,原因是他参考了易经的各种卦象,并联系他的宇宙观进行了思考,这一点和孔子有相似之处。 但是,老子,因为时代的局限,本体论的严重不足,有一些分析是错误的,例如愚民政治就是错误的,消极的,不利于人类进步的,与道德经的世界观是不一致的。 在我们看明白老子的思想后,你会发现,道德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这或许是李白、杜甫等道学崇尚者们文学大家的”先验基因“吧。 陈悦 - 良宵.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53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普法:抄袭的判定
热度 2 岳东晓 2014-8-6 14:57
在发现iMan的双层玻璃问题及解答是一本传热学教科书上的例题之后(见文末),我结论 其博文中 省略的计算公式与教科书上的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设定iMan抄袭成立。这是根据美国法律作出的法律判断。对此,iMan反问道:【老子的计算过程没有写出来,你怎么知道是跟它的一模一样? 即使是一模一样你怎么知道就是抄袭,而不是老子独立完成? 】 针对iMan的第一个问题,我回应到:iMan在博文中【省略的计算过程与课本上完全一致,没有第二种可能。】这是我的专业判断。对此,在一系列狡辩企图失败后,iMan最终不得不承认其省略的计算过程与教科书的例题完全一样。这在法律上叫做admission。至此,iMan的计算过程与教科书相同这一点被确认,不再是疑问。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使iMan抄袭了,如果他矢口否认,坚称是独立完成,我们拿他怎么办? 按这个逻辑,任何抄袭者只要其抄袭过程没有被完整录像,他都可以一口咬定是独立创作。这个世界不是成了抄袭、盗版的天堂? 但美国法律没有这样的漏洞。根据美国法律,在没有抄袭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抄袭可以通过两点证明(1)access -- 也就是被告有足够机会接触原作品;(2)substantial similarity --- 也就是被告自称的作品与原作有相当的相似性。一旦这两点成立,法律就设定存在抄袭。但这并不是不给被告辩解的机会。"By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access and substantial similarity, a copyright plaintiff creates a presumption of copying. The burden shifts to the defendant to rebut that presumption through proof of independent creation." 也就是说给被告机会证明自己没抄。但如果被告不能证明自己独立创作,那就是抄了。Access这一点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原作品的广为传播来证明 --- reasonable access can be shown ... by the plaintiff’s work being widely distributed (注一)。 具体到我们的情况,(1)传热学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图书馆里,widely disseminated,因此access要素成立;(2)iMan已经承认其计算过程与教科书相同,substantial similarity存在。依法可以设定iMan抄袭。 有个案子很类似。搜索 “Court Upholds Plagiarism Verdict vs. Michael Bolton” (法院维持Bolton抄袭的判决). 212 F.3d 477 (9th Cir. 2000),即可找到相关案例法。Bolton创作了一首歌,Love is a wonderful thing,被人指控抄袭了25年前一首歌,Bolton坚决否认听过那首老歌,坚决否认抄袭,但是那老歌曾经排名110,虽然不算有名,但也算是广为传播了(access),而Bolton的歌与老歌有类似之处 (substantial similarity)。Bolton被判赔偿500万。上诉法院维持原判。 iMan说【热阻不过就是是给传热系数的倒数取个名字而已。全世界算串联热阻总热阻的方法一共有几个?只要是用传热欧姆定律算串联热阻总热阻的就是抄袭?】 如果他试图根据merger doctrine进行辩护(注二),这是他自己的burden of proof,他必须陈述式地证明自己没抄,而我没有义务证明他没抄。问我是毫无意义的。 既然“热阻不过是给传热系数的倒数取个名字”,那根本不需要什么热阻。我的整个计算 纯粹是简单的初中物理与代数 ,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热阻这一说,这对没有抄袭的人来说是正常的思路。iMan的题目与教科书上的题目相同,他的计算与书上基于所谓热阻串联的计算一致,加上他自称熟悉传热学,抄袭相关教科书的presumption很难克服。 注一: Access may be shown by: that work . 注二:iMan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还喜欢耍花招,但有时候接受能力与反应还是较快的,知道计算方法赖不过去,就干脆认了,另寻出路,不像傻蛋之流纯粹比猪还蠢,说不出任何有脑子的东西。 附: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f3f4c47.jpg
个人分类: 法律|8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早恋-莲子羹-女友的软肋
热度 13 宜修 2013-4-11 03:38
一、女儿长得漂亮,我很怕她早恋。某天女儿收到短信:“我是高三某班的XX,很喜欢你,咱们聊聊吧。”我回复:“我是她父亲,咱们聊聊吧。”本以为那小子会被吓跑,不料收到回复:“叔叔,您是过来 人,您懂的!” 二、对中国的宫廷剧没法忍了,皇上一饿了就说 :“ 给朕端碗红枣莲子粥 。” 贵妃伺候皇上也是,“皇上饿了吧,臣妾给您炖了银耳莲子羹。” 皇上怎么了,要死是吗,饿了就吃流食,除了粥就是羹。 当皇上图的是什么 ? 不就是为了在饿了的时候,可以器宇轩昂地说 :“ 朕这会饿了,给朕拿只扒鸡来 !” 三、问:和女朋友吵架了怎么办?! 讲道理?错! 冷静?大错! 和她争执?大错特错! 现在告诉你正解答案!!!大吼一声!“老子要不是看你漂亮、温柔、善良、可爱、早tm和你分手了!”霸气又戳中妹子软肋。据不完全统计、用完这一招,妹纸们的生气程度立马骤降80%!!!
个人分类: 博君一灿|9043 次阅读|31 个评论
分享 拯救芸芸众生的神人
热度 14 兔儿爷 2012-10-13 11:40
  昨天下班回家,刚进小区,就看见一栋楼的楼下围了好多人。   顺势一瞧,只看见六楼的窗台上站着一个人。   啊!他要跳楼,大家都在楼下跟着他紧张。   这时,神人想起电视剧情节,大喊:“不要跳,生活还很美好,你还有亲人!”   然后那人一低头,看见那么多人,明显愣了一下,跳到屋里。   探出半个身子喊道:“都 tmd傻x吧,老子安纱窗呢,都tmd哪凉快哪呆着去!”   结果众人又一起回头瞅神人,神人就郁闷了:是你们先看的好吧,我只是路过好吧……
个人分类: 幽默|5932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1 07:32 , Processed in 0.044010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