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榆林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扶贫工作的方向
热度 2 Chico 2016-7-10 12:15
按:最近看《远方的家》一个节目时,其中有一段就是介绍 韩俊文在西藏阿里戈壁滩种苜蓿草的事迹。网上查了查,中新社、新华社、均有报道。 昆莎乡,离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50多公里,海拔4700多米。 辖3个村委会:索麦村、噶尔新村、那木如村。 韩俊文种草的成功, 对中国扶贫工作是一非常重要的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为落实习总精确扶贫工作创出了路子,指引了方向。 只要8000万党员中能有5%的“党人”不忘初心,知道还有个“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两亿人脱贫问题,小菜一碟。不用400万,也不需要40万,更不用4万, 只要有 4000个“韩俊文”, 贫困区人民 的温饱、小康就指日可待。 韩俊文正在指导牧民割草。摄影:付承堃 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噶尔新村共养殖了3百多头奶牛,牧民的年收入也从十年前的不到1千元增长到现在的8千元。摄影:付承堃 原文:西藏阿里戈壁滩上的种草人    2014年10月26日 中新社 记者 贡桑拉姆   西藏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这片广袤的藏西北高原,不少地方保持着近乎原始的地貌,戈壁荒原和裸露山脊让游客震撼的同时,也不免为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人和生灵担忧。   “饲草之王”紫花苜蓿是阿里牧民心中的“神草”。10年前,西藏阿里噶尔县大部分土地都是荒漠戈壁,当地人以放牧为生,韩俊文的到来让紫花苜蓿遍布在高原戈壁滩上,由游牧民组建的噶尔新村,也从“乞丐村”变为富裕村。 韩俊文现在是噶尔县农牧局副局长,2005年3月作为技术聘用人员,从陕西省来到噶尔县昆莎乡。初来乍到,他因眼下一片荒凉而有些失望,打起退堂鼓。   “当时站在昆莎乡的地头,看到的土地,多半都是石头、沙子,土层又薄,这让我失去了信心”,韩俊文对 中新社 记者如是说。   经过几天的纠结,韩俊文决定留下来,并在几为荒地的50亩青稞田上开始人工种草的试验。   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因此,韩俊文把紫花苜蓿作为在昆莎乡试种的首选草种。2005年之初,韩俊文通过援藏获得了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支援的50万元(人民币,下同)启动资金,昆莎乡第一座“科技示范基地”诞生了。   随后,韩俊文从内地购买了种子、地膜、化肥、农机具等所需物品,还带来技术人员。他们进行了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类等25个品种的实验。   “紫花苜蓿、沙棘、草木樨、沙打旺、鲁梅克斯等品种越冬性好,适应性强”,韩俊文说,2005年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紫花苜蓿过冬成活率达70%、平均高度为85厘米,开花率达80%。   “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观测气温、查看幼苗,蹲在地头吃泡面都是常事。”经过一年的悉心养护,紫花苜蓿试种成功、长势良好,并成为重点推广对象。 2006年,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种到300亩 ,种植工作走上正轨。   2007年,韩俊文的聘用期满,他本可以回陕西与家人团聚,告别 每月只能搭乘农用车到镇上洗一次澡 的生活,但他最终选择留在了这片戈壁上。 2008年8月,当地政府从日喀则、山南地区购买了 80头奶牛免费分给昆莎乡农牧民养殖,但没多久其中40多头奶牛被偷偷卖掉了 。对此韩俊文说,农牧民很快看到了种草养牛的利益,不再卖奶牛,反倒争相购买奶牛,扩大养殖规模。   “紫花苜蓿一年播种,十几年收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生态,增加了牧民的收入”,韩俊文说,每亩紫花苜蓿能卖1200元,奶牛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可达1.3万元至2万元,多余的牧草还可以出售创收。   “十年前的荒地现在变成了绿洲,尤其到了夏天遍地都是紫花”,韩俊文说,2005年昆莎乡100多户家庭只有4台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有的牧民自己还花8000多元买割草机。    截至目前,昆莎乡科技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达12220亩,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9520亩,一年可产鲜草23800多吨,可同时饲养200多头奶牛,或3000多只羊。   “再种一片沙棘林,既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防沙治沙,将来还可以生产加工沙棘饮料”, 今年(20014)韩俊文又成功试种了300亩沙棘, 在这片远离家乡却倾注了自己心血的高原上,他继续编织着“种草梦”。
个人分类: 杂谈|7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1 06:55 , Processed in 0.027199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