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北京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人喝的是毛主席的水,毛泽东治水27年顶几千年
热度 4 稻草 2017-4-26 10:49
   中国人现在喝的都是毛主席的水。   年轻人愕然。   如果你是首都北京人,你喝的应该是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这些水库都是毛主席领导修建的。   老徐曾经在山东淄博工作,那里是老工业基地,最大的水库太河水库是供应城市用水的,是毛主席领导建设的。   老徐现在在深圳工作,香港和深圳供水是深圳水库,被称作东部供水工程,也是毛主席领导建设。   曾经几次到广东河源和韶关旅游,那里有新丰江和南水水库,水波浩渺,分别是广东第一和第二大人工湖,发电之外,还为广东北部福建部分地区供水。刚听到“新丰江”这个名字,一下子想起“新安江”,还有点混淆,那是浙江的水库工程,全国著名,移民故事还有一部京剧《龙江颂》,这些都是毛主席的功绩。   我家在山东的一个山区,村子里自古从河道的一口古井取水,天旱时经常枯水,几个村子为争水,曾发生过械斗。建国后,几乎每个村子都建了水库,基本保证人储用水,水库的功能是涵养水源,井水不会枯竭。这些水库就是我们小时候游泳的地方。   建国后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子,都修了水库。   难道,我们不是喝的毛主席的水?    毛泽东治水27年顶几千年   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讲到经济政策时,就已经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号召。来自农村的毛泽东,深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在延安,他又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首位的方针。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先后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题词,做了“要准备大灾大难,赤地千里,无非是大旱大涝,还要准备打大仗……”的最坏准备,带领几亿人民在农业合作化、大办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了空前的水利建设。   从1952年到1980年的近三十年间,国家用于水利的资金近800亿元,其中,地方及社队自筹也近百亿元,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等工程设施。期间,全国各地修建大型水闸241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000座(而解放前只有大中型水库23座),塘坝640万处,总库容量达4000亿立方米(包括电力投资的库容1100亿立方米);建设万亩以上灌区5000多处;机械排灌动力由解放初的9万多马力发展到7000多万马力;机电井从零开始发展到209万眼;水利结合发电装机900万千瓦。   中国治水几千年,所有的功业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几十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这些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灾害,稳定了七大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神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江大河再无大灾害   从西方圣经大洪水的故事,到中国的大禹治水,洪水就是危害人类的猛兽。   看看汉、唐、宋、清的电影电视剧,都有黄河决口等洪水灾害的危机。   天佑中华,新中国建立后,大江大河再无大灾害。    毛泽东三次提出要根治淮河   建国之前,淮河是一条害河。那时,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地区。“根治淮河”、“治好淮河”,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受灾面积达4350万亩,受灾人口1340万,489人死亡。从7月20日到8月31日,毛泽东连续批发三份有关淮北灾情的电报给周恩来,并且提出要根治淮河的意见。   10月14日,周恩来部署召开政务院第一次治淮会议,正式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蓄泄兼备”的治淮方略,提出对淮河要进行全流域、多目标的治理,“变水患为水利”。   为了加强治淮工作的统一领导,于11月6日在安徽蚌埠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曾山担任主任,下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具体负责各段治淮任务。治淮工程于1950年11月下旬全面展开,到1951年7月,胜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任务。在初步治理的基础上,1951年冬又开始了第二期治理工程。经过三年多初步治理,淮河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淮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条得到全面治理的大河。   当年,治理淮河的决定,收到淮河流域数千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到处出现了爹娘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父子同上工地的动人场面。虽然已到冬天,千里淮河沿岸,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豫、皖、苏三百万民工奋战在淮河工地上,解放军水利工程队赶赴治淮第一线,华东大中专院校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参加治淮工作,中央到地方大批白衣战士活跃在工地前沿……   1951年春天,以邵力子为代理团长的治淮慰问团,送来毛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更加鼓舞了百万治淮大军。这一年,百万治淮大军总计完成土方19500万方。若把这些土筑成高、宽各1米的土墙,其长约2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5圈。同时,这一年,还开始建设“千里江淮第一闸”——王家坝闸。    毛泽东批准“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当地人每年汛期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故有“荆江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   荆江,地处长江三峡下游,上起湖北枝城市,下至湖南洞庭湖口城陵矶。下荆江裁弯后,荆江河段全长377公里。   1951年冬,毛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   荆江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节制闸,拦河坝,洪区围堤,南线大堤等。工程实施分为两期,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毛泽东为工程的开工题词:“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当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有10万军工、16万民工;此外,还有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4万人。该工程于1952年6月20日胜利建成,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工程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    毛泽东四次视察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毛泽东又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   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是从徐州观看黄河故道开始的。沿着黄河故道西上,毛泽东来到东坝头。这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而今黄河正从这里转向东北奔腾而去。毛泽东查看了石坝和大堤,了解了修坝、修堤的情况和防洪能力。   毛泽东第二次视察黄河,了解了不修邙山水库转修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等问题。   毛泽东第三次视察黄河,了解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   毛泽东第四次视察黄河,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问题。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利用规划”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宏伟蓝图,也是人民共和国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江河流域规划。   根据规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黄河建设高潮在大河上下蓬勃兴起,迎来了大跃进的一年。1958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这是1933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不分洪,保安全,党政军民齐动员战胜洪水”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经过河南、山东两省200多万军民的艰苦拼搏,取得了防洪的伟大胜利,避免了滞洪区分洪的重大损失。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洪水有害,但水可利用。认识到和利用水利的,毛泽东也算中国历史第一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根据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中国每一个农村的农业运动。“红旗渠”是典型一例。   河南省林县红旗渠,作为人工修造的“天河”,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和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8年11月1日,毛泽东在去新乡的专列上,省委书记史向生把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一介绍给毛泽东。毛主席认真听取了杨贵关于林县“青壮年劳力出来大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群众住在野地里,大家都用棉花擦屁股……”的情况汇报。   毛泽东听后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好不容易秀了水渠和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大炼钢铁不能再上人了,已经上去的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马上撤下来!一部分人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   毛泽东在专列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大家解开了“紧箍咒”,杨贵也有了主心骨。不久,林县数万大炼钢铁的村民愉快地回到了丰产的农田,回到了兴修水利的工地。   到1959年底,林县已建成中小型管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口,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比5年前增加了20倍,使干旱缺水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即“红旗渠”工程)动工。县委书记杨贵号召全县人民,排除万难,高举红旗前进!从此,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打响了。这天,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吃过饺子的林县民工就浩浩荡荡地从全县15个公社同时出发了。他们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推车,赶着马车,向着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结集。   10载寒暑,10年苦战,在这条总长约1525.6公里的红旗渠上,英雄的林县人民兴建了48座水库、364座堰塘;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鏨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个,兵在每条支渠上建起了45座小水电站和45座提灌站,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在林县全县基本形成,形成“能引、能灌、能排、能蓄、能电、能景”等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410个村受益,从而让林县结束了山民“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上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毛主席领导中国治水过程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祸患。其次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状况。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 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米,坝高84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年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 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状举是不可能有的。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9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没有人民公社和集体化,是不可能动员起千万人的力量,创造如此伟大的工程和奇迹。   去年,谁也想不到平原河北会爆发洪灾,多村被淹,多人被淹死。而干部们报怨,村民不愿上堤防洪,面对奔腾而来的洪水袖手旁观。群众太没觉悟。   而农民则说,为一个小小的防洪筑堤,政府投了那么多钱,钱去哪里了?上堤的干部、村干部都有钱,我们呢?   想想毛泽东时代,难道我们不是在哪个地方错了吗?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33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周末小菜 肉糜炖蛋
热度 13 VANO 2014-6-7 10:28
周末小菜 肉糜炖蛋
前几日看猫眼介绍的北京家乡菜, 很新奇。看的我好馋,有机会一定逮住不放。 同是中国人,上海出生长大的我竟然连那几个北京菜的名字也是第一次听到。 我在想,上海人常吃的这个肉糜炖蛋,北京人熟悉吗? 大家做过吗? 今天一边做一边拍照,很简单的。 来,看看吧。 (一)材料 肉糜加过酱油稍放几分钟 (二) 葱末,肉糜,鸡蛋,加水搅混。 加盐,少许味精。 (三) 大火炖15分钟左右,用筷子点点就知道熟了没有。不要煮的时间过长。 (四) 大家尝试做做看吧,非常简单的。
965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老北京的酒腻子
热度 4 VANO 2014-5-3 17:22
老北京的酒腻子
作者 潘小京 我说的老北京不是大清,也不是民国,说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小的时候儿。 那时的酒腻子不在饭馆儿里喝酒,因为饭馆儿都是国营的,到时开门关门都有钟点儿。再者,那会儿吃正餐的还得站着等座儿呐,还容酒腻子坐那儿没完没了的穷喝?所以那时的酒腻子都在小酒铺儿里喝酒。 所谓小酒铺儿,其实就是卖食品的杂货铺儿,北京人也叫小铺儿,大街上、胡同里哪儿都有。门脸儿不大,外面窗框、门板有的挂着斑驳、浅蓝色的漆,有的是擦得黑亮黑亮的露着木纹儿,已看不出原有的漆了。好的门脸儿是两扇可以里外推的窄门儿,门儿的合叶两头儿用像尿盆儿样的螺帽儿拧着,常常有些淘气的孩子把螺帽儿偷走,往眼儿里灌上一层铅或锡,再用皮筋儿固定上一根儿大钉子做成砸炮儿,擖饬下几个火柴头儿放进去,往天上一扔,掉在地上倍儿响。次点儿的门脸儿就跟普通百姓住户的房子一样。 里边儿地方不大,十几米、二十来米,小玻璃柜台外面放着两三张小桌儿,几个木头凳子,烟酒糖茶、糕点、熟肉、酱、醋、盐都卖,就是不卖油和麻酱,那时买油和麻酱都要票儿,得到大点儿的副食店、菜市场或粮店买去。柜台上放着几个白酒坛子,坛子里装着一毛一两的、一毛三一两的也叫"毛儿三",一毛七一两的散白酒,喝白酒用的八钱玻璃酒杯也码在柜台上。柜台里放着散装啤酒桶,散装啤酒分两种,一种是灌儿装的,那罐儿有点儿像现在的煤气罐,但比煤气罐儿矮,外边儿箍着一层铁皮,铁皮上有镂空的提手,是打了气儿的,这种啤酒供应得少,想喝就得早去;还有一种就是纯散装啤酒,用啤酒罐车运来的,车一到、大皮管子往酒桶里一捅"咚咚咚"灌满完事儿,这种酒色深、味儿苦、没气儿,但两种啤酒都是四毛钱一升,喝的时候就直接用白塑料升。那会儿也有不规矩的小酒铺儿,往白酒里兑水、往啤酒里兑白酒和水的,嘴刁点儿的一口就能喝出来白酒里有股水味儿,啤酒里有股白酒味。下酒菜有蒜肠儿、粉肠儿、小肚儿、肉皮冻儿、开花豆儿、鱼皮豆儿、炸排叉儿之类的,但很少有花生,花生是油料作物,过节一个本儿才供应半斤。 你只要是推开或拉开一扇门儿,一般都是拉开,因为你要是推开,指不定就得碰着哪位大爷的腿。一股强烈的味道扑面而来,说不好什么味儿,烟味儿、各类酒味儿、熟肉味儿、油炸食品味儿、糕点糖果那甜不索索的味儿,反正是各种让你流哈喇子的味儿全混在了一起,比家里过年请客那味儿浓郁一百倍。就是不能在里边儿呆得时间太长了,时间长了就能闻到臭汗臭脚丫子味儿,还有从肚子里打出的酒嗝、说话时从嘴里喷出的各种杂味儿,能让你闻顶着了。 当时我家住的那条丁字街顶到紧南头儿有一大影背,说是影背其实不是,就是"文革"时砖砌的一大语录墙,上面的标语常换,什么运动写什么标语。标语墙西边儿就有一小酒铺儿,小酒铺儿从上午十点多钟一开板儿,就有三三两两的酒腻子开喝了。 所谓酒腻子就是一天到晚没事儿坐那儿穷喝的主儿,跟腻子似的贴在那不走,这些人大多是住在小酒铺儿边儿上的中老年人,进门后互相打着招呼问候着,有的还会客气地来上一句:怎么着?给您添点儿?这话就是这么一说,像老北京人见面常说的:吃了吗?家吃去?这是老北京人好面儿、客气,您要是真不客气舔着脸跟着吃去,那叫四六不懂。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道着谢谢说:满着呐、满着呐,不客气,您来您的。 也有倍儿鸡贼干蹭的主儿,今儿没钱了,一大早起来,最早一个儿来到小酒铺儿,先弄半杯或小半杯凉水,坐那儿假门儿假事儿的小口儿抿着,只要有人进来就搭话,要是碰到有脸儿薄的顺口儿来一句:怎么着,给您添点儿?喝着凉水的这主儿听到这话茬儿就会赶紧接着、就坡下驴:得嘞,我掫了这口儿。说着,把剩下的半杯或小半杯凉水仰脖一饮而尽,举着杯子就直奔柜台等着去的。 接多少凉水摆在那是学问,接满满一杯摆在那没人理你,接少了就剩一个底儿了摆在那儿,有等着蹭酒的嫌疑;给您添点儿这句话也有学问,没定数,添多少就得看关系的远近了。平时过得深的,就多添点儿;平时过得浅的,就少添点儿,意思意思就得;可能今儿我喝您点儿,明儿我再给您添上,礼尚往来,显得客客气气。要是倒霉,赶上喝凉水这样的,明知道是"肉包子打狗"但也得添,话都没留意顺口儿说出来了,心里再别扭也得扛着,拉出去的屎不能再给坐回去,要面儿。添着,心里还得骂着。 有点儿钱的就要盘儿下酒的小菜儿,没钱的从家里带根儿生黄瓜、西红柿、还有啃生茄子的,只要是能吃的,什么都能当成下酒菜。 老几位天南地北、家长里短儿的聊着,没主题,得什么聊什么。熟人进去了就热情地打招呼,生人进去了就上下打量着,有时还没话儿打扫话儿,问是不是新搬来的?从前怎么没见过之类的。弄得大姑娘、小媳妇儿都不好意思往里进。您也别小瞧了散落在各个小酒铺儿的这拨儿人,说不定哪个就是王爷的后代,贝勒的子孙,那聊起天儿来透着祖上的荣耀。 这种酒腻子一般都是从小酒铺儿开板儿一直喝到上板儿,一般都是主攻白酒,很少有喝啤酒的,太贵;离开时恋恋不舍、满嘴酒气、醉眼惺忪、面红耳赤、骂骂咧咧、吵吵嚷嚷、晃晃荡荡。要是吐了,还得久久地望着地上的污秽之物大骂自己糟践东西,恨不得把吐出来的东西再用豆包儿布裹上,拧出水来再喝了。 来小酒铺儿里喝酒的还有一种人,这种人可能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也许是不喜欢小酒铺儿里气氛,再有就是过路的或跟常来喝酒的哪位平时不对付,来后往往是要上一二两白酒,一扬脖、灌进去,要觉得口淡再花一分钱要一块儿水果糖放嘴里,转身就走。 小酒铺儿的对面儿有个"起重社",门口停着好多辆板儿车。我原来不知道"起重社"是做什么的,后来细打听才知道,雇不起汽车的,或小物件儿不用雇汽车的,就雇"起重社"的板儿车,敢情还有这么一帮人整天蹬着板儿车在马路上忙活。"起重社"里就有好多这样的主儿,无论春夏秋冬,活儿拉完了先不回单位,急不慌慌的跑进小酒铺儿,对着掌柜子:今儿跑了趟东郊火车站,给哥们儿累滋了。掌柜子也很默契,说笑着倒上一杯酒,来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零钱,不用找,放在柜台上,端起酒一饮而尽,打着哈哈转身就走。 我想唠叨唠叨"累滋了"的"滋"字,小孩儿贪玩儿,往往顾不得撒尿,一憋就是一大泡,尿时尿得远、有力,就像捏上了半个口的皮管子往外滋水,所以有时小孩儿管撒尿又叫滋尿,"累滋了"可能就是累的尿裤子了。但老北京人说话又耐人寻味,也有可能是形容身上出的汗不是往下流,而是跟小皮管子似的往外滋。也许是说整个漏了,哪哪都往外滋水,连上带下都有。反正好多老北京话,我到现在都琢磨不透为什么要这么说? 现在大餐厅小饭馆儿遍地都是,只要有钱,想在哪腻着都没人管你。这种小酒铺儿北京现在已经没有了,后来我看书,觉得那时的小酒铺儿有点儿解放前"大酒缸"的遗风,只是地下没埋着酒缸。后来又细想了想,那时的小酒铺儿真有点儿美国西部电影里酒吧的"范儿",别管穷人富人、有钱没钱、穿的干净还是脏,钱往柜台上一拍,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花五分钱要半杯都行,掌柜子客客气气、绝不拿白眼翻你。
2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山寨文化...(说北京话的来看一下...哈哈)
热度 10 8288 2013-5-21 06:18
个人分类: 娱乐|80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那一年我们报幕 作者:shimei20
燕山红场 2013-4-30 06:12
1959 年的 5 月,我随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赴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有一天领导忽然通知我去参加大会为开幕式挑选报幕员的竞选。经过十几个演员的表演竞争后,我被选中为会演的开幕式和将军大合唱报幕。由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的八十七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业余合唱团,在经过了半年来的苦练和彩排演唱后,于 1959 年 6 月 1 日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开幕式上首演唱响。我站在舞台前面,身后就是将军们威武雄壮的队列 , 我激情地宣告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业余合唱团演出现在开始。指挥李志民上将,朗诵熊伯涛少将。演唱的歌曲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太行山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我是一个兵》等等。将军们激昂的歌声让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都沸腾起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的报幕也得到了一致地认可,英姿飒爽,激情饱满。六月中旬,将军大合唱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演出。我看到毛主席在席间频频为将军们的演唱鼓掌。谢幕时周总理走上台了,在和将军们握手之后来到了我的面前。他一边和我握手,一边问我:“你是广州的”?我回答总理,我是北京人。总理回头对紧随的黄永胜司令员说:“我说吧,她没有一点广东口音嘛”。黄司令员说:“她是我们广州军区的”。我说首长们说得都对。他们都笑起来了。这时总政刘志坚副主任(他曾在会演的开幕式上致词)对我说:“你们司令员好小气,我跟他说要调你来总政他不肯给呢”。 在决定要为国庆十周年在人民大会堂献礼演出后,将军大合唱加紧排练。 9 月下旬,在三座门高干俱乐部的一次排练后,中央文化部周巍峙部长提出胡克玫同志报幕很好,但是人大会堂舞台太大了,小胡同志的个头小了一点,可以考虑总政歌舞团的报幕员周如雁。是啊,在北京报幕很有名的周如雁呢? 周如雁原是中南军区歌剧团的演员,因出色的表演调入总政歌舞团报幕。她身材高挑,美丽端庄,是个广受好评的报幕演员。五六十年代北京凡有外事文艺演出都是她报幕。 1958 年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所以会演时她没有出现在北京。这边周巍峙部长一提起,那边周总理就让有关部门赶紧办理(所有参加献礼演出的晚会总理都会亲自过问)。调令下到了北大荒,时间已经是 9 月底了,没有几天就要进人大会堂了。坐火车来不及,于是就给她买了张飞机票。从哈尔滨飞往北京的伊尔 14 飞机 22 个座位只有一个乘客,她就是周如雁。下了飞机到总政歌舞团报到,才知道要给将军大合唱报幕。礼服来不及做了,就借穿身材相仿的政工干部的吧。剩下的就看大雁(大家对她的昵称)的了。她果然不负众望。九三十日晚,在万众瞩目下,为将军业余合唱团的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报幕。为了给国庆献礼演唱,合唱团的将军已增至 230 位,伴奏的乐队也增加到 150 多人。演出的效果是空前的。将军们豪情万丈地演唱他们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观众们欢欣鼓舞地憧憬共和国的锦绣未来。那一刻我虽然没能亲睹周如雁的风采 ( 我团当晚在别的剧场有舞剧 ” 五朵红云 ” 献礼演出 ) ,作为老战友,我为她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我为她能从北大荒回到北京继续发挥她的才能感到庆幸。后来八一电影厂为将军大合唱拍摄大型纪录片,仍请周如雁报幕,并给了这个优秀的报幕员突出的镜头。要说我对这“阵前换将”没有一点遗憾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毕竟参与了这震撼全国全世界的将军大合唱演出。将军大合唱一共演出过四场,我参加了彩排,首演和进怀仁堂为毛主席演唱共三场呢。开个玩笑,如果我长得再高那么两三厘米,如果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建得再小那么壹千平米,那也许就没周如雁什么事了。不对,如果周如雁参加了工人体育馆报幕员的竞选,也许还早就没我什么事了呢。不过最为遗憾的是,在前三场将军大合唱的演出过程中,我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以为纪念。现在各种种媒体上发表的,都是从电影将军大合唱中截取的画面,没有一张是在北京体育馆第二届文艺会演开幕式上实拍的照片。 我和周如雁相识相知六十多年了。相似的家庭背景(我们的父辈都是早年留学美国的海归);相同的军旅文艺生涯(我们 1949 年参军同在中南军区);我们都获得了 1964 年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的优秀报幕奖。命运也给我们安排了相同的人生路程。文革后离开军队,我们都从事了电影工作。八十年代,我们都来到了北美。北京广州,我们时常相聚;纽约多伦多,我们也多次会面。电话 E’mail不断。19 85 年周如雁的父亲,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先生来纽约时,大雁邀我和他们共游西点军校。回顾我们的一生,最光辉的岁月,当数 1959 年建国十周年。那一年我们给将 军大合唱报幕。 将军业余合唱团在北京工人体育馆首唱 感谢军报,军画的战友找到了这张照片,给这段历史以完整的记载。 将军业余合唱团第一任报幕员胡克玫 将军业余合唱团第二任报幕员周如雁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朗诵:话剧《北京人》 江泰: 酒后吐胸意
热度 6 燕山红场 2013-3-2 07:41
http://www.tudou.com/v/14XUqoSQVcE/rpid=117845652resourceId=117845652_04_05_99/v.swf 《北京人》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题材。剧中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内心苦闷。在家人亲戚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倾轧中,观众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昏聩自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从而体会到封建社会腐烂死亡的必然性。《北京人》写于1941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北京人》为曹禺剧作的又一艺术高峰。他再一次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旧家庭的题材,对封建主义作了抽筋剔骨的批判。假如说《雷雨》侧重于伦理道德关系的批判,《北京人》则企图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作清算。曾家是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曾经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各种要帐的逼上门来,它的世家儿孙精神上更趋于颓败——家长曾皓生活中唯一的“快慰”就是一遍遍油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这正是一个封建僵尸的象征,曾文清这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封建士大夫,精神上已完全瘫痪,成了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人类祖先“北京人”的纯朴、勇敢与健康已为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剧作家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827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视频: 话剧北京人03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3-2 05:31
请各位比较一下,视频中最17分钟25秒就是江泰的独白:酒后吐胸意,笔者的比他的稍稍快速了一些。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A5MTAyNDQ=/v.swf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18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桑兰案惊爆猫腻
热度 13 岳东晓 2012-7-10 07:40
呵呵,今天我是北京人,说北京话。刚去美中网 瞟了一眼,看到这么个帖子,《 茂茂是莫虎律师的姐姐莫利人的论证 》。开始我还以为又是网友在瞎猜,进去一看,哇!真有根据。不说100%肯定,但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篇侦探性文章从“茂茂”网友留的一个酒店电话找到突破口,顺藤摸瓜,把她与桑兰案被告律师的家人画上了等于号。 桑兰案官司开始以来,很多人察觉到一种不正常现象。按理说,大多数网友对此案都应该只是顶多作为饭后谈资,但却有不少ID在网上极为激烈,到处使用网络暴力,攻击任何不支持诉讼某一方的人士。我就多次劝诫诉讼双方看好自己的狗,不要乱咬。 而且,我也认为,“ 桑兰案追查匿名攻击者或许是一步好棋 ”,如果挖出这些ID背后的人士,应该可以对案子产生重大影响。想想看,如果陪审团知道某方指使人在网上匿名攻击,应该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5905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4 12:23 , Processed in 0.041929 second(s), 15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