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新泽西州教堂翻新发现19世纪华工遗骨 揭露美东首个中国城历史 ... ... ... ... ...
热度 1 MingHao 2015-10-14 09:37
新泽西的贝尔维尔镇(Town of Bellville)上的一家教堂在维修地下室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遗骸,经过当地历史学会调查之后,发现这些遗骸很有可能是来自与当年在这里的一大批华人,而这些人则很有可能是最早来到美国东部并定居的华人。 这个教堂名为贝尔维尔荷兰归正教会(Dutch Reformed Church),位于新泽西贝尔维尔镇。由于珊迪飓风的影响,这里被冲毁,教堂决定对其修缮,不过在清理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遗骸,从而揭开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他们就汇报到了有关历史的这个部门,他们一查历史,他们就发现,这里可能是华工当初在这个教会里面,病死了以后,就埋在了地下室里了。” 贝尔维尔历史学会会长佩罗内表示,贝尔维尔是从西部迁移来东部的华人第一个大量定居的地方:“1870年9月20号,第一批华人从旧金山来到贝尔维尔,虽然前几周有一批华人去了麻州,但是他们不被欢迎,于是他们很快就迁出来,这里的一批人却受到了镇上还挺热烈的欢迎,多年之后,这里的华人人口逐渐增长,最终超过了300人,大概是镇上人口的10%,他们在一家名为Passaic Steam Laundry的洗衣店工作,它是当时美国最大的一个洗衣店。” 随后数年间,这批华人逐渐加入了该教会,华人还在当地设立了第一所中文学校。此后陆续有华人在这里生老病死,但当时的排华法案不允许华人安葬在墓园,华人就被葬在了教堂的地下室中:“他们的尸骨就埋在了教堂的地下室中,教堂的墓地则大部分都规划给了当时的一些家族。我从教堂的历史书籍中了解到,我理解的是,他们葬在那里只是临时的,因为他们葬的很简单,他们期待可能有一天他们的尸骨会回到中国,但是,这从来就没有机会发生。” 对在美华工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生键红博士13日也同样来到这里,看完遗骸后她非常感概:“这个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这里是南北战争中英军和美军交战的主战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地标的位置,在地标位置中又发现了我们华人的先驱,假如我们能和美国历史学会的人合作,能把这里建成一个历史中心也好,美国人会在这里庆祝独立战争的胜利,我们会在这里庆祝我们华人为开发和建设美洲这片土地所作出的贡献,这里历史意义远远超过我个人的想象,它的含义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为未来的中美友谊建设更好的桥梁。” 新泽西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骆光伟说,这个遗骸的发现对于美国华人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在美东的华人,目前已经开始和地方政府接洽,希望能够在这里建一个纪念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历史的发现,我们希望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地标,作为华人到美东来的第一块地方,建立作为一个纪念华人,鼓励我们后代华人的一个纪念性的纪念碑。” 骆光伟说接下来一步就是考古学家会来这里鉴定这批残骸,同时他也在联系设计纪念碑,纪念当年华工来美的这段奋斗史。 http://www.theobserver.com/2015/10/chinese-presence-marked/ http://www.northjersey.com/community-news/first-chinese-immigrants-established-community-in-belleville-1.1353349
1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旧金山(完结篇)--见山还是山(鹏程)
热度 12 pengl 2014-12-30 08:31
上集“凉夏本色”,用黑白照片记录了盛夏时节中宛若初春的旧金山。完结篇,将拾遗补缺,再显这繁华都市的五颜六色。本系列从有色,到无色,再到有色地巡视、注视、审视和透视这一令人迷恋心跳的城市,希望让您真正体味和融入旧金山。这与禅宗描述的人生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其实是一个道理。 1 .渔人码头∶ 39号 码头的船坞 渔人码头( Fisherman's Wharf )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它西起哥拉德利广场( Ghirardelli Square ,俗称巧克力广场)东到 35 号码头( Pier 35 )一带,包括著名的 39 码头。 2 .渔人码头∶远眺海湾大桥 远处是连接旧金山和奥克兰( Oakland )的海湾大桥( Bay Bridge )。 3 .渔人码头∶远眺恶魔监狱岛 4 .渔人码头∶远眺金门大桥 雾锁金门桥在夏天司空见惯。笼罩旧金山海湾的浓雾通常要过了正午才开,这也是有“雾都”之称的旧金山“凉夏”的主要原因。 5 .金门大桥 建于 1937 年、总长 2.7 公里、曾经是世界上最长悬吊桥的金门大桥可以说是旧金山、加州和美国最著名的地标。其桥身为独特的橘红色,据说是因为橘红在大雾中能见度最高。她被美国建筑工程师协会评为现代世界奇迹之一。 Frommers 旅游指南认为金门大桥“绝对是世界上最被留影的大桥( possibly the most beautiful , certainly the most photographed, bridge in the world )。” 6 .金门大桥 2 7 .金门大桥∶远眺旧金山 从金门大桥眺望旧金山可以看到该市的三个地标∶海湾大桥(左), 210 英尺高的 Coit 塔(中)和泛美金字塔大厦(右 Pan America Building )。 8 .中国城 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数以百计,而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当属旧金山中国城了。 这里是亚洲地区以外最大的中国城。 自从 1848 年加州发现了黄金,淘金热潮吸引了众多中国人来到北加州。淘金热潮退去后留下一个美丽的国际大都市。依照中国对西方城市音译的习惯, SAN FRANCISCO 的音译是三藩市,但中国人更乐于称呼其为旧金山,或许为的是记住一个美丽的梦。 9 .中国城 2 旧金山地标之一泛美金字塔大厦就在眼前。 10 .中国城 3 11 .中国城 4: 岭南小馆( RG Lounge )名闻遐迩的椒盐蟹。 12 .中国城 5 13 . 百年留香 Ghiradelli Square 俗称巧克力广场,因意大利移民 Domingo Ghirardelli 1893 年发明的一种以細火慢熬的義大利式巧克力而成名,是许多观光客必到之地。 14 .建筑 15 .建筑 2 16 .海洋沙滩 海洋沙滩( Ocean Beach )紧邻金门公园(全美最大的城市中心公园),几乎贯穿旧金山西部海岸线,是该市最宽最长( 5 公里)的沙滩。 17 .“双峰”鸟瞰 地处旧金山西南的双子峰 (Twin Peaks) ,是两座海拔约270公尺的山丘,因为形状的关系被早期的西班牙移民昵称为「印第安少女的乳房」。它们是旧金山境内唯一保留的天然山丘,以360度全景眺望而闻名。天气晴朗时,在这里不但可以俯看整个旧金山市区,还可西望太平洋,东望东湾的奥克兰, Mount Diablo (魔鬼山),伯克利大学的白色钟塔( Campanile Tower ),北看马林郡的 Mount Tamalpais ,以及链接湾区各城的五座桥梁等。 18 .“双峰”鸟瞰 2 19。 “双峰”鸟瞰 3 20 .“笛洋”鸟瞰 笛洋美术馆( M.H. de Young Museum )位于金门公园内。以早期旧金山报人笛洋( M. H. de Young )命名。该馆开放于 1895 年,是 1894 年加州冬季国际博览会的产物(模仿上年的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1989 年地震时建筑严重受损。由瑞士 Herzog de Meuron 事务所设计的笛洋美术馆新建筑,在 2005 年 10 月 15 日重新开放。这座建筑外面包铜,能因氧化而每天改变颜色。 44 米高的观景塔是登高眺望旧金山的绝佳处。 21 .“笛洋”鸟瞰 2 22 .“笛洋”鸟瞰 3 附:干冰之舞(2007年摄于旧金山艺术宫) 1 . 2 . 有位好友把这张图取名为∶“宇宙的诞生”。 3 . 4 . 5 . 6. 有位好友把这张图取名为∶“梦幻星空”。 7 .

个人分类: 玩在美国|15707 次阅读|35 个评论
分享 管风琴音乐
热度 7 燕山红场 2014-1-28 16:21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3MDI4NDA0/v.swf 这是1月底的最后一个周日,好朋友米沙请我去听教堂音乐。在地铁《中国城》站,我们会面,步行了10多分钟,来到了这家不大的教堂。(照片另行奉送) 这是普通的基督教堂,有2层楼,管风琴就在2楼。我们聆听中,分别录制摄制了片段,奉送众友,以求艺术共享!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3MDI4MzY0/v.swf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Y3MDI2OTg0/v.swf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2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四(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热度 25 宜修 2013-10-7 12:25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四(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四管窥 宜修 雪茄男端详了我一阵儿,“那好,你跟我进来。我找点儿东西给你看。”他站起身,引我进了他身后的那家看不出来是家什么店,开始在几个公文包里翻着...... “你不是说这家店是你朋友的吗?你怎么可以随便翻人家的东西?” “哦,没关系。我知道他的东西放什么地方。” 少顷,他找到了两张复印纸,取出其中一张交给我:“送给你了。” 我接过来。这是三十年代《纽约时报》上的一条报道。 “文章讲的是我父亲。” 报道是关于“雪茄男”的父亲因私藏、批发毒品被联邦缉毒警察作为“中国城”头号大案在侦缉五至十年后缉获,在联邦法庭上过堂、交保的消息。嫌犯被缉拿归案是,身上携有十四盎司鸦片,市值两百美元。当后来发现他还是帮派分子时,法庭要求他以一万美元交保。 文章描述了嫌犯穿在体面的西装内的那套量身定制的防弹衣和防弹裤。拘禁前,嫌犯向联邦检察官透露了自己在“中国城”的某社团中的头衔。提到这身防弹衣裤是他为避免和某帮派成员遭遇而设的防。而 警察也嘱咐他上街不要带枪,但一定要在西装里面穿上防弹衣裤。嫌犯在警察总局的指纹证明,他此前没有其它犯罪记录。 在嫌犯的住处发现了两千多美元,一、两张彩券和一些写给不同蒸汽船运公司的信件,内容表示愿意为其输送中国海员,并为“跳船”来美的海员提供帮助。警方调查发现嫌犯在“中国城”有若干处房产和生意。此外,他还是在近海经营的一艘快艇的东主。 当提到在嫌犯住所发现的两千多现金时,嫌犯的辩护律师曾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能因为赌博,而一夜暴富。”这个案子当初被联邦缉毒单位定性为若干年内侦办的大案之一,因为嫌犯在东西两岸之间的各大城市中批发毒品。 看完了报纸上的这条消息,我不无感慨地抬头问对面的这位“雪茄男”:“到了你这一代,情形就完全改观了吧?你刚才不是说你在‘华尔街’工作,你是学金融的吧?” “哪里?我大学读的是工程。1970年代,‘华尔街’的大门还不对华裔开放呢!几十年过去,换了人间呢!”这一口雪茄,他吸的好深哪! 就在这时,我看到美女同事出现在门口。“我的同事来了。我得走了。报纸还给您。” “拿着,那是给你的。让你知道当年的‘中国城’是什么样子。”说着,他又从口袋里翻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名片。” “不了。我刚才说过了,我只想听故事,并不需要知道您是谁。谢谢您给我讲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你叫什么?” “宜修。” “宜修,很高兴跟你聊天儿。下次路过这儿,一定进来打个招呼啊!” 走出店外,秋阳依然灿烂明媚。可是,来时路上那轻松的心情哪儿去了? 二零一三年十月六日凌晨续完
个人分类: 纽约随笔|19583 次阅读|138 个评论
分享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三(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热度 19 宜修 2013-10-6 13:03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三(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三 发迹 宜修 “你们家当年的生意做得不小啊!” “是的。我父亲当年是......哎,说出来你别怕啊!......”他的声音一下儿压低了,又招招手示意我靠近说话。 我往前挪了一步。 “我父亲是帮派的。他有一条快艇,他和他的美国人‘船长’出海到外海上,把那些‘跳船’的华人走私进来。” “那是他的第一桶金?他不怕‘海岸防卫队’吗?” “有也不可能处处都管得到。再说,他那位‘船长’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走私人口的钱他们俩分。我父亲发了财以后,当了某侨团的侨领之一,回到中国乡下,挑了比他年轻四十岁的我母亲娶回来生儿育女。我母亲是当年全纽约‘中国城’惟有的六名华人妇女之一。全纽约只有六名华人妇女啊!”雪茄男这段叙述掺进了很多感慨。 “你母亲也帮你父亲打理生意吗?” “不需要。她只在家生养孩子、料理家务。” “那你是在哪家学校念的书呢?” “我是在‘中国城’中心的教会学校念的书。因为全纽约只有六位华人妇女,当年那家学校的中国学生也寥寥无几。哪儿像现在,几乎全是华人子弟。” “你们家在Mott Street上那两家餐厅是哪两家啊?”我的好奇心真的被调动起来了。 “早就没有了。我父亲当年和别人合伙做那两家餐厅和娱乐室的生意时,并没有文字契约,只是誓血为盟般的握手结拜。后来他一死,我们孤儿寡母就对那几家生意和房产权都空口无凭了。” “可他留下的钱,大概也足够让你母亲拉扯你们几个长大成人了!” “也不尽然。我母亲的‘哥哥’,哦,其实是她的情夫,后来一直帮衬我们。这一处公寓单元就是我母亲后来的住处。” “你母亲没有改嫁吗?” “没有。你知道中国妇女是很羞涩的。对吗?” “你们家的故事挺有意思的。你不会介意我写出来吧?” “你写给谁?你会写我吗?” “写我自己的博客,也许会给中文报纸投投稿。我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也不需要知道你是谁。有你家的故事就够了,这可是当年在美华人生活的缩影呢!” 雪茄男端详了我一阵儿,“那好,你跟我进来。我找点儿东西给你看。”他站起身,引我进了他身后的那家看不出来是家什么店,开始在几个公文包里翻着...... “你不是说这家店是你朋友的吗?你怎么可以随便翻人家的东西?” “哦,没关系。我知道他的东西放什么地方。” 少顷,他找到了两张复印纸,取出其中一张交给我:“送给你了。” 天哪,又凌晨一点了!天赋睡权。各位,祝我晚安吧! 二零一三年十月六日凌晨续
个人分类: 纽约随笔|10218 次阅读|57 个评论
分享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二(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热度 19 宜修 2013-10-5 12:06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二(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纽约中国城奇遇 之二 家底 “教教你啊?!”那丝让我说不清楚的表情在雪茄男脸上一掠而过。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用大拇指和中指夹着的雪茄:“我在我母亲过时前几年就搬进了这里。必须和享受房租限调的租客生前生活过两年的人,才有资格继续享受受限调房租的优惠。” “就这些?”我琢磨这哥们儿怎么能掐会算出他妈的寿限..... “还有,这必须是你的唯一住所。名下不可以有其他的住所和不动产。” “您真没有?”看着他手里的雪茄,我含着 笑,用眼神儿提醒了一下儿他手里拿着的雪茄。 “我把我在长岛的房子,过户到了我子女的名下。反正早晚是他们的!你说呢?” “也许吧。 这么说,将来这处公寓,你的子女还可以继续享受低廉房租。” “现在的规定只允许转让一次了。不然房东非疯了不可!不过有一个例外,假如我再婚了-我现在和我太太分居了,那么我的新太太可以作为我的‘未亡人’享受到底。” “你在长岛生活过,还习惯‘中国城’这么拥挤不堪的环境吗?”我问的是真心话。 “我从小在‘中国城’长大。在这里住,我不用开伙,离我上班的‘华尔街’又近。还是有利可图的!”说到这儿,他又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仿佛把那句话深深地吸进了五脏庙......老实说,除了近便外,我还真不能想象那“蜗居”的环境能让一个住惯了郊外的人适应。 “你是说,这是你从小长大的家?” “算是吧!我家当时住在Mott Street上。除了在‘中国城’的几处房产外,我们家在Mott Street有两家餐厅,还有一个娱乐室。” “你们家当年的生意做得不小啊!” “是的。我父亲当年是......哎,说出来你别怕啊!......”他的声音一下儿压低了。 又这么晚了?!得,咱得洗洗睡了! 二零一三年十月五日凌晨
个人分类: 纽约随笔|12409 次阅读|61 个评论
分享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一(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热度 32 宜修 2013-10-4 12:50
纽约中国城奇遇-之一(转贴请注明出处。先谢为敬)
中国城奇遇 之一 路遇 宜修 纽约的“中国城”和“小意大利”毗邻而居。 Canal Street以北,曾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而最早期的“中国城”集中在Canal Street以南。所以,几乎全部的老侨社都集中在Canal Street以南。那里还有当年孙中山海外闹革命寄居的海外根据地。 而今的Canal Street以北,许多意大利餐厅、店铺都已经易主,改为华人经营的商店食肆了。原因在于许多老一辈的东主退休后,他们的子女都不愿意再继续“蜗居”在“小意大利”,而不屑于和父辈一样经营家族餐饮、零售业,早已脱离了父辈、祖辈的生活方式,走出了“小意大利”,融入了主流社会。取而代之的,则是后来的华裔移民。正因为如此,纽约的“中国城”日益扩大,蚕食着日渐萎缩的“小意大利”...... (之一 邂逅) 大前天,我和一位年轻的美女同事去“中国城”办事。事后,我们俩沿着Mott Street散步。途径一家小店,美女同事看上了一间小店橱窗里的衣服,走了进去。我跟了进门,却被商店内因采光不好而散发出来的潮味儿熏了出来......于是,我站在店门口,抬头欣赏起“中国城”一幢幢老公寓外窗户上漂亮的建筑雕花来,试着品味、体会当年工匠们的艺术匠心....... “秋老虎”正旺。小店隔壁楼宇的公寓门口坐着一个叼着雪茄晒太阳的男人,六十岁开外,华人长相,但身量和举止做派完全西化,甚至有些豪放不羁。看见我抬着头在欣赏这些楼宇早年雕花的窗外装饰,他主动用一口地地道道的美式英文打招呼: “你对这些老建筑感兴趣?” “是的。” “你是华人吗?” “是的。” “讲广东话吗?” “不。我讲国语。” “你既然对着老公寓感兴趣,隔壁楼的大门开着,里面一楼正在装修。你何不进去看看里面什么样子?真的,去吧!”说着,他冲里面正在装修的工人们用广东话(哈,看样子这哥们儿是老一辈的ABC)喊了几句,然后撺捣、招呼我进去。 想到从来只是在“中国城”的街道上走,却难得有机会进入这些百年以上的老公寓。又看到那几位装修工人已经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侧身给我让开了路,不好意思拂人家的好意,恭敬不如从命地进了去。 穿过狭长的楼道,我径直走进了正在装修的那个一层的Studio(没有分开卧室的单元)。走到它的最里面,发现墙壁紧贴着隔壁楼宇墙壁的这些外表看来紧挨在一起楼宇,背后的楼宇之间,居然还有些后院和小天井。尽管天井小到如井底之蛙的王国,以至于毗邻天井的住户们,未必能从窗户内探出头来看见井天,但毕竟也给“蜗居”在局促狭小的公寓的人们,一处可以透气的地方。 从里面出来,门口那位抽雪茄的男人问我想不想知道这些公寓单元的租金价格。我凭这里的地价推测:一卧室的单元大概要$2000美元。他回答:“差不多。因为没有电梯,一楼二楼的租金可能还更贵些。而一楼前面大约三十平米的铺面,月租可以高达$4000美元。” “您也住在这儿吗?还是您是身后这家店的主人?” “店是我朋友的。我也住在这儿。不过,我不花这么贵的房租。”雪茄男人的口气里不无得意。 “您大概在这儿住得久了......” “我母亲过世前,曾在这里住了六十年。” “你是说当年的房租很低,所以即便每年涨,涨幅还是有限,是吗?” “不光如此。老年人享受受控租金(不可以调涨)。” “可那是给你母亲的福利。而她已经过世了啊?” “我自有办法。猜猜我的月租多少钱?”雪茄男人益发得意起来。 “是Studio还是一卧室的单元?”我猜这么窄小的楼宇,不大可能有两卧室的单元。 “一卧室。猜吧!”雪茄男人亢奋地调动我的兴趣。 “$600?”假如不是对方这般坚持,我是无论如何不会主动去猜的。不过,既然他都不怕露底儿,我索性也就来它个社会调查! “不对。使劲儿往下猜!”人家一脸的得意。 “$350?”我本来想猜$400的,狠了狠心,少说了$50。 “不对。再使劲儿往下猜!” “$200?”不敢再往下猜了,生怕低看了人家。 “还得往下!”对方的得意沸腾了。 “不会才$100吧?”我都张不开嘴了! “不到$100。告诉你吧,$79!”雪茄男的得意爆了棚! “您不是开玩笑吧?你母亲已经不在了啊!”我真的跌破了眼镜,打死我也猜不出这么低的房租!!! “你得知道怎么办嘛!”雪茄男一脸的得意+神秘。 “能告诉我吗?”本来对这“蜗居”之处毫无兴趣的我,让他这一吊胃口,还倒真想一窥究竟了!“教教我吧!”怕他不肯说,我又找补了一句。 “教教你啊?......”他的脸上掠过一丝说不清楚的表情。 太晚了,卖个关子,改天续。 二零一三年十月四日凌晨录
个人分类: 纽约随笔|14346 次阅读|7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1 07:17 , Processed in 0.040701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