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心理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北京大学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稻草 2016-11-29 18:38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最近, 北京大学 ( 分数线 , 专业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针对徐凯文的惊人之语,有北大学生撰文反驳,自己就是那四成学生之一,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测评并不靠谱。   怎样看待“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一调查结果?有人据此质疑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功利主义,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有人则认为新生进入大学,陷入迷茫和困惑,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太大惊小怪;还有人则指出大学有责任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引导新生做好大学规划,度过迷茫期。而北大学生的“反驳”,则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错,引起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责任,但基本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是育人的基础。否则,就会走到关心学生成长的反面。   笔者曾到美国杜克大学考察。杜克大学的本科学生6000多人,当时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34人,其中29人为专职心理咨询人员,5人为行政人员。在29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中,有4名注册心理学家,4名心理医生。这是十分强大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从不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普查”、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而是通过工作坊、个体咨询普及学生的心理常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健康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学校无权干涉。   但是,我国高校却普遍存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心理档案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操作不当,就容易让心理辅导、咨询浮于表面,而且因在调查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可能存在调查失真的问题。有的学生没有抑郁问题,却故意填自己对生活感到毫无意义,想过自杀;而有的学生虽然心理问题严重,却避免被人知晓,而刻意填写“正确答案”。这种对调查的“软抵抗”,导致调查结果失真,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科学性也就存疑。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还存在缺陷。一方面,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各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室),配备专业咨询室,但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远远不够,好的高校,会有几名到十来名专职咨询师,一般高校,则只有五六名咨询师,中小学则更少,这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咨询需求,只能做面上的调查,或几次大规模讲座。另一方面,已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他们担心被认为思想有问题,还担心心理咨询老师把自己的秘密说出去。   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相信北大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公布对北大新生的普查结果,是为了引起对教育的反思。但站在大学立场,空泛地指责基础教育,而忽视大学责任,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审视自身的作为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改善教育最基础的力量。   ---------------------------------------------------------------   @无边无际:反观现在的社会,一方面,清华、北大越来越和农村家庭学子无缘,另一方面,清北学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导致缺乏对生存渴望的锻炼。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作出相反的推定,越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越不会患空心病。上世纪美国六七十年代所谓“垮掉的一代”,同样具有类似特征,成长环境太优越,只能在大麻中找到意义。中国也可能再现美国的某种现象。所谓空心病,一句话概括就是:活得腻歪了,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我和我的病友日记:我想对质疑这篇文章的同学说,恭喜你们。因为,他们首先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作为一名因为多重方面失败而承受过重压的价值观缺失者,我对文章中提到的内容有切身感受。心理教育不容忽视,祝大家每一天都健康开心。   @闪电闪点:没有一个心理医生会只看问卷得分就下诊断的,你的回答不会让你“被精神病”,反而会帮助精神医学改进常模(现在叫“大数据”)。本着“宁约错,不放过”来义诊的心理咨询师们,兢兢业业帮忙鉴别潜在患者,还要被你们嘲讽。这种对专业人士的不信赖,就是医闹有理的基础,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如果你因为思想独特而被约谈,不要紧张,就像职业运动员在学生时代体检常常因为心率过低被约谈一样,这很正常。你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被冤枉的苏格拉底、得不到理解的毕加索。
个人分类: 生活转帖|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意量概念的确立表明中国基础理论大大超前西方
稻草 2015-6-28 09:22
思维的质是意识,思维的量是意量。这是统一论中关于思维客体的一个新概念。它的最初提出,是基于黑洞、经络的发现,以及魔鬼粒子现象的出现。这只是证明思维客体的存在,而对于意识的性状,中医提出了大量的经验事实,但得不到西方的认可。如今, 心理学家伊沙圭尔-莫塞拉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被动框架理论”,说明西方在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为思维性状的研究,提供了颠覆性的证据,不但颠覆了欧美的心理学,也颠覆了欧美的科学理论基础。 这样,东西方文化在思维客体,思维性状上趋于一致,那么,这个结果,一方面是东西文化的合一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是人类文明体系思维概念的确立,表明人类将迎来思维科学的时代。回眸 理论,中国提出了五行学说,但缺乏经验主义的现代形式包括量化,数学化等;欧美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理论,只是做心理学的定性研究,根本没有考虑到思维客体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只是思维的一种观念。 统一论的出现,解决了中国思维基础理论严重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西方思维基础理论缺乏的问题。 统一论提出了公理化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数学化的统一场,解决了思维量化的问题,数学化的问题,真正让思维科学步入自然科学之列,使心理学成为人类三大观念科学之一。 意量是统一论的三大量概念之一,它与质量、能量一道完美地构成了宇宙本身,构建了美妙的人类新文明体系,缺一不可。我们知道,统一论在质量与能量上,完全包涵了牛顿理论,量子理论, 相对论等,并解决它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解答了它们预想而没有实现的统一场。如今意量概念的正式确立,完全证明了统一论的正确性,与超前性。 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意识并没有思想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的是一种被动角色,而非主动推手。   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很强大,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策。事实上,人类意识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着被动角色,而非主导力量。在《行为与大脑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心理学家伊沙圭尔-莫塞拉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被动框架理论”。根据该理论,意识心理的作用类似于翻译员,可以帮助持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莫塞拉称解释说,“翻译员的任务就是将信息传达表述出来,对信息本身并不进行论述或产生影响。同样,我们通过意识感知到的信息,并不是在意识过程中产生的,也不受意识过程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只是一个中间人,它能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   专家认为,“被动框架理论”是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它否认了人类对意识的直觉信念和自我观点。根据这一理论,相比传统智慧的控制力而言,意识所起的作用更具反射性,且更无目的性。通过对冲动、思想、感知和行为的筛选,人们感受到自身的意识状态,并受控于这些纷繁复杂的冲动和念头。莫塞拉表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它可以解决问题,在行为决策中起重大作用。事实上,意识的作用非常有限,它只具备一些基础的静态作用,并不断重复简单的工作过程。人们通常将自由意志解释为意识,而意识又是行为方式的决策者,这些认识都不正确。 被动框架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人们的直觉认识。 ”   事实上,意识的作用仅在于转播信息,控制“自发”行为,或是骨骼肌肉系统作用的目标导向活动。莫塞拉打了一个比方,将意识比作因特网--人们利用因特网购买书籍,预订酒店客房,以及从事其它多种网络活动。从表面上来看,因特网对人类生活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但是,深究本质后会发现,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或是掌控智能手机的那个人,才是所有行为活动的核心,而因特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毫无其自由意志可言。   “被动框架理论的研究耗费了我们科研团队10多年时间, 最初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接受这一结论,它挑战了另一传统认识,即意识思考之间有因果关联。 ”莫塞拉称,“人们常以为,思考时,大脑中会跳出一个又一个的想法,这些想法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这样的。意识思考之间并无关联,不存在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意识思考的结果还是同样的无意识信息。这项成果的取得之所以耗时较长,关键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即意识的作用与意识是被拿来作什么用。此外,该理论成果还将对精神病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种本不该有的冲动或者想法?那是因为,意识体系并不知道人们会对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触发冲动的意识也并不知道,冲动与其它想法或者行为之间有关联。” 陈洁冰 - 战马奔腾 - 二胡版.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3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统一论又一次被实验证明是无比的正确
稻草 2015-6-27 20:54
在 统一论 看来,意识只是思维体的一种质,它的量是意量。智慧是一种功能体,是意识参与,和物质运动一起组成的功能。实验再一次证明, 统一论 (www.tongyilun.com) 无比的正确!铁的事实,在下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意识并没有思想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的是一种被动角色,而非主动推手。   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很强大,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策。事实上,人类意识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着被动角色,而非主导力量。在《行为与大脑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心理学家伊沙圭尔-莫塞拉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被动框架理论”。根据该理论,意识心理的作用类似于翻译员,可以帮助持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莫塞拉称解释说,“翻译员的任务就是将信息传达表述出来,对信息本身并不进行论述或产生影响。同样,我们通过意识感知到的信息,并不是在意识过程中产生的,也不受意识过程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只是一个中间人,它能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   专家认为,“被动框架理论”是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它否认了人类对意识的直觉信念和自我观点。根据这一理论,相比传统智慧的控制力而言,意识所起的作用更具反射性,且更无目的性。通过对冲动、思想、感知和行为的筛选,人们感受到自身的意识状态,并受控于这些纷繁复杂的冲动和念头。莫塞拉表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它可以解决问题,在行为决策中起重大作用。事实上,意识的作用非常有限,它只具备一些基础的静态作用,并不断重复简单的工作过程。人们通常将自由意志解释为意识,而意识又是行为方式的决策者,这些认识都不正确。 被动框架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人们的直觉认识。 ”   事实上,意识的作用仅在于转播信息,控制“自发”行为,或是骨骼肌肉系统作用的目标导向活动。莫塞拉打了一个比方,将意识比作因特网--人们利用因特网购买书籍,预订酒店客房,以及从事其它多种网络活动。从表面上来看,因特网对人类生活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但是,深究本质后会发现,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或是掌控智能手机的那个人,才是所有行为活动的核心,而因特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毫无其自由意志可言。   “被动框架理论的研究耗费了我们科研团队10多年时间, 最初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接受这一结论,它挑战了另一传统认识,即意识思考之间有因果关联。 ”莫塞拉称,“人们常以为,思考时,大脑中会跳出一个又一个的想法,这些想法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这样的。意识思考之间并无关联,不存在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意识思考的结果还是同样的无意识信息。这项成果的取得之所以耗时较长,关键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即意识的作用与意识是被拿来作什么用。此外,该理论成果还将对精神病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种本不该有的冲动或者想法?那是因为,意识体系并不知道人们会对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触发冲动的意识也并不知道,冲动与其它想法或者行为之间有关联。” 纯音乐 - 乌苏里船歌 - 古筝版.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3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我看iMan《点评:婉儿的“我的青涩初恋”》
热度 6 梦月者 2013-12-23 01:34
我看iMan《点评:婉儿的“我的青涩初恋”》
http://www.zhenzhubay.com/home.php?mod=spaceuid=20408do=blogid=18715page=3#comment 我都快笑岔气了。我真不理解,你们怎么都恨地咬牙切齿。iMan完全是在逗乐嘛。当然,如此调侃一个业余女作者,无异于当众把一个大姑娘给里里外外扒个精光。的确有些残忍。 三年级的小女孩大约也就是十岁吧,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喜欢一个小男孩完全是正常的。但是,会不会产生爱情却很难说。“情窦初开”指的是少女刚刚开始懂得爱情。这位女作者当时才十岁,是不是就已经有了爱情的萌动还不好说。看来,这个问题还得需要医学家呀心理学家呀这些专家来解答。 简单地推导一下,很有可能这是女作者以一个三四十岁的女人心态来揣摩十岁女孩的情感。虽然说童年的记忆是很深刻的,但那都是针对孩童能够理解的事情。像是一个游戏,一次游玩,一顿零食,等等,都可能终生难忘。比如小时候常吃的糖葫芦,那味道可以回味一辈子。但是,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十岁女孩是不是就能够体味爱情,这的确让人怀疑。所以。我也不太相信这个十岁女孩的“青涩初恋”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到不太介意这是一篇虚构的故事。虚构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可以不合理。不合理就是不真实。不真实不是说故事不真实,是情感不真实。好的虚构故事是用不真实的故事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果情感不真实,就算人物确有其人,故事也是假的。 女作者从小就喜爱那个男孩有可能是真的,但那可不是初恋。严格说起来,整个故事 并不符合“我的初恋”这个题目。如果 “我的初恋” 是一个征文活动的规定题材,女作者的这篇故事根本就没有参赛资格。文不对题。女作者从小到大都没有跟那个男孩真正谈过恋爱,连初吻都没有。 初吻是 初恋最 沁人心脾、最 动人心魄的一幕,是初恋的高潮。缺少了初吻,女作者所谓的 “青涩初恋”就缺失了初次恋爱最核心的内容。 女作者与那个男孩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双向交流的爱慕之情。 就算女作者对那个男孩的情感是爱慕之情也不能叫初恋,顶多是暗恋。因为小男孩根本就没有爱恋小女孩,只是小女孩偷偷地“思春”。再者说,十岁女孩是否能够怀春,还需要有关专家来解释。反正女作者这位业余“文学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 即使人物不是虚构的,女作者爱上那个男孩也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如果女作者“有一天在公共汽车上”遇见那个“高高大大的帅小伙”而突然春心荡漾,这到合乎情理。然后女作者幻想了一幕幕青梅竹马,这到也有可能。因为成年人的记忆里有一部分是根据真实事件联想的,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但被当作真实场景储存在记忆里。比如,他某年在某个场合对你说了一句话,多年后你回忆起来,重复出了这句话。可是当重放这个场合的录像时,发现你现在重复的这句话并不是当年他说的那句话。不是你记错了,而是你重复的那句话是你当时猜测的他的心理活动。当时他看着你,跟你缓缓地谈心。你心想他肯定喜欢你,想跟你谈恋爱。好多年过去后,你根本就不记得当时他对你说了什么话,但是你记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把这个印象深深地刻印在你的记忆里。多年以后,你重复的是你的印象,而不是他说的话。女作者的“青涩初恋”也许就是女作者的印象,而不是事实。 总之,女作者用生涩的笔触勾勒的“青涩初恋”其实是一种苦涩的尴尬。我想对女作者说的是,醒醒吧,快擦干口水,别让你丈夫看出你在性幻想另一个男人。 其他那些骂街的网友可以去看一部电影,《My Life as a Dog》(《Mitt liv som hund》 (1985), 狗脸的岁月 )。有浓厚兴趣的网友还可以去读读原著,看看“半自传”作品是怎样描写十二三岁女孩喜爱同班男孩的。“半自传”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虚构的故事。 文字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My_Life_as_a_Dog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9606/ 狗脸的岁月(My Life as a Dog) 在线播放高清原版DVD(中文字幕): 狗脸的岁月( Mitt liv som hund)1 狗脸的岁月 ( Mitt liv som hund)2
个人分类: 原创|22658 次阅读|96 个评论
分享 这个可以有!总结得蛮精辟!
热度 32 VANO 2013-7-31 20:15
总结得蛮精辟! 如何让一个男人快乐,很简单。 1.喂饱他 2.和他睡觉 3.给他安静的空间 4.不去检查他的手机 5.别去打扰他 如何让一个女人快乐,真的很难,让她快乐,你必需要成为她的: 1.朋友. 2.伙伴 3.情人 4.哥哥 5.父亲 6.主人 7.电工 8.水管工 9.机械师 10.木匠 11.油漆工 12.造型师 13.性专家 14.妇科医生 15.心理学家 16.害虫捕灭者 17.精神病医生 18.治疗师 19.倾听者 20.组织者 21.好父亲 22.还要干净 23.富有同情心 24.体格健壮 25. 温暖 26. 细心 27. 勇敢 28. 智慧 29. 有趣 30. 有创意 31. 温柔 32. 坚强 33. 理解 34. 宽容 35. 谨慎 36. 有野心 37. 有能力 38. 有勇气 39. 有决心 40. 真诚 41. 可靠 42. 热情不能忘记要 43. 不能忘记要 时不时给她的赞美 44. 陪她逛街 45. 诚实 46. 富有 47. 不给她压力 48. 不看其他女孩同时还要 49. 同时还要 多关注她 50. 给她更多时间去做自己的事 51. 给她更多空间,不用担心她会去哪更重要的是 52. 更重要的是 永远不要忘记*生日*纪念日*情人节*她做的其它安排…… 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很容易快乐,而女人很难懂还永不满足!男人不容易啊! 知道吗?什么叫“难人“
11032 次阅读|51 个评论
分享 石毓智: 用美国心理学家的标准测谎贝志诚和孙维
热度 4 鱼雷一号 2013-5-11 11:20
最近国际知名侦探李昌钰对朱令案发表意见,认为直接证据灭失的十几年前旧案仍然可以侦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嫌疑人测谎。看来,很快让北京公安局重启案件是不现实的。我就从我专业的角度,依据美国三所大学的四位心理学家的标准,对案件两个大众认为关涉最深者进行鉴定。下面先呈现大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析,技术性比较高的部分将下一步做,准备直接呈献给北京市公安局。 美国的四位心理学家(华盛顿大学Jane M. Richards教授、德克萨大学(斯奥斯汀)的Matthew L. Newman和James W. Pennebaker教授、南方卫理大学的Diane S. Berry)国际知名的杂志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报》发表文章,题目为《谎言:从语言风格判断欺骗》。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归纳出了重要语言特征,基于此判断可靠性为70%左右,略低于测谎仪的80%。他们认为谎言的最主要语言特征有以下三个: 一、谎言的情节概略简单,缺乏细节(less complex)。 二、谎言很少提及与自己相关的事情(less self-relevant)。 三、谎言包含着较多的消极负面情绪的内容(mo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ity)。 下面选取以上最主要的三个语言特征,对贝志诚和孙维有关朱令案的文章进行分析,这里主要用孙维(2006)的《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和贝志诚(2012)的《关于朱令被投毒案我的疑问汇总》。关于更多资料的分析将陆续公布。 标准一:谎言的情节概略简单 贝志诚和孙维的文章都有关于如何从实验室得到铊毒的描述。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贝志诚的描写极其概略,基本是假设和推论,没有任何具体详细的细节,而且急切想让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请看贝志诚的有关描述: 清华也许化学药品管理不善,但是能接触到朱令的人除了孙维谁能知道哪间教室哪个柜子里存放着铊盐?如果让我去假想存在着其他的凶手(不含孙维参与的集体投毒)的可能,我唯一能想象的可能性就是孙维参与实验回来后曾经跟同班女同学详细讨论自己参与的课题中关于铊盐的部分,听者因为过去和朱令的矛盾犯下了此案。请网友们想想是否如此? 孙维对实验室储存铊毒的管理情况也有描述,但是具体、细致、复杂多了: 我绝不相信自己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因为我帮老师做实验使用的铊溶液是别人已经配好了放在桌上的。为此我查阅了文献,事实上化学系在实验中使用铊试剂有很长历史了。仅我查到的论文就有若干篇,收稿日期分别为1991年10月16日(那时我还没入学),1994年12月20日,1995年8月16日,1995年10月2日,1995年11月8日和1996年2月16日。直到97年公安开始调查,化学系才禁止使用铊。 此外,系领导后来也说除了化学系,其他系实验室也有铊。 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很多同学课余时间下实验室帮老师作实验,实验室也对外系学生开放。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互借仪器药品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多年来一直如此,即使在朱令中毒确诊后也没有太大改善。 为了证实真相,97年4月,我哥哥独自一人(从未在清华工作、学习过,更没去过实验楼)借了一部家用摄像机在白天工作时间到化学系实验楼,先后进了几个实验室,并从其中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台上拿了一大瓶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举在镜头前,把它带出实验楼,然后又送回原处,整个过程全部拍摄下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又重复了几次,每次都无人过问。 标准二、谎言很少提及与自己的相关性 按理说,朱令是贝志诚的初中和高中同学,相处的时间很长,朱令的遭遇与他的关涉性是很大的。特别是朱令中毒之后,贝志诚又是参与诊断,又是高调帮助捐款,但是在他有关朱令案的叙述中,冷漠得让人吃惊。实际上,贝志诚近20年来只在朱令被重症监护时见过一次。请看他自己的描写: 轮到我进去后站在她的病床前,不知道怎么我先不吉利的想到了这很象向遗体告别,接着意识到这是一个同龄人处在垂死状态,忽然产生了一种极强烈的恐惧感想要拔腿逃走,但是双腿又像灌满了铅逃不掉。好不容易磨蹭够了觉得不失礼节的时间走出ICU,坐到她父母边上,看着悲哀的老人年少的我就在想赶紧编点什么安慰他们。 对朱令的病危,贝志诚无动于心,想到的是“向遗体告别”。即使出来看到“悲哀的老人”,贝也只是“想编点什么安慰他们”,连一句真诚话也没有。总之,贝志诚给人的印象就是三个字:不正常! 再看看孙维对朱令患病后的描写,感觉到有人情味得多,而且每一处都叫人感觉到真实、合理,而且处处都谈到与自己的关系。下面摘录几段供大家判断: 1994年我的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我非常同情朱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并期望早日找出中毒的原因。当时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我和朱令没有任何过节,但确实和另外的舍友们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游广泛,社会活动非常多,又是校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在社团的时间多,在宿舍的时间少,即使是在朱令第一次生病后返校期间也仍然每天去文艺社团的宿舍楼煎药。 朱令94年生病以后很长时间不能确诊,因为我母亲是医生,我还把朱令当时的症状(脱发、皮肤疼、腿疼)告诉我母亲,让她帮着分析和打听,我母亲当时还说可别是红斑狼疮。这些情况我的舍友们都知道。 标准三:谎言包含着较多的消极负面情绪的内容 阅读贝志诚的文字,到处充满着极其负面、消极的情绪内容,让人看了非常不舒服。对朱令的遭遇没有同情和祝福的言辞。请看他《现实不是童话》结尾的几句话: 铊盐已经对她的神经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过了半年她虽然苏醒,但是智力最好只有七八岁的小孩的水准,几近失明。够了,我已经不敢再面对这些了,现实不是童话,往往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也就写到这吧。 然而,看看孙维的表述,尽管被怀疑被威胁,也没有流露出对朱家任何负面消极的内容,还是对朱令一家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 1994年我的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我非常同情朱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并期望早日找出中毒的原因。当时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两个优秀的女儿相继不明不白地一死一残,放在谁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我理解朱令家人渴望挽救自己孩子和抓住凶手的心愿,也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 结语 结论并不难,但是还是留给大众和公安机关去判断。谁的话前后自相矛盾,与事实抵牾,不自然不真实,也许并不需要测谎仪就可以判断,只要你是一个公正的具有正常思维的人。 谎言的语言特征还有很多,更技术的分析留待下一步去做。 参考文献 1、Matthew L. Newman, James Pennebaker, Diane S. Berry, and Jane M. Richards. “Lying Words: Predicting Deception From Linguistic Sty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Vol. 29 No. 5, May 2003 665-675. 2、《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9日:《李昌钰支招:想破朱令案需对嫌疑人测谎》 3、孙维,2006,《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博文)。 4、贝志诚,2013,《关于朱令被投毒案我的疑问汇总》(博文)。 5、贝志诚,2012,《现实不是童话》(博文
个人分类: 观点辩论|1274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现代爱情心理学家陆琪 谈张爱玲
热度 12 VANO 2012-9-7 22:47
近百年来,被男人耍的最厉害的是张爱玲; 近百年来,耍男人最厉害的是林徽因。 ——《女人是男人的主人》 近百年来,被男人摆布的最惨的女人是谁?近百年来,摆布男人最厉害的女人又是谁? 前一个答案我们很熟悉,是张爱玲。这位堪称中国最有天赋也最刻薄的女作家,却始终被胡兰成这个花心文人吃死,为他堕胎为他赚钱为他和朋友翻脸,乃至于胡兰成和别的女人同居,张爱玲还要小女人态的跟过去看个究竟。 后一个答案我们也很熟悉,是林徽因。这位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女子,16岁就把大诗人徐志摩握在手心,并让他在短暂一生里魂牵梦萦。24岁林徽因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这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从此芳名更炽。婚后,林徽因认识一代学者金岳霖,让他深深爱上自己,并沉溺在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中,在不破坏林徽因家庭基础上,终生不娶,深爱了林徽因一生。 两个女人,同样才华告绝,同样惊世骇俗,为什么有不同的命运?她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我们必须看到,女人在感情上有先天的弱势,那就是女人太重感情,无法象男人那样冷峻冷酷。所以很多女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一次感情中去,而投资学告诉我们,将所有资本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智的,所以感情和投资都一样,真正的秘诀在于分散投资。 张爱玲是个很决绝的女人,不爱的时候视同陌路,相爱的时候全情投入。所以她会被象胡兰成这样的男人所伤害,而胡兰成就像是个精明的投资家,他在和张爱玲交往的时候,与多个女人保持着暧昧关系,其中还包括张爱玲为数不多的闺中密友之一苏青。 林徽因的成功,也在于他储备了足够多的男人。16岁时吸引了徐志摩,缘由是美貌和才华,而后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但请注意,她拒绝徐志摩并没有拒绝的那么彻底,而是保持着适度距离的暧昧,这让徐志摩完全陷落,痛苦不堪。林徽因在结婚后,还认识了金岳霖,这同样是她感情的储备,而林徽因的聪明即在于,她能够让一个男人活在自己的精神爱恋中并且不舍不弃。 林徽因所做的事情并不多,她只是没有彻底拒绝两个男人而已,却令她活在更好的感情生活里,两个储备的男人,令正牌丈夫梁思成感到压力,不得不保持着完美爱人的状态,这也让林徽因成为感情世界里的胜者。 不是每个女孩子都可以像林徽因那样的,但当女孩子被男友抛弃,而哭哭啼啼说:“全心爱一个人也有错么?” 是的,有错,当我们能客观分析张爱玲有多错,她有多不值时,也同样该想想自己应怎么保持住感情世界里的优势地位。 其实林徽因做的很简单——当有人追求她时,她说不,但“不”的没那么确定。 仅此而已。
653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7 01:07 , Processed in 0.118420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