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湾口 新闻 文化历史 查看内容

内地生不妨考虑去港台读本科(图)-搜狐滚动

2014-10-21 06:02| 发布者: 新闻速递| 查看: 58| 评论: 0|来自: sohu

摘要: 向春/图  从经济上考虑,假如你的孩子进不了世界一流的高校,还不如到香港读本科。到西方进三流四流的甚至野鸡类学校,付的钱那么多,学不到好东西,还担心安全、吸毒等
内地生不妨考虑去港台读本科(图)-搜狐滚动
向春/图 zzwave.com
向春/图

  从经济上考虑,假如你的孩子进不了世界一流的高校,还不如到香港读本科。到西方进三流四流的甚至野鸡类学校,付的钱那么多,学不到好东西,还担心安全、吸毒等,香港则比较安全。

  逐步开放的香港教育

  南方周末:

  近三十年来,香港教育整体经历了什么演变?

  丁学良:

  这些年来,香港教育遇到过几次大的挑战。以前香港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发展,跟内地是分开的。中国内地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刚开始没对香港造成太大的冲击。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后,香港越来越需要直面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新机会。自1997年主权回归前后,我一直说,香港的教育不能完全本土化,必须加进去大中华的要素;也不能完全是英国式的,要加进去美国要素。这两边的交融,是香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改革背景。

  1992年前后,香港并没有很成熟的一套项目和方法。我1993年春从美国到香港,对香港教育体系引进这两个要素,多次发表过看法。当时我说,香港的年轻人以后越来越面对“左右/东西夹攻”的竞争趋势。左边/东边是中国内地,右边/西边是国际竞争。香港的高教系统原来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体上是本地的资源本地人竞争。但自1990年代初中期开始,招聘大学教师越来越被迫国际化。很快,学生就业也会遇到类似的挑战。我当时说,香港的就业市场不会老是这样,以后香港的大学生毕业后,要跟来自西方国家的毕业生竞争,他们很多是华人,或从小从香港移民出去,在西方受过地道的英语教育,也能说粤语或普通话,两手硬。

  中国内地生源巨大,再穷也能办起几所很好的高校,即使大部分人没条件学好外语,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外语学得好,中文又是母语,香港大学毕业生遇到的挑战就非常严峻。后来的趋势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招聘机构这些年来抱怨,香港本地的毕业生英语不太好,汉语也不行,雇主很头疼。

  

  针对这种趋势,香港的应对方案是什么?

  丁学良:

  当时有多种方案,但都没有切实地做下去。现在还流传着那句话,香港学生要能够朝双文三语(中/英文,粤语/普通话/英语)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很好,有综合平衡的考虑,但实行了几年,发现一大堆具体困难,现在没有切实的解决办法,仍在争论。

  直到最近,香港“高考”拼搏中,英语分数过关的考生比中文分数过关的人多。这说明香港从小学开始的中文教学不太地道。粤语是家庭用语,但普通话是学来的口语,本地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实践机会都缺乏。香港配备不够素质好的中文教师,是基本问题之一。

  当初提出双文三语时,最担忧的是够格的英文教师少,马上有很多补救办法。在最好的公立学校中间,生源大部分来自白领阶层,父母至少有一个受过英语教育,这些孩子在家里有用英文的机会,他们在学校里会选一门语言课,普通话或英文。

  另一个办法是走非公立学校系统,只要付得起钱。私立学校根据学费高低,从海外招聘相应水平的老师。可是,当时没料到中文会有这么大的压力。当时的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讲,虽然现在大家批评香港的学生中文、英文都不地道,但都还不能放弃,否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饭碗。两边懂一点,可能也是他的长处,香港的经济毕竟是脚踏两只船,一个是海外的市场,一个中国内地的市场。

  现在的问题在于,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很难让他们把英语和普通话学到能流利使用的地步(ning)。现在相当部分的学生,到不了这个就业成功竞争的标准。许多公司招聘,都认为这是香港毕业生最弱的方面之一。我很为这类年轻人担忧。

  为什么内地去香港读书的人在减少

  

  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学生对港生的影响有多大?香港的教育体系对内地学生的开放程度如何?

  丁学良:

  对内地的开放是一步步来的。英国人统治时,对英联邦国家来的学生有照顾。同一个大体系,英联邦国家的学生来香港念书,签证很方便。那时内地学生要到香港念书,很难拿到签证,除非父母亲有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尺度越来越大,香港的制造业因为土地价格、劳工成本上涨,越来越丧失跟中国内地沿海竞争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只好产业北上。香港本地靠什么新产业支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金融业、国际贸易是香港强项,但远不够,要有新的经济竞争增长点。当时英国人讲,要走高科技方向。若此,香港高等教育就要提前准备,高教不进行重要的改革,没法使香港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于是高校开始重视科技和新的研究生项目。

  香港原来是殖民地的体制,只培养三年制的本科生。于是就开始向美国体制学习,第一步是开放大学教师的职业市场。可是师源好开,生源难开,香港本地生源就那么点大,优秀学生愿学理工科的太少。香港没有大的工业基础,也没有国防项目。全世界理工科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都和基础工业与国防连接。没有这两项,大学就得不到大资源,学生找工作也遇到严重限制,当然学生不愿学理工。香港最好的学生主要学三样:金融、法律、医学。这三个领域是白领阶层的中坚,就业稳固,收入很好。

  但理工科的实验得有人做,有的实验室24个小时不能中断,香港高校招不到本地优秀的研究生,只好开放了。公立大学用本地纳税人的钱在支撑,那时法律上和财政上有规定,外面招的学生若不是香港纳税人的子女,到香港来拿奖学金的比例不能过高。每年只能往上多一点,进入21世纪才基本上把天花板打破。现在到香港八所公立大学里去看,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

  

  没有任何限制吗?纳税人有意见吗?

  丁学良:

  也不是完全不给本地学生保留名额,但基本上没有硬性限制。这也造成了本地学生和家长的抱怨。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大学里拿奖学金的学生,越来越多的都不是本地人,尤其是理工科,多数是中国内地的,还有少量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这些老的英联邦国家。

  这件事要维持平衡,不要有硬性规定,但奖学金还得要给本地学生保留一些,即便他们的成绩不太理想,他们的家长是纳税人。

  

  这种抱怨之下,内地去香港读书的学生减少了?

  丁学良:

  2014年是第一次遇到明显的减少。媒体上的数字可以看出来,香港理工大学2014年收到3500个内地学生报名,去年是4000个,下降了12.5%;岭南大学收到内地900多个入学申请,比去年减少5%。其他几个大学估计都会相应地下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全球高教市场互动越来越密集,比如,第一,货币兑换率的变化会有大的影响;拿到奖学金的人只是一部分,拿不到奖学金的家庭得算账。第二,有些国家的签证越来越松,这跟法律有关系。英国去年收紧移民配额,把来读研究生的名额放在移民配额里,于是减少了外国学生申请英国高校的意愿,你拿不到签证怎么办?第三,留学所在地的就业前景也是决定性的考虑之一,毕业后能不能留下来?这和所在地的经济相关。从海外回到内地的学生总数在增长,他们带回来的信息,对准备申请的人也有很大影响。

  我一直强调,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是要延续下去的。不能只从一年两年看,也不能只从一个两个部门、一个两个产业看,必须往前看,往大处看。

  我呼吁,内地和香港要通过公共行政系统,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及时协商,不要拖得太长,就像做市场调查一样。市场调查不能三五年做一次,需要时常密切的跟踪。内地和香港一定要有密集调查,一发现问题,就应马上采取措施调整。

  另一个例子是学生的个人行为。香港高校里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是内地去的,但很多人把香港只当做跳板。我并不谴责这一点,这是人之共性。第一步到香港,第二年,美国英国好的高校给了offer,他就走了,这很合理。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人招呼不打就不见了,使研究室里的项目搞不下去。这是缺乏基本的专业道德,虽是个人行为,但也很伤害感情。

  香港还需要大量内地本科生

  

  本科去香港读,也存在奖学金、当跳板这些问题?

  丁学良:

  香港高校现在越来越重视内地的本科生源,这很好。内地本科生过去基本上不拿香港的奖学金,香港纳税人的抱怨就不大。本科生适应能力也强,学本地口语很快,融进香港社会顺得很。

  假如香港高校平均起来,来自内地的本科生能占到15%,这对香港高校是一个很正面的刺激。内地学生有些方面比不上本地生,但在另一些方面比本地学生强很多,大家互相刺激和挑战,造成两赢的效果,带来教育素质普遍的上升,我乐观其成,大声鼓励。

  从经济上考虑,假如你的孩子进不了世界一流的高校,还不如到香港读本科。到西方进三流四流的甚至野鸡类学校,付的钱那么多,学不到好东西,还担心安全、吸毒等,香港则比较安全。中国内地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去,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就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你结婚结错了,还可以离婚再结一次,没人说一个青年的大学本科读得不好,再从头念一个新的本科,这里的回头路基本上没有。

  每个做父母的人,每个要读大学的年轻人,这个问题是人生中最重要和最难的选择之一,选错了怎么办?内地生读本科,到香港是不错的选择。而且,随着台湾的高校越来越对大陆开放,大陆学生过去读书,也是好选择。台湾的学费生活费更合算,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更厚实。大陆生毕业以后,可以到台商在大陆或周边地区的公司、分部里做专业技术、经理的职务,也很有前途。而且,你还为两岸三地的良性互动作出亲身贡献,挺有意义的。台湾的风俗人情资源太丰富了!

  (丁学良为香港科大教授,深圳大学CCOI顾问)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9 03:34 , Processed in 0.025462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