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小岗村1979年粮食“大增产”的真相

已有 1708 次阅读2016-5-3 08:50 |个人分类:时事转帖|系统分类:转帖-时事政治经济| 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 中国人, 小岗村, 带头人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敢为天下先的气概而感动,但是后来看到当时带头人严宏昌在中央电视台介绍当时的一些资料,说当时“18户人家,115人,全村耕地550亩”,又说:“60年代初粮食产量1.5万公斤,而1979年产量13万公斤,相当于1965-1969年5年总和”,我就有了疑心。
      第一,当时安徽约5000万人,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公里,而凤阳又是在人口稠密的淮海平原,怎么在凤阳还有人均耕地接近5亩的平原村庄?一个村庄人均耕地接近5亩而吃不饱,那全中国人不是早都饿死光了?还有,平原地区耕地居然平均亩产不到28公斤?这些迷团直到9月26日看《人民日报》第四版才解开,因为上面一篇关于小岗村的报道上说:“现在小岗村108户,428人”,我吃了一惊,难道26年里,小岗村人口居然翻了2番?
      忽然记起以前也有资料隐约说过,1978年偷偷搞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民只有一个生产队,18户人家。也就是说,事实很清楚,小岗村可能象别的中国农村一样,一个自然村里分几处聚居,每处在当时划为一个生产队,而严宏昌当时率领的只是其中一个生产队,考虑到改革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严重停滞,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安徽省,大约10%左右,可以推测,1978年整个小岗村人口在380人左右,而严宏昌当时率领的生产队人口大约占整个小岗村人口30%。再简单推测,他们所占有的根底大约也是整个小岗村的30%,约165亩。
      这样一来,对于严宏昌所介绍的改革小岗村神话就有了新的解读,事实真相是:在改革前,严宏昌所率领的生产队拥有耕地大约165亩,人口115人,人均不到1.5亩,由于小岗村地处黄淮海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盐碱化严重,在改革前生产队每年生产粮食大约3万公斤左右,人均不到300公斤。这才有了遇到灾年村民外出的事情。而1979年的变化却不是以严宏昌这个生产队为范围的,很显然,以当时小岗村的生产技术和土壤肥力,光严宏昌的生产队是不会实现平均亩产接近1吨的,也就是说,所谓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13万公斤是小岗全村的产量而不仅仅是实行了包产到户的严宏昌那个生产队的产量。
      至此,所谓小岗村1979年粮食大增产的真相也就一清二楚了:所谓大增产,其实是包括没有分田的几个生产队的数目,而且可能绝大部分是由没有分田的生产队创造的。很简单,坚持集体劳动的生产队仍然拥有小岗村绝大部分的耕田。以那18户作为代表作一个简单的计算,18户分田前粮食产量假设为3万公斤,那么大概改革前小岗全村的粮食年产量是9万公斤左右(1978年安徽大旱灾,粮食产量偏低),而1979年13万公斤也是合理范围的。
      事实非常清楚,如果说小岗村1979年粮食大增产是不错的成绩,那么主要也是生产队制度的优越性而不是什么联产承包制度的优越性。至于小岗村宣传材料中的什么"1957年后又一次恢复向国家交售粮食"也不是什么奇迹,原因很简单,1979年1月11日,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决定把粮食征购数量降低,而提高粮食征购价格20%。计划外收购价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0%,极大刺激了农村生产粮食积极性,这才使得小岗村在公粮外有余粮交售国家,同时也使得小岗村民有了上百元纯收入。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对于小岗村仍然在以这样的虚假材料作宣传:

材料一: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变化

年代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收入

1976

19

35000

32

1979

20

132300

200

(作者:27389686lw)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19 14:30 , Processed in 0.022960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