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五蕴皆空:放下染爱耽著,伏断贪欲烦恼

已有 683 次阅读2023-8-24 02:01 |个人分类:佛教文章|系统分类:转帖--非原创请选择

1、五蕴与五取蕴

① 何谓五蕴?

蕴是积聚或聚合的意思。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诸多因素聚合而成。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五类聚合,也就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色蕴属物质范畴,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范畴。

色蕴:包括人们的身体在内的一切物质现象。

受蕴:人们的感受作用,受就是领纳内外境界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人们的思想、概念等。由所受而起分别想:所受之境是苦、是乐,或是不苦不乐。

行蕴:行是造作,包括人们的意志、意念及行为。具体来说,接受符合自己需求之顺境,排除不符合自己需求之违境,容忍不苦不乐之境,就是行的作用。

识蕴:识是了别、判断。对于外在的种种尘境,去分别它是顺是违还是不顺不违,就是识的作用。

在现实中,五蕴非五,而是五蕴合一,人即是五蕴的聚合体。

色受想行识就是生命的当下,也是生活的现实。

② 何谓五取蕴?

五蕴通于有漏、无漏,囊括一切有为法。所谓有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有漏五蕴即五取蕴,不摄无漏之有为法。

取者取著之义,取着于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为取。《俱舍论》云: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瑜伽师地论》云:当知取蕴,唯是有漏。

五取蕴,又称五受阴,包括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什么是色取蕴?《集异门论》云: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等取蕴,亦复如是。


2、贪的本质:于五取蕴,染爱耽著

《杂阿含经》云: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

《大乘五蕴论》云:云何为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这里所说的性,是指事物本来具足之性质,即事物的本质。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贪的本质就是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也就是对五取蕴沉溺不舍、贪爱执著。这种染爱耽著一方面体现为追求和占有所好之境的欲求无厌足,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为满足欲求而不择手段、肆意践踏道德、法律底线之贪婪。

佛法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述了人们对五取蕴的染爱耽著,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五妙欲、五欲和六欲。

① 五妙欲

众生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人的贪欲之心,称之五妙欲。

一是色欲: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是声欲: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是味欲: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是触欲:男女之身,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人生在世,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形成了贪。

② 五欲

从人的社会性和生理性的角度看,人们对五取蕴的染爱耽著,体现为财、色、名、食、睡等五欲。

一是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不舍。

二是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之色。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舍。

三是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

四是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饮食众味。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

五是睡眠欲: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


③ 六欲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记载,六欲是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一是色欲: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是形貌欲:若见端容美貌,因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是威仪恣态欲: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是言语音声欲: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因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是细滑欲: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因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是人相欲: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上述五妙欲、五欲和六欲尽管角度和铡重点不同,并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对五取蕴染爱耽著所形成的贪欲。


《大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3、五蕴皆空:以闻思修慧,伏断贪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譬喻经》云: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这段话用譬喻的方式道出了世界与人之“五蕴皆空”的真相。这里所说的空,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而言的,它不是空有对立的空,不是有和没有对立的空,更不是虚空的空,而是绝待的空。这个空超越了有无,超越了一切对立之空,是真空,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所谓缘起,是说一切事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正如《佛说初分说经》所说: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所谓性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正是由于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正如《大乘密严经》所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亦如《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在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缘的存在。

《杂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揭示了因缘生灭法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由空间所现的同时依存关系,一种是由时间所现的异时因果关系。异时的因果关系,即所谓“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说是空。

《增一阿含经》云:色者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受、想、行、识及五盛阴皆悉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由于一切事物都属于随因缘之聚而生、随因缘之散而灭的因缘生灭法,因而任何事物都是迁流不息,瞬息万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蕴皆空、万法皆空。空者,又有无常义和变化义。

进一步来说,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条件的存在,而且又是在不断地迁流变化,因此,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的。换言之,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如果有我的话,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条件独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然而,现实世界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因此,一切事物,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都只有空,没有实体。

虽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在。这种存在,是以真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真空的性质而存在,所以它是妙有。所谓真空,是指非空之空,空而不空,而不是与“有”相对、但见空而不见不空之偏空;所谓妙有,是指非有之有,有而不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存在;以妙有故,万法之因果历然。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由此可知,所谓“五蕴皆空”,就是说一切存在(五蕴)均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故无实体(空),而为假有之存在(有),故缘起而性空、真空却妙有。

然而,由于人们不明“五蕴皆空”之实相,故缘无常之五取蕴相,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妄执具有主宰作用的实我存在,是名我执。《成唯识论》云:一切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决定非有。

与此同时,因不明诸法因缘所生,缘生故无自性,如幻如化,人们执著于诸法为实有,是名法执。《成唯识论》云: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显扬圣教论》云: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众生执即我执。《成唯识论述记》云: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则无烦恼。由此可见,只有明了“五蕴皆空”之实相,放下法执与我执,才能伏断贪欲等烦恼而得自在。

那么,如何明了“五蕴皆空”之实相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此,般若是梵语,意译为智慧,即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进一步来说,般若又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比如说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则名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具体运用于修行之中。

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诸法的实相是什么?就是“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实相般若就是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

紫柏大师说:众生之机,苟不以闻思修三慧熏发之,则其佛知见,终不能开矣。达耳谓之闻,注心谓之思,思明而能力行之谓之修。闻而能思,闻则有终也。思而能修,修而能入,则二者皆有终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我们通过对文字般若之闻思知道了“五蕴皆空”,身心世界及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随因缘聚散而生灭之理,就应当通过观照般若,正如《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沿着背尘合觉之路,勇猛精进,不断修行证悟“五蕴皆空”之实相般若,果断放下法执与我执,放下对五取蕴的染爱耽著,从而远离颠倒梦想,从烦恼苦厄中解脱出来,在觉行圆满的过程中,真正获得生命的自在。

最后,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四句偈作为结束: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9 05:11 , Processed in 0.023548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