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捷径、知、息苦

热度 2已有 4760 次阅读2016-3-27 22:07 |个人分类:佛教文章|系统分类:转帖--非原创请选择| 正定

1.不执持六根当下就能生起八正道,这是佛陀认为的捷径。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六根是 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例如眼根,

第一 是 眼根本身;

第二 是 色尘,它与眼根相接;

第三 是 眼识(rinnana),能知道色尘与眼根接;

第四 是 触( phassa),它是由眼识、眼根、色尘三者和合而生;

第五 是 受 (redana),它是由接触 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就是这五个方面。

眼根有这五个方面,耳根也有五个方面,鼻根也有五个,舌、身、意根都是如此。

其中每一个都会导致我们失念,而执取它们为“自我”。因为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就会执取透过眼根而见、而知的“识”,骤然论断它必定是“自我”。

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一共有三十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执著为“我”,仅仅一天中,很容易就会产生无数次的“我”,我们一执着它,痛苦就产生了。这是错误的,也让自己沉沦在苦聚中,而无法走上修行的道路。

  无论如何,佛陀说认清一切不是“自我”而不执著,当下八正道就在我们心中,在那一刻就存在着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不执持六根当下就能生起八正道,这是佛陀认为的捷径。

2。如实知

佛陀曾说要“如实知”任何事物,必须先知道它的五种属性:

    (一)这事物的特征或性质是什么?
  (二)这事物从哪里生起?
  (三)它的乐味(assada)——引诱人的特点、美味、诱惑是什么?
  (四)它的过患(adinava)——严重的危害,隐藏在其中会伤人的邪恶力量是什么?
  (五)出离(nissarana)——我们要取得胜利的善巧是什么?要脱离这事物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


  所以,要“如实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一)它的“性”、“相”是什么?
  (二)它的“集”是什么?
  (三)它的“味”——吸引力是什么?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么?
  (五)它的“离”——脱离它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

对任何事物,如果从这五个观点去学习,你就会战胜它。现在你或许正在大学中求学,或已经毕业,或任何学历都好,假使我们没有从这五种属性来学习,那么,就会“败”给世间(被世间所制、所役);如果我们以这五种属性来学习,就不会“败”给世间。


但请大家记得,它们在三藏教典中屡屡出现。当佛陀要传递对任何事物的“如实知见”时,就依这个准则教导,有时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后三点:“”——该事物诱人的本质 是什么?“”——过患的本质,该事物伤人的特质是什么?“”——出离的本质,战胜该事物的善巧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有个藏著钩的饵悬在那里,“味”是美味的饵,勾引鱼儿上钩;藏著的钩是“患”,即藏在饵中危险又残酷的恶毒力量;“离”是那战胜钩、 饵的善巧,为了吃到饵又能不上钩,鱼儿必须有这种善巧,这时饵再也没有饵的功能,只是个美食,鱼儿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会被钩住。

因此,我们应该常以这五种属性看世间。世间的一种属性——“味”(饵),引诱我们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无知,看不见也听不到其他的一切,这样饵里就藏钩,人被钩在世间而不得逃脱,只得沉溺在世间(苦)中。

   现在,圣人清楚地看出“味”、“患”、“离”是如此这般,所以能吞食世间的饵而不被钩住,他们充分认知这五种属性——“性相”、“集”(生起因由)、 “味”(饵)、“患”(钩)和“离”(善巧),彻底明了每件事物,他们就这样生存于世间。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种事物,我们必须学习认识全部五种属性,或至 少后三种。

不论我们要做什么,接触什么,甚至学习什么都好,都要以这个原则来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抉择,然后才能获取最大的成果,而不会受到伤害,这叫 做“如实如”。依照“如实如”修学佛法,抛却烦恼将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这五种属性观察世间,我们将见到它外表充满了“味”,而内在则隐藏着“患”,就会了 解世间像骗局、像伪钞、像诡计、像幻境,不会因此上钩,也不会迷恋它,时时刻刻以智慧连心,就是以这五种属性正确地观察色、声、香、味、触、法,而不会被世间、六尘所征服,也不会产生爱、取,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过着“”和生活。最后,修学佛法以进趋涅槃,就是我们能力可及的了。

3。苦的止息 

何处才可以止息苦呢?我们必须从苦因(执取某种事物)灭苦,苦由执取金钱而来,就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苦由执取权力、声望、荣誉、名气而来,也 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其实金钱、权力、声望本身并不是苦。当发现苦从何来,就在那儿止息它,古代有句法语说:“它怎么起,就叫它那么落!”


生、老、死是苦,通常被说得非常夸张而含糊,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若不执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此刻,我们执著生、老、死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不执著,它们就不是苦,它们只是身体的变化罢了。当身体这样变化我们称它为“生”;当身体那样 变化,我们称它为“老”;而当身体又这样变化时,我们称它为“死”。但我们只把它当作是身体的变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还称它为“我的生”、 “我的老”、“我的死”。


  这多重的假相,是由“我”的假相开始,进一步对身体的变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相,使我们无法把这些只看作是身体的变化。现在,当我们把这些当作只是单纯的身体变化,生、老、死的假相就会消失,同时“我”的假相也不见了,不再有任何“我”,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分的人——实际上几乎全部的人,都误解了佛陀的意思,他们说生、老、死的现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没办法 解释;有些人则犹豫、不肯定,解释得支支吾吾、含含糊糊。这是因为他们忘了佛陀曾说:“取著五蕴是苦”(san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dukkha),五蕴既是身和心,身、心组合而成为人。若执著其中任何一个为“我”或“我所有”,则五蕴是苦、是重担、是苦源、是热火。所以,取著五蕴是苦。


现在,假设我们的五蕴处在“老”的状态中,若我们的心不执着五蕴为“老”或“我老”,那么它们就不是苦了。我们应视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 是空、识是空,诸行旋转流动的现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这样的五蕴是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我们把它当作是阿罗汉的五 蕴,事实上,阿罗汉不会成为五蕴的主人,因为这种心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蕴执为“我所有”,但五蕴可以说正是阿罗汉德行的容器,我们姑且称它为“阿罗 汉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编裁自“佛使比丘”文章

结论:

不如实知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苦、集、味、患、离。执取五蕴为“我”,“我所”是苦的根源。止息苦的第一步“正思维”六根接触六尘,知道六尘“味、患、离”,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无我”“我所”。苦即解除。这是个长期的修习,培养习惯的过程。

世界上分分秒秒有人死,为什么你没痛苦?因为那个人不是“我的”亲人。任何事情没有“我”、“我所”就无苦。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岳东晓 2016-3-29 02:02
简单的说,人可以视为一个计算机。输入、计算、输出。人经常发生的错误是把计算的结果当成了输入。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4 00:05 , Processed in 0.021183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