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light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39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边 辩证法批判(1)------从歌德-黑格尔之辨说起

热度 2已有 3775 次阅读2015-6-18 08:03 |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河边 辩证法批判(1)------从歌德-黑格尔之辨说起      时间: 11 6 2015 18:30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辩证法批判(1)------从歌德-黑格尔之辨说起

《歌德谈话录》里记载说,1827年10月18日,歌德在他生活的魏玛会见了来访的黑格尔。黑格尔虽然离当上柏林大学校长还有三年,但早已因为他的辩证法而名扬天下。尽管歌德对于辩证法是鼻子哼哼的态度,但是对于同胞学人还是尊敬有加。歌德年长黑格尔21岁,那天见面时,歌德78岁,所以黑格尔应当是57岁,歌德的名气远在黑格尔之上,不过哥德还是对黑格尔礼貌有加,绝无哼哼之息。

话说多了,总要牵涉到热点问题,辩证法当然也就免不了要被提起。大家都知道黑格尔的书出了名的难读,干脆请黑格尔说说辩证法的本质是什么。

黑格尔:说到底,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固有的矛盾精神经过规律化和系统化而发展出来的。在此基础上的辩证才能在辨别真伪时起着巨大的作用。

歌德:但愿这种乖巧的辩证技艺没有经常被人误用来把真说成伪,把伪说成真!

黑格尔:您说的那种情形当然也会发生,但也只限于精神病人。

歌德:幸好研究自然科学没让我患上精神病!面对自然,我们探求的是无尽且永恒的真理,观察和处理题材时没有诚实认真的态度只会被真理抛弃。我还深信,辩证法的许多毛病可以通过研究自然而得到治疗。

可见,辩证法在黑格尔时代就是一个被人拷问的逻辑学,歌德就没有真正认同辩证法,原因从他的质疑中就可以看到:辩证法看起来更像是如簧之舌而已。

不过黑格尔说的“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矛盾精神”也没错,辩证法其实就是从诡辩法发展而来的,而诡辩法是人人都会用的辩论方法。

“诡辩”一词在汉语里作为贬义词用,但是用到逻辑学研究里并没有贬义,不过是指一种日常逻辑方法,只是因为类似这样的“白马非马”的辩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记作“诡辩”,等到翻译希腊人的类似辩论方法-----例如苏格拉底的辩论( Socratic dialogue)时,也就一起归到“诡辩”名下。不信你去读《柏拉图对话集》,看那里面记录的苏格拉底和他人的对话(辩论)有没有一篇例外。

------苏格拉底认为,“概念就是知识”,所以他和别人的对话就是一个问题换到另一个问题,不断指出别人的概念错误,教人学会辨明概念。苏格拉底的辩论的特点是辩论双方属于同一判断方,不为辩论的输赢,只为辨明概念。

------到了柏拉图那里,求真发展为也包括双方对于对方的观点的辩伪,辩论于是不仅只是真伪之辨,也成了输赢之争,但却发现输赢和真伪未必总是对应,所以知道了苏格拉底辩论法应用起来会产生问题,因此柏拉图认为概念固然重要,但是判断更重要,“知识来自判断”是柏拉图的知识论,于是逻辑学开始产生,不再认同单纯辨明概念的苏格拉底辩论法。

------再到亚里斯多德那里,则判断的正确如何得以保证也同样重要,所以他通过研究逻辑的形式,得出了三段论,在苏格拉底辩论法(即 Socratic dialogue)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诡辩法被证明是容易出错的认知方法,能帮助辩者获胜,但对于求真并无大的帮助。

这就是诡辩法的大概早期历史。诡辩法究竟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地方:变换概念和设置两难处境。

1、变换概念

变换概念又叫偷换概念,偷换概念不大好听,因为用了偷字。不过比较起来,偷换概念更准确,它至少说明概念变换时有一方不知道。而在实际运用时,多半在双方都不知觉的情况下就发生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思维的因果性,它具有时间特征。例如,“小狗把小鸡赶得到处跑”这一陈述里,小狗的动作在前,小鸡的动作在后。所以,经验里的因为--所以总是有时间坐标,当然也有空间坐标。(因此康德说时空感知是人固有的能力,不是概念。)这样一来,上面的因果关系就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时间上不成立。

但在,在把知识进一步抽象后,我们有时却可以把时间坐标隐去。例如,X=Y说的是:因为X,所以Y(因为速度X是1m/min,所以距离Y是1m。);但是X=Y也就是Y=X,这里可以不考虑时间顺序而仍然使两者关系成立。

所以我们就会有两种因果判断能力,弄不好就搞混了。对于经验事物来说,我们可以知道此刻后面的结果,但是无法确认此刻前面的原因。例如,我此刻面前的地板上有一个小球,我可以确定我用脚踢它的话,它就会滚动,但是我不能知道它是如何到这里来的。但思维的习惯常常让我们通过自己可能的行为进行联想:这球是从哪里滚过来的?

而思维的习惯又常常和文化倾向紧密联系着。例如,中国的道德文化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动机,所以我们总喜欢将看见的行为和动机相联系,根据看见的行为来判断动机(人品)。其实两者间的关系就如前文所述,是无法在经验的时间顺序上得出肯定答案的。如果放在问题讨论里,那就会发生从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跳跃,表现为偷换概念而不知觉。

2、两难设置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是典型的两难处境,各种文化里都有。而两难处境其实说的是,人被迫在两个相反的判断中选择或接受一个判断,并不是说人通过理性思维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例如上面的鱼和熊掌的问题,在没有逼迫的条件下,我完全可以选择谁都不选。在逼迫条件下的二选一已经出了理性的范围,所以不是理性讨论的对象,设置两难来逼使另一方来讨论也就是诡辩思维,导致非理性判断,是讨论失去了求真的价值。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妈和老婆落水先救谁”的问题,它不是属于可以理性讨论的问题,所以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不是说人就不会有两难处境,而是说,在那个处境里,人的决定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应当作为是非的判断依据,因为是非判断是针对理性判断而言。例如,当一个人在劫匪的枪口下把他保管的银行保险柜的钥匙交出来,我们就不能据此判断此人是帮助劫匪。(甚至有的分析认为,不交出钥匙而被杀害也不能称为英雄,因为没法知道该行为后面的理性成分。)再比如,当对方说“辛勤劳动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反驳说,“难道中国经济发展靠的是专制制度”,这就给对方设置了两难。

诡辩法的运用是促成辩证法发展的起因。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里看得很清楚,诡辩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人们不知道运用三段式来思维而选择诡辩,而是三段式逻辑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你如果去问一个从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乡下老人,美国的乌鸦是黑的还是白的,他多半会说是黑的,中间的判断过程就是演绎过程。这就是理性是人类属性的意思,想没有都不可能。

辩证就是矛盾的意思,是人们发现生活里很多问题无法用演绎方法得到答案后发展而来,表现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说法里的日常逻辑判断。显然,这种判断没法保证判断的永真性,所以没法用到以求得绝对真理为目标的哲学思维中。亚里斯多德研究的结果,就是用形式逻辑作为唯一的逻辑方法于所有的哲学思考,以保证所得的判断的真实可靠。

但是,亚里斯多德发展了形式逻辑的结果不过是让我们逃避问题,而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因为形式逻辑本质上是重言判断,在古代经验-观察为主的时代,用处极有限。而人的实际生活里就是存在着矛盾,形式逻辑的两值判断可以帮助我们逃避矛盾,保证了推理结果的可靠性,但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就愈变愈窄,最后完全放弃了自然研究,限于形而上研究,变为神学哲学,成了纯粹的论证推理游戏。

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本文开头介绍的歌德和黑格尔的争论,我以为这是辩证法批判的起点。

欢迎大家批评!

(待续)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稻草 2015-6-18 12:48
辩证法只是易经的一段逻辑罢了。
回复 稻草 2015-6-18 12:49
神学的发展,过去吸收哲学,有了进步,现在吸收科学,也有了进步。神学、哲学、科学并不矛盾,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稻草 2015-6-18 12:51
这种哲学普及的工作,大学老师最内行。
回复 light 2015-6-18 23:24
稻草: 辩证法只是易经的一段逻辑罢了。
  
回复 稻草 2015-6-19 08:45
light:   
看看我关于易经的文章,你就明白了。黑格尔只不过是易经的山寨唯心主义版本,并且是生硬的山寨。不过,黑格尔已经很不错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 08:30 , Processed in 0.023927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