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light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39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边 非说不可(2)

热度 1已有 3781 次阅读2015-5-23 04:37 |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河边  非说不可(2)      时间: 22 5 2015 18:38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非说不可(2)

窃以为共产主义实践在中国造成的深重祸害就是我们必须批判共产主义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理论的充分理由,因为没有这样的批判,中国就不会真正成为现代国家。但中国文化的伦理特性使得国人多秉持“善大于真”的价值观,包括我们这一代在大陆造就了一幅大脑的人,即使知道有这样的问题,但也未必能管住大脑(因为unlearn不是容易的事),很容易在大脑而不是意识的引导下,在批判共产主义制度时,不经意就被彼之大恶所影响,走上“只要是批判邪恶,怎么说都不怕”的传统老路,----本质上和毛共当年的做法无异,最后难免覆辙重韬,从旧的谎言走进新的谎言。我以为这才是国人在认知问题上一再上演的悲剧,所以必须注意坚持“真先于善”的立场。

因此,批判辩证法这样的理论,需要的是冷静清晰的据实分析,弄清它的内容,产生的历史,出现的变化,又产生了哪些作用等,做到了这一点,读者便自有判断,用不着先对它扣上一堆帽子,夸口自己早就精通了辩证法来自证理由充足。那样做只不过是重复当年共产党对于不同思想的批判的做法,最终结果是劳而无功,甚至败事有余。上面这些话,其实是废话,大家都早已知道,所以我这里只是给我和大家都提个醒,因为我每回头看自己过去说过的话,总会发现我的看法又有变化,所以我自己也不敢说我的unlearn早已成功。

前一贴分析了《魔咒》曲解康德思想的问题,还没有分析作者的理论究竟和康德认识论的差别,这一分析只能留到后面把问题的背景厘清后才可以进行。这里先把上一帖提出的一些概念弄清楚。

《魔咒》还提出了一些放在康德名下的概念,如康德“把传统逻辑学上的矛盾称为‘分析的’(analytical)矛盾,把二律背反这种特殊矛盾称为‘辩证的’(dialectical)矛盾。至此,‘辩证法’(dialectic)到了老康手上,才获得了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世纪都不具备的现代涵义。”“不难看出,康老所谓‘分析的矛盾’指的是思维错误导致的矛盾,因而可以消除,而‘辩证的矛盾’则是无思维错误的内在矛盾,它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理性固有的局限,因此无法消除。”等等(见《魔咒》第三节)。由于作者没有指明他所引证的康德思想的来处,敝人无法评论,只能说上面这些说法与我读康德所获得的理解全不相同。(为了读者可以随时检索原文,我将《马批》的链接重置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LZKkC3a5HZmEzZjVkMDYtZmE4OC00M2M2LTk1NTQtNWU4M2IzNGExY2Uz/edit

《魔咒》第四节介绍说“西方哲学界有所谓‘大陆学派’和‘英美学派’之分。我个人以为,这分歧乃是在康德以后才出现的,具体来说就是自老黑(指黑格尔----河)始。”我以为这两句话里,第一句符合事实,第二句不符合事实,不过是要把康德和黑格尔分开的私心授用。下面我就说说为什么第一句话符合事实,希望能由此开始将康德的庞大体系作一最简单的介绍。

上一帖里提到的梯利(F. Thilly)早在他1914年版的A History of Philosophy (大陆出版过后来由Ledge Wood编辑过的该书,定名《西方哲学史》)就在该书“近代哲学”篇里分别有“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唯理主义”的介绍。梯利是康奈尔大学教授,1914年代美国的哲学还只是跟着欧洲走,所以还没有“英美学派”之说,而梯利说的两派就是西方哲学当时的两派,也就是我上一帖里介绍的康德要对之批判整合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两派。

这两派的代表人物和历史渊源可首先简单列表介绍如下:
1、 经验论者:培根(1561-1626)-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贝克莱(1685-1753)-休谟(1711-1776)
2、 唯理论者:笛卡尔(1596-1650)-斯宾诺莎(1632-1677)-莱布尼茨(1646-1716)-沃尔夫(1679-1754)
康德(1724-1804)原本是唯理论者,沉寂11年后一举成为“康德派”,用他自己话说是“先验唯心”派,和他同时代的18世纪的几位,从贝克莱到休谟到莱布尼茨到沃尔夫,以及后来的黑格尔(1770-1831),都是唯心论者。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中间到底都有一些什么纠葛,康德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我曾经介绍过,欧洲的文艺复信和宗教改革都是“复古运动”,前者回归古希腊,后者回归耶稣时代。这两个回归的意义就是在哲学上“独立地寻求真理,在这方面同古希腊的思想相仿”(梯利《西方哲学史》);在信仰上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和神直接交通,无需教会的统管,如同耶稣时代。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要相信个人的理性,以理性的独立思考而不是教会的权威解释来追求科学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

由于欧洲的哲学在这两场复古运动前是受制于神学,也就是被经院哲学取代了,所以新的哲学---也就是真理的追求---表现为“它追求知识时以人类理性为最高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理主义的。它试图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时并不预设超自然的东西,因而是自然主义的。因此它是科学的,同新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有联系。”(梯利)

梯利又说,“必须记取,虽然近代哲学兴起而反对陈腐的经院哲学,它却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和过去决裂。....神学的偏见也没有完全消失:培根、笛卡尔、洛克、贝克莱和莱布尼茨都接受了基督教的基本学说。”所以,“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关于两派的区分的原则虽然有了,具体的差别又是什么?按照梯利的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前面所说的理性追求对于现代真理追求的意义:
1、在“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的观念下,一切近代哲学体系都是唯理主义的,否则就不是哲学了。所以,即使有人企图通过情感、信仰、直觉来寻求真理,他也必须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是通过理性来得到真理的。这是由人们对于理性的态度决定的。
2、在对于“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判断和必然判断所组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必然相信各种命题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加上新的科学知识(包括牛顿力学)的影响,只承认合乎数学模型的知识,这是新思想家的理想,不管能否实现。

上面两点第一点容易理解;第二点其实是指传统的真理观,也就是亚里斯多德建立的那一套严格的演绎逻辑以及数学方法在当时受到的批判和继承。也就是说,当时的两派都相信上帝,但也既发展了新的理性至上的观念,又继承了经院哲学的严格证明的传统(即“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判断和必然判断所组成”之说),这是当时的哲学家(他们也都同时是科学家)都有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这种条件下,谈到知识的起源问题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1、唯理主义:真正可靠的知识不是来自感知也不依赖经验,而是必然在思想中(或理性中)就有其基础,是理性天然固有,是由天赋、或与生俱来的先于经验的。
2、经验主义: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经验,没有与生俱来的所谓知识,所谓必然的命题是假的,站不住脚的。

上面关于两派代表的列表说明从培根到康德跨时约150年,英国派(经验派)与大陆派(唯理派)就一直在争论,大陆唯理派一直占有上风,因为“理性之外无认知”早在300年前就是大陆派的信条了。但是,没想到的是,休谟横空出世,提出了唯理派无法回应的难题。

休谟虽然继承了贝克莱,除了提出“我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什么都没有,所有的知识只能来自经验,不仅来自经验,并且只能通过感知,所以是靠不住的,是有误差的”之外,更进一步说,人类其实连通过这靠不住的经验知识来推理获得新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因为我们所赖以推理的因果律其实也是经验的感觉,也是靠不住的。他解释说,所谓因果律也是经验的结果,不过是我们看多了前一个球撞到了第二个球,第二个球就会移动,所以说后者之动(结果)来之前者的撞击(原因)。如果给你只看到一个球(即存在),你又如何可能知道这个球为什么在这里?休谟其实是说,一件事情的现状既无法通过因果律来解释其发生的原因,也没法通过因果律来预测其未来可能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的一切都是猜测的结果,都经不住严格的理性逻辑验证,对与错,都是撞上了而已。

因果律如果都不是先天理性可以产生的可靠知识,天下的其他知识还有什么可靠性而言?连牛顿(1643-1727)刚提出的科学决定论也靠不住了,都没了必然性,一切据此得出的结论都成了偶然撞上的大运而已。这是休谟将理性分析推论运用到极致产生的怀疑论的后果,是一个根据经验看谁都知道不可能的事,但却是一个没法通过自理性解放以来用理性可以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回答,天不会塌,休谟自己还是会“因为”自己饿了,“所以”要去吃饭,照样逃不脱因果律,但是理性的神圣却靠不住了,所有的关于科学和信仰都是在理性上靠不住的知识。

休谟唤醒了康德,他从此抛弃了唯理论,沉寂11年专心解决认知问题。他这期间的思考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将关于知识的判断分为两种命题:
1、 分析的命题:所有广义的同义反复命题都是分析命题。例如“老张就是张老”是同义反复(等于A=A);“所有的残疾人都有某种身体障碍”也是分析判断,因为这话反过来说就是“所有有某种身体障碍的都是残疾人”。它的特点是主语和宾语所指相同,所以永远是真理,但是不增加新的知识也不需依赖观察和经验,坐在那里就可以推理出来,包括所有不须求助经验就能证实先天性知识。
2、 综合的命题:主语和宾语分指不同的主体的陈述判断属于综合判断,特点是依赖经验,不可能永远正确,但能增加新知识。例如“晴天都是雨天造成的”这个命题,没法不经经验而能推理出来。即使有了经验的帮助,也还有偶然性在里面,未必总是正确。

这就是上一贴介绍的“分析的”和“综合的”两个概念的涵义。当数学被认为是“综合的,先天的”以后,对照上面的定义,当然也就出现了上一贴所介绍的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个他名之为“纯粹理性的总课题”的问题,也就是他的《纯批》的核心问题,他建立认识论的切入点。

说多了,但愿诸位还能读下去,没有被我弄糊涂了。

(待续)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旭日风天 2015-5-23 09:17
  
回复 light 2015-5-23 11:25
旭日风天: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19 08:44 , Processed in 0.035020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