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鱼雷一号的个人空间 http://www.zzwave.com/?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石毓智: 用美国心理学家的标准测谎贝志诚和孙维

热度 4已有 12544 次阅读2013-5-11 11:20 |个人分类:观点辩论|系统分类:转帖-见闻| 心理学家, 标准

最近国际知名侦探李昌钰对朱令案发表意见,认为直接证据灭失的十几年前旧案仍然可以侦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嫌疑人测谎。看来,很快让北京公安局重启案件是不现实的。我就从我专业的角度,依据美国三所大学的四位心理学家的标准,对案件两个大众认为关涉最深者进行鉴定。下面先呈现大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析,技术性比较高的部分将下一步做,准备直接呈献给北京市公安局。
美国的四位心理学家(华盛顿大学Jane M. Richards教授、德克萨大学(斯奥斯汀)的Matthew L. Newman和James W. Pennebaker教授、南方卫理大学的Diane S. Berry)国际知名的杂志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报》发表文章,题目为《谎言:从语言风格判断欺骗》。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归纳出了重要语言特征,基于此判断可靠性为70%左右,略低于测谎仪的80%。他们认为谎言的最主要语言特征有以下三个:

一、谎言的情节概略简单,缺乏细节(less complex)。
二、谎言很少提及与自己相关的事情(less self-relevant)。
三、谎言包含着较多的消极负面情绪的内容(mo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ity)。

下面选取以上最主要的三个语言特征,对贝志诚和孙维有关朱令案的文章进行分析,这里主要用孙维(2006)的《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和贝志诚(2012)的《关于朱令被投毒案我的疑问汇总》。关于更多资料的分析将陆续公布。

标准一:谎言的情节概略简单

贝志诚和孙维的文章都有关于如何从实验室得到铊毒的描述。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贝志诚的描写极其概略,基本是假设和推论,没有任何具体详细的细节,而且急切想让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请看贝志诚的有关描述:

清华也许化学药品管理不善,但是能接触到朱令的人除了孙维谁能知道哪间教室哪个柜子里存放着铊盐?如果让我去假想存在着其他的凶手(不含孙维参与的集体投毒)的可能,我唯一能想象的可能性就是孙维参与实验回来后曾经跟同班女同学详细讨论自己参与的课题中关于铊盐的部分,听者因为过去和朱令的矛盾犯下了此案。请网友们想想是否如此?

孙维对实验室储存铊毒的管理情况也有描述,但是具体、细致、复杂多了:

我绝不相信自己是唯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因为我帮老师做实验使用的铊溶液是别人已经配好了放在桌上的。为此我查阅了文献,事实上化学系在实验中使用铊试剂有很长历史了。仅我查到的论文就有若干篇,收稿日期分别为1991年10月16日(那时我还没入学),1994年12月20日,1995年8月16日,1995年10月2日,1995年11月8日和1996年2月16日。直到97年公安开始调查,化学系才禁止使用铊。
此外,系领导后来也说除了化学系,其他系实验室也有铊。
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很多同学课余时间下实验室帮老师作实验,实验室也对外系学生开放。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互借仪器药品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多年来一直如此,即使在朱令中毒确诊后也没有太大改善。
为了证实真相,97年4月,我哥哥独自一人(从未在清华工作、学习过,更没去过实验楼)借了一部家用摄像机在白天工作时间到化学系实验楼,先后进了几个实验室,并从其中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台上拿了一大瓶有骷髅标记的有毒试剂,举在镜头前,把它带出实验楼,然后又送回原处,整个过程全部拍摄下来。在随后的日子里又重复了几次,每次都无人过问。

标准二、谎言很少提及与自己的相关性

按理说,朱令是贝志诚的初中和高中同学,相处的时间很长,朱令的遭遇与他的关涉性是很大的。特别是朱令中毒之后,贝志诚又是参与诊断,又是高调帮助捐款,但是在他有关朱令案的叙述中,冷漠得让人吃惊。实际上,贝志诚近20年来只在朱令被重症监护时见过一次。请看他自己的描写:

轮到我进去后站在她的病床前,不知道怎么我先不吉利的想到了这很象向遗体告别,接着意识到这是一个同龄人处在垂死状态,忽然产生了一种极强烈的恐惧感想要拔腿逃走,但是双腿又像灌满了铅逃不掉。好不容易磨蹭够了觉得不失礼节的时间走出ICU,坐到她父母边上,看着悲哀的老人年少的我就在想赶紧编点什么安慰他们。

对朱令的病危,贝志诚无动于心,想到的是“向遗体告别”。即使出来看到“悲哀的老人”,贝也只是“想编点什么安慰他们”,连一句真诚话也没有。总之,贝志诚给人的印象就是三个字:不正常!
再看看孙维对朱令患病后的描写,感觉到有人情味得多,而且每一处都叫人感觉到真实、合理,而且处处都谈到与自己的关系。下面摘录几段供大家判断:

1994年我的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我非常同情朱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并期望早日找出中毒的原因。当时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我和朱令没有任何过节,但确实和另外的舍友们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游广泛,社会活动非常多,又是校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在社团的时间多,在宿舍的时间少,即使是在朱令第一次生病后返校期间也仍然每天去文艺社团的宿舍楼煎药。

朱令94年生病以后很长时间不能确诊,因为我母亲是医生,我还把朱令当时的症状(脱发、皮肤疼、腿疼)告诉我母亲,让她帮着分析和打听,我母亲当时还说可别是红斑狼疮。这些情况我的舍友们都知道。

标准三:谎言包含着较多的消极负面情绪的内容

阅读贝志诚的文字,到处充满着极其负面、消极的情绪内容,让人看了非常不舒服。对朱令的遭遇没有同情和祝福的言辞。请看他《现实不是童话》结尾的几句话:

铊盐已经对她的神经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过了半年她虽然苏醒,但是智力最好只有七八岁的小孩的水准,几近失明。够了,我已经不敢再面对这些了,现实不是童话,往往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也就写到这吧。

然而,看看孙维的表述,尽管被怀疑被威胁,也没有流露出对朱家任何负面消极的内容,还是对朱令一家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

1994年我的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我非常同情朱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并期望早日找出中毒的原因。当时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两个优秀的女儿相继不明不白地一死一残,放在谁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我理解朱令家人渴望挽救自己孩子和抓住凶手的心愿,也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

结语

结论并不难,但是还是留给大众和公安机关去判断。谁的话前后自相矛盾,与事实抵牾,不自然不真实,也许并不需要测谎仪就可以判断,只要你是一个公正的具有正常思维的人。
谎言的语言特征还有很多,更技术的分析留待下一步去做。

参考文献

1、Matthew L. Newman, James Pennebaker, Diane S. Berry, and Jane M. Richards. “Lying Words: Predicting Deception From Linguistic Sty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Vol. 29 No. 5, May 2003 665-675.
2、《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9日:《李昌钰支招:想破朱令案需对嫌疑人测谎》
3、孙维,2006,《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博文)。
4、贝志诚,2013,《关于朱令被投毒案我的疑问汇总》(博文)。
5、贝志诚,2012,《现实不是童话》(博文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岳东晓 2013-5-11 11:29
朱令在毒法前几天去北大找过贝,一起上口语课,而贝后来改口说几年没见过这个中学同学。仅此一点,贝就需要作出详细解释。
回复 鱼雷一号 2013-5-11 11:31
岳东晓: 朱令在毒法前几天去北大找过贝,一起上口语课,而贝后来改口说几年没见过这个中学同学。仅此一点,贝就需要作出详细解释。 ...
很多关键点上都在撒谎,很让人难以接受.
回复 蓝天绿地 2013-5-11 12:04
  
回复 ww_719 2013-5-11 13:22
  
回复 zaishengyuan 2013-5-11 14:36
上口语课是朱其他同学写的。可能比较要好的。贝转发的。
我吧,  关注这案子好几年了,看到网上杂七杂八的资料稍多。
个人感觉:小贝这个人,嘴巴大,英雄主义,有那么一点爱显摆,但心地应该是挺善良的吧。作为朱并不太熟的中学同学,小贝当年行为令人肃然起敬。现在网络传言小贝家庭背景也是不一般的,怪不得当年他敢出声呐。一般人当时可能多不太敢公开讲的吧。
希望有一天能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但是,看态势,希望可能会落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 20:13 , Processed in 0.023861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