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克尔·基瓦克(Michael Keevak)的《成为黄色:种族思维简史》(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一书中,结论集中于“黄色”这一种族类别并非天生或自然存在的分类,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历史建构,主要是由欧洲思想和殖民接触东亚的过程所塑造的。
最初,欧洲的种族分类中并未将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视为“黄色”。早期西方的描述往往称他们为“白色”或“橄榄色”。然而,在18和19世纪,随着西方科学、哲学和人类学框架的影响,特别是种族等级制度和科学种族主义的兴起,东亚人才逐渐被归类为“黄色人种”。这种颜色的归属更像是为了区分欧洲人(“白色”)和非洲人(“黑色”)。
基瓦克指出,这种分类并非基于客观观察,而是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黄色”这个标签逐渐成为欧洲帝国主义的工具,强化了欧洲优越论的观念。将东亚人定义为“黄色”人种,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异化和“他化”东亚人,影响了全球对亚洲国家的看法和政策。
书中最后强调,像“黄色”这样的种族类别是社会和历史的建构,而不是生物学上的确定。基瓦克的研究表明,这种用词对种族思维和全球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种族分类的流动性和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权力动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